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261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钢铁轧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2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连铸坯是炼钢炉炼成的钢水经过连铸机铸造后得到的产品。连铸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国内外均已将连铸坯制件用于机械工程设备。连铸坯与锻轧坯不同处,前者是铸造状态,其中的缺陷远较锻轧坯明显,而且还存在着锻轧坯中不允许存在的“裂缝”的规定。
[0003]一般将连铸坯的缺陷分为3类,即表面缺陷、内部缺陷和形状缺陷。250
×
280矩形连铸坯经过初轧孔型轧制后表面形成线条型聚集状态的表面褶皱缺陷。目前250
×
280矩形连铸坯表面形成的线条型聚集状态的表面褶皱缺陷的具体情况难以确定,已经形成的表面褶皱缺陷难以处理,褶皱缺陷深度难以改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250
×
280矩形连铸坯表面形成的线条型聚集状态的表面褶皱缺陷的具体情况难以确定,已经形成的表面褶皱缺陷难以处理,褶皱缺陷深度难以改善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选取250
×
280的轴承钢矩形方坯,方坯修磨机修磨方坯表面,修磨后对铸坯进行轧制,在成品材上取一支料段,进行多次表面酸洗验证,确认褶皱缺陷产生于初轧孔型系统;
[0007](2)按照轧制规程和孔型系统进行建模,取1/4轧件模型,按轧制规程进行四道次连轧模拟;
[0008](3)截取各道次轧制过程的横截面后进行比对分析;
[0009](4)优化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孔型以及压下量;
[0010](5)优化第三道次和第四道次的压下量,按上述优化的压下量及孔型进行后续轧制过程。
[0011]所述步骤(1)中方坯修磨机修磨方坯表面的单边修磨量≥6mm。
[0012]所述步骤(1)中成品材上取一支料段的长度为300mm。
[0013]所述步骤(1)中对支料段进行酸洗的次数为4

5次。
[0014]所述步骤(4)中优化后的第一道次的下压量为55

60mm。
[0015]所述步骤(4)中优化后的第二道次的下压量为76

80mm。
[0016]所述步骤(4)中优化后的第一道次的孔型R角为20
°‑
25
°

[0017]所述步骤(4)中优化后的第二道次的孔型R角为30
°‑
35
°

[0018]所述步骤(5)中优化后的第三道次的下压量为45

50mm。
[0019]所述步骤(5)中优化后的第四道次的下压量为55

60mm。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对初轧孔型系统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和验证,并结合取样酸洗检验,发现褶皱缺陷深度为0.05

0.5mm不等,缺陷主要集中在辊缝附近的4个对称区域,处于变形流线尾端附近,在确定了缺陷位置后,优化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孔型以及压下量、第三道次和第四道次的压下量后,褶皱缺陷深度改善较为明显。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优化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孔型以及压下量,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的孔型增大,孔型接触R角分别由17/25增大到20
°‑
25
°
/30
°‑
35
°
;第三道次和第四道次的压下量分别由36mm/45mm增大到45

50mm/55

60mm。本专利技术实现改善褶皱缺陷深度的目的,最终达到折皱缺陷深度基本均在0.1mm以下,且褶皱带宽度明显缩小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轧制孔型系统第一道次轧制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轧制孔型系统第二道次轧制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轧制孔型系统第三道次轧制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轧制孔型系统第四道次轧制示意图;
[0027]图5为连轧第一道次静水压力分布图;
[0028]图6为连轧第二道次静水压力分布图;
[0029]图7为连轧第三道次静水压力分布图;
[0030]图8为连轧第四道次静水压力分布图;
[0031]图9为连轧前第一道次横截面形状示意图;
[0032]图10为连轧前第二道次横截面形状示意图;
[0033]图11为连轧前第三道次横截面形状示意图;
[0034]图12为连轧前第四道次横截面形状示意图;
[0035]图13为连轧前轧件的实际形状示意图;
[0036]图14为初轧过程中第一道次后孔型以及棒材横截面形状的模拟结果图;
[0037]图15为初轧过程中第二道次后孔型以及棒材横截面形状的模拟结果图;
[0038]图16为初轧过程中第三道次后孔型以及棒材横截面形状的模拟结果图;
[0039]图17为初轧过程中第四道次后孔型以及棒材横截面形状的模拟结果图;
[0040]图18为一道次轧后的横截面图;
[0041]图19为二道次轧后的横截面图;
[0042]图20为三道次轧后的横截面图;
[0043]图21为四道次轧后的横截面图;
[0044]图22为轧制过程静水压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4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选取1支250
×
280的轴承钢矩形方坯经过方坯修磨机修磨表面,单边修磨量≥6mm,修磨后对铸坯表面人工检查合格进行轧制,
成品材上取一支300mm长料段,进行表面酸洗验证,反复进行了4次此类操作的验证,最终确认褶皱缺陷产生于初轧孔型系统。按照现场给出的轧制规程和孔型系统进行建模,轧件取1/4模型,并按照表1的轧制规程进行四道次连轧模拟。
[0047]表1轧制工艺表
[0048][0049]模拟各道次轧制过程所截取的横截面形状如图9示,并与图10轧后的横截面CAD形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平台区的出现主要为第二道次孔型设计时靠近辊缝边缘存在切线区。
[0050]模拟四道次轧后的横截面以及等效应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且实际缺陷出现的位置与高应变区域有良好的位置对应关系。为了消除或减轻该区域剧烈变形,应考虑优化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孔型以及压下量。
[0051]优化初轧孔型参数,减少坯料角部在孔型中的受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250
×
280的轴承钢矩形方坯,方坯修磨机修磨方坯表面,修磨后对铸坯进行轧制,在轧制后的成品材上取一支料段,进行多次表面酸洗验证,确认褶皱缺陷产生于初轧孔型系统;(2)按照轧制规程和孔型系统进行建模,取1/4轧件模型,按轧制规程进行四道次连轧模拟;(3)截取各道次轧制过程的横截面进行比对分析;(4)优化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孔型以及压下量;(5)优化第三道次和第四道次的压下量,按上述优化的压下量及孔型进行后续轧制过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方坯修磨机修磨方坯表面的单边修磨量≥6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成品材上取一支料段的长度为3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对支料段进行酸洗的次数为4

5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贵成刘树军肖磊磊陈列郭孝凯胡金海韩永良
申请(专利权)人: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