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480090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其中,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混凝土柱、混凝土叠合梁、楼板、楼板后浇混凝土层以及梁柱连接节点。预制混凝土柱的顶端设有用于支撑混凝土叠合梁的牛腿。混凝土叠合梁包括两侧边设有挑耳的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以及两侧边设有挑板的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施工中先将混凝土叠合梁搁置在预制混凝土柱的牛腿上,再将楼板搁置在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挑耳上,梁柱节点区的浇筑采用自承式标准化模板,楼板后浇混凝土层的浇筑采用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挑板作为模板,从而实现了结构体系的免支模、免支撑施工,节省了装配结构体系所需的人力物力,提高了装配效率。提高了装配效率。提高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框架结构体系由预制混凝土柱、混凝土叠合梁、预应力空心板或其它叠合板构成,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由预制混凝土柱、现浇剪力墙、混凝土叠合梁、预应力空心板或其它叠合板构成。
[0003]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在装配时,需要搭建支模以及支撑,等结构体系施工完毕后,还需要将支模以及支撑拆除。
[0004]可见,搭建支模以及支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影响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装配方法,旨在节省装配框架结构体系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提高装配效率。
[0006]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预制混凝土柱、混凝土叠合梁、楼板、楼板后浇混凝土层以及梁柱连接节点;
[0007]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端设有牛腿,用于支撑所述混凝土叠合梁;上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底部与下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8]所述混凝土叠合梁包括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以及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所述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两侧边设有挑耳,所述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两侧边设有挑板;所述挑耳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楼板的跨度方向,所述挑耳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所述挑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楼板的跨度方向,所述挑板用作所述楼板后浇混凝土层的模板;
[0009]所述楼板内布置双向单层拉通钢筋;所述楼板端部的局部空腔内放置钢筋网片并用细石混凝土灌实;相邻的两块楼板的板缝内设置抗剪构造钢筋,用于增强所述楼板与后浇凝土层的抗剪性能;
[0010]相接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上的各段所述混凝土叠合梁底部伸出的纵筋相互错开;
[0011]所述梁柱连接节点位于梁柱节点区,用于连接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以及混凝土叠合梁;
[0012]所述楼板后浇混凝土层位于相邻的两块所述楼板之间,用于连接相邻的两块所述楼板。
[0013]进一步的,上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底部与下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通过灌浆套筒、金属波纹管或浆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底部预埋有灌浆套筒,其顶部预埋有钢筋,所述钢筋向上伸出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下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顶部的所述钢筋插入上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底部的灌浆套筒内。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包括分布于结构体系中间区域的第二方向中间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分布于结构体系侧边区域的第二方向侧边混凝土叠合梁;所述第二方向侧边混凝土叠合梁一侧边的顶面上设有梁带侧模,所述梁带侧模用于楼板侧模的支设。
[0016]进一步的,所述楼板为预应力空心板或混凝土叠合板。
[0017]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为实心或空心结构。
[0018]进一步的,所述楼板的端部开设有方便钢筋网放置及观察空腔内混凝土浇筑情况的开槽或开手孔。
[0019]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牛腿与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牛腿为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上的钢牛腿。
[002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S1、预制带牛腿的预制混凝土柱、带挑耳的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带挑板的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以及楼板;
[0022]S2、吊装预制混凝土柱,带牛腿的一端朝上;
[0023]S3、吊装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以及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将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以及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搁置在预制混凝土柱的牛腿上;并使各段混凝土叠合梁底部伸出的纵筋相互错开,以避免混凝土叠合梁底部伸出的纵筋在柱梁节点区发生碰撞;
[0024]S4、吊装楼板,将楼板搁置在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挑耳上,并且楼板的跨度方向垂直于挑耳的长度方向,楼板的跨度方向平行于挑板的长度方向;
[0025]S5、吊装上一楼层的预制混凝土柱,将上楼层的预制混凝土柱的底部与下楼层的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6]S6、往柱梁节点区浇筑混凝土;
[0027]S7、将挑板用作楼板后浇混凝土层的模板,往楼板与楼板之间的间隙浇筑楼板后浇混凝土层;
[0028]重复上述步骤S1

S7,直至完成整个结构体系的施工。
[0029]进一步的,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30]上楼层的预制混凝土柱的底部与下楼层的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通过灌浆套筒、金属波纹管或浆锚连接
[0031]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包括分布于结构体系中间区域的中间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分布于结构体系侧边区域的侧边混凝土叠合梁;所述侧边混凝土叠合梁一侧边的顶面上设有梁带侧模,浇筑楼板后浇混凝土层前,采用所述梁带侧模支设楼板侧模。
[003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0033]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混凝土柱自带牛腿,混凝土叠合梁自带挑耳或挑板,施工中先将混凝土叠合梁搁置在预制混凝土柱的牛腿上,再将楼板搁置在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挑耳上,梁柱节点区的浇筑采用自承式标准化模板,楼板后浇混凝土层的浇筑采用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挑板作为模板,从而实现了结构体系的免支模、免支撑施工,节省了装配框架结构体系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心的预制混凝土柱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心的预制混凝土柱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体系的中间区域的柱梁连接区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向中间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向侧边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体系的侧边区域的柱梁连接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4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模免支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柱、混凝土叠合梁、楼板、楼板后浇混凝土层以及梁柱连接节点;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端设有牛腿,用于支撑所述混凝土叠合梁;上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底部与下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叠合梁包括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以及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所述第一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两侧边设有挑耳,所述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的两侧边设有挑板;所述挑耳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楼板的跨度方向,所述挑耳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所述挑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楼板的跨度方向,所述挑板用作所述楼板后浇混凝土层的模板;所述楼板内布置双向单层拉通钢筋;所述楼板端部的局部空腔内放置钢筋网片并用细石混凝土灌实;相邻的两块楼板的板缝内设置抗剪构造钢筋,用于增强所述楼板与后浇凝土层的抗剪性能;相接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上的各段所述混凝土叠合梁底部伸出的纵筋相互错开;所述梁柱连接节点位于梁柱节点区,用于连接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以及混凝土叠合梁;所述楼板后浇混凝土层位于相邻的两块所述楼板之间,用于连接相邻的两块所述楼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上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底部与下楼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通过灌浆套筒、金属波纹管或浆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底部预埋有灌浆套筒,其顶部预埋有钢筋,所述钢筋向上伸出所述预制混凝土柱的顶部,下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顶部的所述钢筋插入上层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柱底部的灌浆套筒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混凝土叠合梁包括分布于结构体系中间区域的第二方向中间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分布于结构体系侧边区域的第二方向侧边混凝土叠合梁;所述第二方向侧边混凝土叠合梁一侧边的顶面上设有梁带侧模,所述梁带侧模用于楼板侧模的支设。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欣陈培潮袁佳佳庄镇利李文邱勇张佳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