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9235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56
本方案公开了红茶加工技术领域的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第一次烘焙向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80~90℃的热风,加热;冷却后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110~120℃的热风,持续通风进行第二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80~90℃的热风,持续通风进行第三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50~75℃的热风,持续通风后停止通风,待烘干筒内部茶叶自然冷却后再取出。烘焙提香的过程中烘干筒的转速为1~1.5r/min。严格控制各烘焙步骤中的温度、时间和转速,能够很好的提高红茶的香气,不会出现烘焙过程中还在促进发酵导致发酵过度的现象,茶叶内外干燥均匀,改善红茶的色泽,茶色乌润,红茶条索紧实。红茶条索紧实。红茶条索紧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红茶加工
,特别涉及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红茶类是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最大宗的一大茶类,其在国际市场上约占茶叶贸易总量的90%,因而又是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大茶类,红茶因发酵作用,营养保健成分与绿茶有一定区别,其性温和,适应大多数人饮用,是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饮用形式最特别的一大茶类。
[0003]红茶的加工工艺通常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初烘、烘焙足干等步骤。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烘焙技术对茶香的影响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采用烘干机对茶叶进行烘干和提香,一般是将茶叶放置在烘干筒中,然后再对烘干筒进行加热,从而使烘干筒中茶叶逐渐被烘干。烘干的过程也是茶叶提香的过程,所以烘干机的性能及烘干工艺的配合对茶的品质很关键,优质红茶应具备香气浓郁自然、茶叶的色泽均匀、茶形不受破损。
[0004]现有的烘干筒使用过程中通常茶叶的量比较多,因此在烘干过程中,容易造成烘干筒内靠近筒壁外侧的茶叶温度过高而靠近筒中心茶叶温度较低的情况,使得烘干筒中茶叶无法均匀受热而造成茶叶的香气浓淡不一、茶色不均匀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红茶香气浓淡不一、茶色不均匀的问题。
[0006]本方案中的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茶叶烘焙提香前已进行萎凋、揉捻和发酵处理,所述烘焙提香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第一次烘焙: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烘干筒中,茶叶的量为烘干筒容积的 1.8/3~2/3,沿一个方向转动烘干筒,向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80~90℃的热风,加热时间为 10~15min;
[0008]步骤二、冷却: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20~30℃的常温风,持续通风20min以上;
[0009]步骤三、第二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110~120℃的热风,持续通风 8~12min;
[0010]步骤四、第三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80~90℃的热风,持续通风 20~30min;
[0011]步骤五、第四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50~75℃的热风,持续通风20~30min 后停止通风,待烘干筒内部茶叶自然冷却后再取出。
[0012]进一步,所有步骤中的通风方向均沿着烘干筒的中心轴线方向进行通风;所述烘干筒的中心轴线处设有通风管,通风管的一端连通有风机,通风管上均布有若干透风孔,透风孔位于烘干筒内;通风管与烘干筒的端部转动连接,烘干筒的外壁环设有与其同轴的第
一齿圈和轮带,第一齿圈啮合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连接有第一电机,轮带下方设有托轮用于支撑起烘干筒。
[0013]进一步,所述通风管上的透风孔分为进风孔和出风孔,通风管内部设有隔片将进风孔和出风孔分离,出风孔分布在通风管远离风机的一端。
[0014]进一步,所述烘干筒转动时,需采用抄料板对烘干筒内部的茶叶进行翻动;所述抄料板设置在烘干筒内壁或连接在通风管外壁,抄料板与通风管之间形成夹角。
[0015]进一步,所述通风管上环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齿圈,第二齿圈位于烘干筒外且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连接有第二电机;通风管通过旋转接头与风机连接,所述抄料板通过连接杆与通风管连接。
[0016]进一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通风管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与通风管平行的翻料管,所述翻料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连接有多个所述抄料板,靠近通风管一侧的抄料板上设有配重块。连接杆、翻料管随着通风管转动的过程中,抄料板也转动,由于连接杆与翻料管转动连接,且靠近通风管一侧的抄料板上设有配重块,所以在空间上变换位置的过程中,配重块的作用下,翻料管也会发生转动,进而更好的进行翻料。
[0017]进一步,所述翻料管、连接杆和通风管依次连通,翻料管上也设有若干进风孔。
[0018]进一步,所述通风管内靠近连接杆与通风管的连通处设有喇叭口状的散风件,散风件的宽口端与通风管内壁连接。
[0019]进一步,所述烘干筒的内径为0.8~1cm,烘干筒的长度为1.6~2m,烘焙提香的过程中烘干筒的转速为1~1.5r/min。
[0020]进一步,所述通风管的转速为5~6r/min。
[0021]本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烘干筒转动过程中,其内部的物料进行翻转,增加了抄料板促进茶叶在烘干筒内的翻动,而且抄料板不与烘干筒内壁接触,抄料板与通风管之间形成夹角,这样可有效的避免茶叶在抄料板和烘干筒内壁之间产生强力的刮擦。
[0022]通过第一电机、第一齿圈和第一齿轮的配合来带动烘干筒转动,这样可在烘干筒中心轴的方向上设制通风管,风从中心轴线的方向通入,茶叶在翻腾的过程中会间歇性的经过通风管,出来的风基本上是吹向茶叶,避免茶叶长时间直接与温度较高的通风管接触。
[0023]翻动的茶叶一方面能够增加与热风接触的时间保持均匀,另一方面避免茶叶之间堆积而不利于热量的散发,进而避免发生焖黄的情况出现。
[0024]烘干筒转动的过程中茶叶会翻动,通风管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翻料管进行公转,翻料管公转的过程中在配重块作用下又会自转,多重转动结合,使得茶叶的翻动更频繁,受热更均匀。
[0025]结合到本专利技术中的装置严格控制各烘焙步骤中的温度、时间和转速,能够很好的提高红茶的香气,不会出现烘焙过程中还在促进发酵导致发酵过度的现象,茶叶内外干燥均匀,改善红茶的色泽,茶色乌润,红茶条索紧实。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烘焙提香设备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烘焙提香设备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烘干筒1、第一齿圈101、第一电机102、轴承103、通风管2、排湿段201、隔片202、进风段203、散风件204、连接杆301、套筒302、翻料管 303、抄料板4、配重块401、隔板5、第二齿圈601、第二电机602、旋转接头7、卡块8。
[0031]实施例1,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红茶烘焙提香方法时采用如图1至图3所示的烘焙提香设备进行,包括烘干筒1,烘干筒1上设有投料口,投料口处设有门体,烘干筒1的内径为0.8~1cm,烘干筒1的长度为1.6~2m。烘干筒1的外壁换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齿圈101和轮带,第一齿圈101啮合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连接有第一电机102,轮带的下方通过托辊支撑。烘干筒 1的中心轴方向设有通风管2,通风管2的两端通过轴承103与烘干筒1转动连接,通风管2 上设有进风段203和排湿段201,进风段203和排湿段201都位于烘干筒1内,通风管2内部设有隔片202将进风段203和排湿段201分离。进风段203设有进风孔,排湿段201的长度为烘干筒1长度的1/10左右,排湿段201与烘干筒1的侧壁之间连接有喇叭口状的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茶叶烘焙提香前已进行萎凋、揉捻和发酵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焙提香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第一次烘焙: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烘干筒中,茶叶的量为烘干筒容积的1.8/3~2/3,沿一个方向转动烘干筒,向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80~90℃的热风,加热时间为10~15min;步骤二、冷却: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20~30℃的常温风,持续通风20min以上;步骤三、第二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110~120℃的热风,持续通风8~12min;步骤四、第三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80~90℃的热风,持续通风20~30min;步骤五、第四次烘焙:向转动的烘干筒内通入温度为50~75℃的热风,持续通风20~30min后停止通风,待烘干筒内部茶叶自然冷却后再取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其特征在于:所有步骤中的通风方向均沿着烘干筒的中心轴线方向进行通风;所述烘干筒的中心轴线处设有通风管,通风管的一端连通有风机,通风管上均布有若干透风孔,透风孔位于烘干筒内;通风管与烘干筒的端部转动连接,烘干筒的外壁环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齿圈和轮带,第一齿圈啮合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连接有第一电机,轮带下方设有托轮用于支撑起烘干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上的透风孔分为进风孔和出风孔,通风管内部设有隔片将进风孔和出风孔分离,出风孔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秀贵
申请(专利权)人:凤冈县秀姑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