一种轨道车辆编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及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6245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编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及轨道系统,其中,该轨道车辆编组包括:按序连接的第一列车、第二列车、第三列车和第四列车;第一列车与第四列车为轨道车辆编组的两个头车,第二列车与第三列车为轨道车辆编组的两个中间车;第一列车与第二列车构成第一动力单元;第三列车与第四列车构成第二动力单元。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编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及轨道系统,在该4编组中设置两个动力单元,每个动力单元由两辆列车构成;其牵引功率更大,使得其能够具备传统地铁的快速启停能力,还能够具备干线高速动车组的高速运行能力;且由于该轨道车辆编组具有两个动力单元,其可具备冗余性,增加了系统运营的可靠性。可靠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编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及轨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编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及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轨模式运行线路的距离越来越长,适用于中长距离城轨线路的车辆编组应同时具备高速运行和快速启停的功能。目前,传统地铁虽可实现快速启停的功能,但其速度低不满足1小时旅行时间的需求,导致无法在这种运营情况下使用,例如,传统地铁无法实现以200km/h的速度或更快的速度运行,使得运行完一次线路后整体运行时间较长;而干线高速动车组虽具备高速运行的条件,但却因其定位属于国家干线,其启停较慢(如一般启动加速度为0.3~0.4m/s2,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为0.8

1.0m/s2),导致在有限的站间距内难以达到高速度运行的结果。例如,若将干线高速动车组应用于城轨线路,由于该城轨线路的站间距相对跨省市线路的站间距要小很多,会出现在车组启动后不久便需要制动停车的情况,从而导致该车组未能提速至符合需求的速度区间,最终依然无法适用于中长距离城轨线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编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及轨道系统。
[0004]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编组,包括:按序连接的第一列车、第二列车、第三列车和第四列车;所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四列车为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两个头车,所述第二列车与第三列车为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两个中间车;所述第一列车与第二列车构成第一动力单元;所述第三列车与第四列车构成第二动力单元。
[0005]可选地,第二列车与所述第三列车均包括:牵引变流器,以及分别与各自的转向架一一匹配的第一牵引电机组;所述牵引变流器为所述第一牵引电机组供电。
[0006]可选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四列车均包括:与各自的一个转向架相匹配的第二牵引电机组;所述牵引变流器为所述第二牵引电机组供电。
[0007]可选地,第一动力单元与所述第二动力单元各自还分别包括:受电弓、高压设备和变压器;所述第一动力单元对应的所述受电弓、所述高压设备和所述变压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列车中;所述第二动力单元对应的所述受电弓、所述高压设备和所述变压器设置在所述第四列车中。
[0008]可选地,在运营日期为单号的情况下,由一个动力单元的所述受电弓升起工作;在运营日期为双号的情况下,由另一个动力单元的所述受电弓升起工作。
[0009]可选地,轨道车辆编组的热容量小于预设阈值,所述预设阈值是基于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线路运行时间、线路坡道数量、载客量和启动加速度所决定的数值。
[0010]可选地,在每个头车分别与中间车相连的一端,以及每个中间车各自的两端,设置
电动端门。
[0011]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列车、所述第二列车、所述第三列车和所述第四列车中设置行李架。
[0012]可选地,第一列车与所述第四列车均包括流线型的司机室;每个列车的纵向两侧壁均设有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所述中间车的长度D1符合关系式D1=5R

Δ,且所述头车的长度D2符合关系式D2=5.5R

0.5Δ;其中,R表示预设的基准模数;Δ表示任意两个列车之间的间距;所述中间车的第一车门与其所在动力单元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1.5R;所述中间车的第二车门与其所在动力单元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3.5R;所述头车的第一车门与其所在动力单元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1.5R;所述头车的第二车门与其所在动力单元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3.5R;所述动力单元的连接处表示所述动力单元中,头车与中间车之间间距的中心位置。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包括:多个具有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的轨道车辆编组。
[0014]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轨道车辆以及屏蔽门系统;所述屏蔽门系统包括多个设置在站台的屏蔽门,相邻两个所述屏蔽门之间的间距大小为所述基准模数;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具有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的轨道车辆编组,或者多个具有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的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在所述轨道车辆进站的情况下,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一车门对应的屏蔽门以及与所述轨道车辆的第二车门对应的屏蔽门为被控状态。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案中,采用4辆列车构成4编组的形式,并在该4编组中设置两个动力单元(第一动力单元和第二动力单元),且每个动力单元由两辆列车构成;而传统的8编组中,虽然也具有两个动力单元,但其每个动力单元分别由四辆列车构成,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轨道车辆编组所能提供给4辆列车的牵引功率,是传统8编组所能提供给4辆列车的牵引功率的1.5倍,使得该轨道车辆编组能够具备传统地铁的快速启停能力,还能够具备干线高速动车组的高速运行能力;此外,由于该轨道车辆编组具有两个动力单元,使得其具备冗余性,增加了系统运营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案中,该轨道车辆重联编组中的每个轨道车辆编组可以分别升起一个受电弓,即该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可以同时使用两个受电弓;相比于传统8编组而言,该轨道车辆重联编组可以同时具有4个动力单元,数量是传统8编组动力单元的两倍,可以提供更大的牵引功率,以达到快速启停以及高速运行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案简化了站台的屏蔽门在应对不同编组车辆进站时的控制,实现了多种编组形式的车辆与屏蔽门系统之间的良好兼容。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编组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中,“两个中间车是动力车、两个头车是拖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中,“两个中间车是动力车、两个头车是拖车”的编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中,“两个中间车是动力车、两个头车是半动力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中,“两个中间车是动力车、两个头车是半动力车”的编组示意图;
[0023]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的车内布置示意图;
[0024]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的纵向侧面示意图;
[0025]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编组中,车门与屏蔽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编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序连接的第一列车(1)、第二列车(2)、第三列车(3)和第四列车(4);所述第一列车(1)与所述第四列车(4)为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两个头车,所述第二列车(2)与第三列车(3)为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两个中间车;所述第一列车(1)与第二列车(2)构成第一动力单元(A);所述第三列车(3)与第四列车(4)构成第二动力单元(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编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列车(2)与所述第三列车(3)均包括:牵引变流器(a),以及分别与各自的转向架一一匹配的第一牵引电机组(b);所述牵引变流器(a)为所述第一牵引电机组(b)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编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车(1)与所述第四列车(4)均包括:与各自的一个转向架相匹配的第二牵引电机组(c);所述牵引变流器(a)为所述第二牵引电机组(c)供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编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单元(A)与所述第二动力单元(B)各自还分别包括:受电弓(d)、高压设备(e)和变压器(f);所述第一动力单元(A)对应的所述受电弓(d)、所述高压设备(e)和所述变压器(f)设置在所述第一列车(1)中;所述第二动力单元(B)对应的所述受电弓(d)、所述高压设备(e)和所述变压器(f)设置在所述第四列车(4)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编组,其特征在于,在运营日期为单号的情况下,由一个动力单元的所述受电弓(d)升起工作;在运营日期为双号的情况下,由另一个动力单元的所述受电弓(d)升起工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编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热容量小于预设阈值,所述预设阈值是基于所述轨道车辆编组的线路运行时间、线路坡道数量、载客量和启动加速度所决定的数值。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新林黄玉贤董耐强张冬冬计梦男罗芸姜明昊刘玉民刘玲芝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