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160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及内窥镜操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套管(50)从套管(50)的第2气囊的安装位置到基端部侧形成有空气泄出孔(80),该空气泄出孔(80),通过空气管(82)在管本体(51)的基端部开设吸引口(84)。在拉动操作套管(50)进行拖动肠管(70)的操作时,存留在管本体(51)和肠壁之间间隙中的空气,从管本体(51)的空气泄出孔(80)流入并通过空气管(82)从形成于管本体(51)的基端部的吸引口(84)排出到外部。这种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及内窥镜操作方法,能够顺畅地进行在使安装在插入辅助具上的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对插入辅助具向拉动方向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前端外周部具有气囊的插入辅助具,并涉及在同样于前端外周部具有气囊的内窥镜插入部上,装入将内窥镜插入部向体腔内引导的双气囊式。
技术介绍
在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小肠等的深部消化管中的时候,仅仅推按插入部,由于复杂的肠管的弯曲,则对插入部的前端难于传输力,对向深部的插入就很困难。即,当在插入部产生多余的弯曲及扭曲时,将插入部进一步插入到深部是很困难的。在这里提案有,在内窥镜的插入部装入被称为套管或滑动管的插入辅助具并插入到体腔内,通过用该插入辅助具引导插入部,可防止插入部的多余的弯曲及扭曲的内窥镜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双气囊式的内窥镜装置,具有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外周部安装自由膨胀收缩的第1气囊的内窥镜、和在前端外周部安装自由膨胀收缩的第2气囊、同时插入内窥镜插入部作为插入部插入时的引导体的套管。该双气囊式的内窥镜装置,通过使套管和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动作和第1及第2气囊的膨胀收缩动作按规定的顺序执行,可将内窥镜插入部插入消化管的深部。特开平10-248794号公报特开2002-301019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2的双气囊式的内窥镜装置,例如使第2气囊膨胀与肠壁紧密接触,在其后进行使套管向拔去方向动作的操作时,有不能使套管顺利地动作的问题。即,其原因在于,通过套管的上述操作,对第2气囊,对在套管的基端部存留的空气(存留在套管和肠壁的间隙的空气)施加压缩,因由此产生的空气压而对套管的拔去动作带来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些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插入辅助具的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的插入辅助具的拔去操作顺利地进行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之1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其特征在于是在前端外周部安装可自由膨胀收缩的气囊并可以插入内窥镜插入部的管状的插入辅助具,在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外周面以及/或者前端部,具有通气孔。另外,本专利技术之2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在其前端部具有可自由膨胀收缩的气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之3内窥镜操作方法,将在插入部前端部具有可自由膨胀收缩的第1气囊的内窥镜、和在前端外周部安装有可自由膨胀收缩的第2气囊并可插入所述插入部的管状的插入辅助具进行组合,在第1气囊、第2气囊的膨胀收缩操作、由插入辅助具引导插入而进行的插入部的插入操作以及插入引导所述插入部的所述插入辅助具的插入操作的各操作下,在被观察部内插入内窥镜,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插入辅助具的外周面以及/或者前端部的通气孔,在插入操作时进行供给空气的操作,并且在进行内窥镜插入部以及/或者插入辅助具的拔去操作时,通过所述通气孔而进行排气。根据本专利技术,以使插入辅助具的气囊膨胀的状态、对插入辅助具进行拔去操作时,存留在插入辅助具和肠壁的间隙中的空气,从插入辅助具的通气孔流入并通过插入辅助具排出到外部。由此,在插入辅助具的拔去操作时,由于对插入辅助具不施加空气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插入辅助具的拔去操作。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对于在插入辅助具的气囊和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的气囊之间密闭的肠空间的空气,当其空气压要变高时,从通气孔通过插入辅助具排出到外部。从而,由于能够防止上述肠空间的空气压上升,所以能够消除空气压上升对肠壁的影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和内窥镜操作方法,由于从插入辅助具的外周面以及/或者前端部形成通气孔,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在使插入辅助具的气囊膨胀的状态下的插入辅助具的拔去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套管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图2是表示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装入第1气囊的插入部的前端硬质部的立体图。图4是套管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插入插入部的套管的前端部分的侧剖面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的说明图。图中10-内窥镜,12-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26-气囊送气口,28、57-空气供给吸引口,30-第1气囊,36-前端硬质部,50-套管,52-手持部,54气囊送气口,56-管,60-第2气囊,62-X线造影系统,64-线,66-注入口,80、86-空气泄出口,82、88-空气管,84、90-吸引口,100-气囊控制装置,102-装置本体,104-手动开关。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添加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和内窥镜操作方法的理想的实施例。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插入辅助具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该图所示的内窥镜装置,由内窥镜10、套管(插入辅助具)50、和气囊控制装置100构成。内窥镜10具有手持操作部14、和连接到该手持操作部14的插入部12。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连接通用电缆15,在通用电缆15的前端设置与未图示的处理器和光源装置连接的连接器(未图示)。在手持操作部14上,并列设置有由医生操作的送气送水按钮16、吸引按钮18、闸门按钮20,同时,一对角度旋钮22、22和钳子插入部24分别设置在规定的位置。进而,在手持操作部14上,设置有对第1气囊30送空气、从第1气囊30吸引空气用的气囊送气口26。插入部12由软性部32、弯曲部34、和前端硬质部36构成。弯曲部34可以弯曲地连接多个节轮而构成,通过对设置在手持操作部14上的一对角度旋钮22、22的转动操作可进行远距离的弯曲操作。由此,能够使前端硬质部36的前端面37朝向所希望的方向。如图2所示,在前端硬质部36的前端面37,将物镜光学系统38、照明透镜40、送气送水嘴42、钳子口44等设置在规定的位置。另外,在前端硬质部36的外周面,设置有空气供给吸引口28,该空气供给吸引口28,通过插入到插入部12内的内径为0.8mm左右的空气供给管(未图示)连通图1的气囊送气口26。从而,通过向气囊送气口26送空气,可从前端硬质部36的空气供给吸引口28吹出空气,另外通过从气囊送气口26吸引空气,可从空气供给吸引口28吸引空气。在如图1的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36上,可自由装卸地装入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1气囊30。第1气囊30如图3所示,由中央的胀出部3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30a、30b形成,并以使空气供给吸引口28位于胀出部30c的内侧的方式安装在前端硬质部36侧。安装部30a、30b形成为比前端硬质部36的直径小,在以其弹性力紧密接触前端硬质部36后,卷绕未图示的线来固定。另外,不是限定于线的卷绕固定的方法,通过将固定环嵌装在安装部30a、30b上也可以将安装部30a、30b固定在前端硬质部36上。安装在前端硬质部36上的第1气囊30,通过从图2所示的空气供给吸引口28吹出空气,胀出部30c膨胀成略球状。另外,通过从空气供给吸引口28吸引空气,胀出部30c可收缩并与前端硬质部36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图1所示的套管50,由管本体51和手持部52构成。管本体51如图4和图5所示,形成为筒状,具有比插入部12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另外,管本体51,通过用润滑涂层披覆由聚氨酯等构成的可挠性的树脂管的外侧、并用润滑涂层披覆其内侧而构成。手持部52,如图4所示被形成为筒状,由医生手持的大直径的本体部52A和嵌合到管本体51的基端部的小直径的连接部52B构成。图1所示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从图4所示的手持部52的本体部52A向管本体51插入。在管本体51的基端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用插入辅助具,其特征在于:是在前端外周部安装可自由膨胀收缩的气囊并可以插入内窥镜插入部的管状的插入辅助具,在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外周面以及/或者前端部,具有通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田光则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