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及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3931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用电池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及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包括电池支撑模块、辅助散热模块及主动散热模块,电池支撑模块包括电池支撑件,电池支撑件的内部套设有电池单体,辅助散热模块包括设置于电池支撑件的通道内的散热片,主动散热模块与电池支撑模块间隔设置,并能够向电池支撑模块输送冷却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单体外部散热单元的设计,从而单独地对电池单体进行散热,散热位置准确,散热导向性强,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能够通过散热片进一步散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散热性能能够获得巨大提升。获得巨大提升。获得巨大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及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电池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及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车用电池一般由多个电池单体堆置而成,由于车用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延长车用电池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在车用电池的外部套设散热模块,以对车用电池整体进行散热,但对车用电池整体进行散热的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较低。
[0003]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及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以解决对车用电池整体进行散热的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包括:
[0007]电池支撑模块,包括电池支撑件,所述电池支撑件的内部套设有电池单体,所述电池支撑件包括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外周贴合,并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流体的通道;
[0008]辅助散热模块,包括设置于所述通道内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安装于所述内侧壁上,所述电池单体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内侧壁传导至所述散热片上;及
[0009]主动散热模块,与所述电池支撑模块间隔设置,并能够向所述电池支撑模块输送所述冷却流体,所述冷却流体能够由所述电池支撑件靠近所述电池支撑模块的一端进入所述通道,并能够由所述电池支撑件远离所述电池支撑模块的另一端离开所述通道。
[0010]作为优选,所述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安装于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
[0011]作为优选,所述主动散热模块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被配置为向所述电池支撑模块吹送冷却空气。
[0012]作为优选,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套设于所述电池支撑件内部的所述电池单体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0013]作为优选,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支撑件的所述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散热片,至少两个所述散热片绕所述电池单体的中心线均匀排列。
[0014]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用于设计如上述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所述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安装于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所述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
[0015]S1、根据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述电池
单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设计套设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外周的电池支撑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
[0016]S2、设计所述散热片的横截面的形状与尺寸;
[0017]S3、设计所述主动散热模块与所述电池支撑模块的间距及所述主动散热模块的控制参数。
[0018]作为优选,所述S1包括:
[0019]S11、仿真模拟将所述电池单体及预设的所述电池支撑件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
[0020]S12、分析所述电池单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与尺寸、预设的所述电池支撑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及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设计能够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的所述电池支撑件的数量;
[0021]S13、仿真模拟将所述电池支撑件堆置于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利用CAE软件仿真模拟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受力情况。
[0022]作为优选,所述S2包括:
[0023]S21、利用STARCCM软件仿真模拟,分析所述电池支撑件的散热效率;
[0024]S22、利用STARCCM软件仿真模拟,分析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横截面的所述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比较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横截面的所述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0025]S23、利用STARCCM软件仿真模拟,分析设置有所述散热片的所述电池支撑件的散热效率,确认所述散热片的数量及所述散热片的安装位置。
[0026]作为优选,所述S2还包括:
[0027]S24、综合分析能够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的所述电池支撑件的数量及设置有所述散热片的该电池支撑件的散热效率。
[0028]作为优选,所述S3包括:
[0029]S31、仿真模拟形成所述电池支撑模块,并仿真模拟将所述电池支撑模块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
[0030]S32、仿真模拟在距离所述电池支撑模块不同距离处设置所述主动散热模块,并分析所述电池支撑模块及所述辅助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0031]S33、确认所述主动散热模块与所述电池支撑模块的间距。
[0032]作为优选,所述S3还包括:
[0033]S34、仿真模拟并监测分析当所述主动散热模块处于不同控制参数时所述电池支撑模块及所述辅助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00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单体外部散热单元的设计,即组成车用电池的每个电池单体的外部均套设有电池支撑件,从而单独地对电池单体进行散热,散热位置准确,散热导向性强,而且本专利技术中在电池支撑件上用于流通冷却流体的通道内设置散热片,电池单体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片进一步传导至冷却流体,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通过本专利技术中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散热性能能够获得巨大提升。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及车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0038]图中:
[0039]100、电池单体;
[0040]210、电池支撑模块;211、电池支撑件;2111、内侧壁;2112、外侧壁;2113、通道;2114、支撑部;
[0041]221、散热片;
[0042]230、主动散热模块;231、风机;
[0043]300、车体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4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6]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支撑模块(210),包括电池支撑件(211),所述电池支撑件(211)的内部套设有电池单体(100),所述电池支撑件(211)包括内侧壁(2111)和外侧壁(2112),所述内侧壁(2111)与所述电池单体(100)的外周贴合,并与所述外侧壁(2112)之间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流体的通道(2113);辅助散热模块,包括设置于所述通道(2113)内的散热片(221),所述散热片(221)安装于所述内侧壁(2111)上,所述电池单体(100)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内侧壁(2111)传导至所述散热片(221)上;及主动散热模块(230),与所述电池支撑模块(210)间隔设置,并能够向所述电池支撑模块(210)输送所述冷却流体,所述冷却流体能够由所述电池支撑件(211)靠近所述电池支撑模块(210)的一端进入所述通道(2113),并能够由所述电池支撑件(211)远离所述电池支撑模块(210)的另一端离开所述通道(21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安装于车体框架(300)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散热模块(230)包括风机(231),所述风机(231)被配置为向所述电池支撑模块(210)吹送冷却空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2113)的延伸方向与套设于所述电池支撑件(211)内部的所述电池单体(100)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散热片(2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通道(2113)的延伸方向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电池支撑件(211)的所述通道(2113)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散热片(221),至少两个所述散热片(221)绕所述电池单体(100)的中心线均匀排列。6.一种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用于设计如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安装于车体框架(300)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内部,所述车用电池热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S1、根据所述车体框架(300)上呈中空设置的部位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述电池单体(100)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设计套设于所述电池单体(100)的外周的电池支撑件(211)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S2、设计所述散热片(2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尺寸;S3、设计所述主动散热模块(230)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雷王书洋许立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