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1698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包括:叠合底板,所述叠合底板表面设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的外侧一体浇筑有现浇混凝土层,所述叠合底板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座,相对于连接座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连接槽重合配合,所述连接座一侧还设置有控制组件。通过设置钢筋网提升了叠合楼板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抗磕碰破坏的能力。通过设置连接座与连接槽,实现了两个叠合楼板的安装,通过设置控制组件,控制叠合楼板的安装与拆卸,更加方便。更加方便。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楼板是由底板(预制板,也称免拆模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底板既是楼板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的永久性模板。底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底板底面光滑平整,板缝经处理后,顶棚可以不再抹灰。这种叠合楼板具有现浇楼板的整体性、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优点,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0003]在传统的楼板的装配中,一般都是通过螺栓将相邻的两块装配楼板进行固定连接,但是装配楼板之间的螺纹连接的方式,稳定性较高,但是螺纹连接的方式,比较繁琐,连接处容易出现滑丝的现象,不容易安装和拆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其连接后连接处可以承受更大的力,而且拼接后的整体叠层楼板的受力更好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叠合底板,所述叠合底板表面设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的外侧一体浇筑有现浇混凝土层,所述叠合底板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座,相对于连接座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座与连接槽重合配合,所述连接座一侧还设置有控制组件。通过设置钢筋网提升了叠合楼板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抗磕碰破坏的能力。通过设置连接座与连接槽,实现了两个叠合楼板的安装,通过设置控制组件,控制叠合楼板的安装与拆卸,更加方便。
[0006]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网包括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叠合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横向钢筋沿叠合底板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在交叉的位置接触并焊接固定,所述纵向钢筋位于横向钢筋下方。
[0007]较佳的,还包括金属桁架,所述金属桁架包括顶部钢筋,所述顶部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上方,并与横向钢筋平行,所述顶部钢筋两侧连接有底部钢筋,所述底部钢筋置于叠合底板中,所述金属桁架数量为6。金属桁架在钢筋网中提供加强作用,进一步提升叠合楼板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在对叠层楼板进行安装的时候,可以用吊装工具吊住钢筋桁架对叠层楼板进行装配,使得叠层楼板的安装更加方便。
[0008]进一步的,所述纵向钢筋从叠合底板靠近连接座的一侧的边缘露出一定的长度,构成连接端头。连接端头可以使得两个叠合楼板的连接处受力更好,使得叠合楼板连接处可以承受更大的力,使得拼接后的整体叠层楼板的受力更好。
[0009]较佳的,所述连接槽所在侧壁还设置有钢筋套筒,所述钢筋套筒与竖向钢筋重合配合。连接端头插入钢筋套筒内,使得两个叠合楼板的连接处受力更好,使得连接处可以承
受更大的力,使得拼接后的整体叠层楼板的受力更好。
[0010]进一步,所述叠合底板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梯形。凹槽可以使得混凝土在浇灌的时候,叠合板预制底板与混凝土连接层更好的连接在一起,使得叠合板预制底板之间,通过混凝土叠合层可以使得叠合板预制底板之间能够更好的连接在一起,梯形截面可以使得叠合板预制底板与混凝土叠合层连接更加紧密,混凝土叠合层凝固后不容易松动脱落,使得整体的叠合楼板受力更好。
[0011]较佳的,所述连接座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套接于套筒内,所述套筒与叠合底板侧壁连接,所述螺纹杆上设置有移动块,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套筒并延伸至控制组件内,所述套筒通过连杆与移动块铰接。通过设置连接头,将连接头插入连接槽,调节控制组件控制连杆扩展卡住连接头,完成两个叠合楼板的安装。
[0012]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圆形槽,所述圆形槽开设于叠合底板上表面,所述圆形槽下方设置有驱动空腔,所述圆形槽上转动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穿过圆形槽延伸至驱动空腔内,所述驱动杆连接有第一驱动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与螺纹杆连接。当两个叠合楼板完成安装时,顺时针转动驱动杆,驱动杆转动带动与驱动杆连接的第一驱动齿轮转动,第一驱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驱动齿轮转动,第二驱动齿轮转动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带动移动块向后移动进而带动与移动块铰接的连杆扩展进而将连接头卡在连接槽内。
[0013]较佳的,所述连接槽包括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远离连接槽侧壁的一端开设有固定腔。将连接头插入连接槽的安装孔内,安装孔连通有固定腔,连接头固定在固定腔内。
[0014]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连接座与连接槽快速安装叠合楼板,连接座安装在连接槽内,转动控制组件控制连接座的连杆张开,将连接座固定在连接槽内,安装简单快捷,便于拆卸。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6]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钢筋网结构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图2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侧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图5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的连接座连接槽安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
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本技术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0024]参照图1~图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包括:叠合底板100,所述叠合底板100表面设置有钢筋网200,所述钢筋网200的外侧一体浇筑有现浇混凝土层,所述叠合底板100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座400,所述相对于连接座400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槽500,所述连接座400与连接槽500重合配合,所述连接座400一侧还设置有控制组件600。通过设置钢筋网200提升了叠合楼板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抗磕碰破坏的能力。通过设置连接座400与连接槽500,实现了两个叠合楼板的安装,通过设置控制组件600,控制叠合楼板的安装与拆卸,更加方便。
[0025]进一步,所述钢筋网200包括纵向钢筋201和横向钢筋202,所述纵向钢筋201沿叠合底板100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横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底板(100),所述叠合底板(100)表面设置有钢筋网(200),所述钢筋网(200)的外侧一体浇筑有现浇混凝土层,所述叠合底板(100)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座(400),相对于所述连接座(400)的一侧壁设置有连接槽(500),所述连接座(400)与所述连接槽(500)重合配合,所述连接座(400)一侧还设置有控制组件(6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200)包括纵向钢筋(201)和横向钢筋(202),所述纵向钢筋(201)沿所述叠合底板(100)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横向钢筋(202)沿所述叠合底板(100)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纵向钢筋(201)与所述横向钢筋(202)在交叉的位置接触并焊接固定,所述纵向钢筋(201)位于所述横向钢筋(202)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桁架(300),所述金属桁架(300)包括顶部钢筋(301),所述顶部钢筋(301)位于所述纵向钢筋(201)上方,并与所述横向钢筋(202)平行,所述顶部钢筋(301)两侧连接有底部钢筋(302),所述底部钢筋(302)置于所述叠合底板(100)中,所述金属桁架(300)数量为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筋(201)从所述叠合底板(100)靠近所述连接座(400)的一侧的边缘露出一定的长度,构成连接端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盈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