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024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粘合布、第二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所述第一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的两端均设置有储液筒,所述储液筒的外部设置有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第一转动杆能够同时对多层无纺布进行传送,无纺布在传送过程中经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内部的胶黏剂进行滚动均匀粘胶后传送至两个按压杆之间进行压合,压合后的布料经上下两侧的进风扇和加热钢丝网进行热风烘烤,方便无纺布快速风干,烘干后即可进行收卷,方便快捷。便快捷。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纺布
,具体为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轻薄、阻燃、无毒无味、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可用于不同的行业,比如隔音,隔热,电热片,口罩,服装,医用,填充材料等,无纺布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叠加调整无纺布的厚度,但目前的无纺布粘合效率不高,粘合后需要重新收集再进行收卷。
[0003]因此需要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粘合布、第二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所述第一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的两端均设置有储液筒,所述储液筒的外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储液筒的数量设置有八个,八个所述储液筒的外部均设置有棉面送胶端,所述储液筒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插杆,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两端的转动插杆均位于所述外框的内部转动,且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分布在上下两侧的四个所述储液筒的一侧均设置有U形连接杆,所述储液筒两端的所述转动插杆分别贯穿所述U形连接杆的两侧板且位于所述U形连接杆两侧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U形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均匀分布在所述外框内壁的上下两侧,所述棉面送胶端的一侧设置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远离所述棉面送胶端,所述按压杆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按压杆分别分布在所述第一粘合布、第二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粘合层的上下两侧,粘合层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框和进风扇,所述固定框和进风扇均远离粘合层,所述固定框和进风扇均与所述外框的内壁固定,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加热钢丝网,所述外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和若干个第二电机,所述按压杆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粘合布、第二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的贴合面均缠绕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部。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进料口的数量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进料口均分布在所述外框的一侧位置,三个所述进料口的内部分别贯穿设置有第一粘合布、第二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粘合布、第二粘合布和第三粘合布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外框两侧板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一粘合布的底部与中间的两个所述棉面送胶端贴合,所述第三粘合布的顶部与中间的另外两个所述棉面送胶端贴合,所述第二粘合布位于所述第一粘合布和所述第三粘合布
之间。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按压杆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外框两侧板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位于外框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外框的两侧板内部设置有热风扇,所述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二粘合布的一侧。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一端的转动插杆分别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外框的一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转动箱门,所述转动箱门远离铰链所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棉面送胶端、按压杆和第二转动杆均相互远离。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第一转动杆能够同时对多层无纺布进行传送,无纺布在传送过程中经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内部的胶黏剂进行滚动均匀粘胶后传送至两个按压杆之间进行压合,压合后的布料经上下两侧的进风扇和加热钢丝网进行热风烘烤,方便无纺布快速风干,烘干后即可进行收卷,方便快捷。
[0014]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能够实现无纺布的自动传送以及收卷,能够减少人工的参与度,大大增加加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中:1、外框;2、进料口;3、第一粘合布;4、第二粘合布; 5、第三粘合布;6、第一转动杆;7、棉面送胶端;8、储液筒;9、进液口;10、转动插杆;11、U形连接杆;12、电动推杆;13、热风扇;14、按压杆;15、进风扇;16、固定框;17、加热钢丝网;18、第二转动杆;19、转动箱门;20、拉杆;21、第一电机;22、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5]实施例1,请参照图1、2、3和4,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包括外框1,外框1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2,进料口2的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粘合布3、第二粘合布4和第三粘合布5,第一粘合布3和第三粘合布5的两端均设置有储液筒8,储液筒8的外部设置有通孔,储液筒8的数量设置有八个,八个储液筒8的外部均设置有棉面送胶端7,储液筒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插杆10,中间的四个储液筒 8两端的转动插杆10均位于外框1的内部转动,且中间的四个储液筒8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9,分布在上下两侧的四个储液筒8的一侧均设置有U形连接杆11,储液筒8两端的转动插杆10分别贯穿U形连接杆11的两侧板且位于U形连接杆11两侧板的内部转动连接,U 形连接杆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12,电动推杆12均匀分布在外框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纺布用粘合装置,包括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2),所述进料口(2)的内部贯穿设置有第一粘合布(3)、第二粘合布(4)和第三粘合布(5),所述第一粘合布(3)和第三粘合布(5)的两端均设置有储液筒(8),所述储液筒(8)的外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储液筒(8)的数量设置有八个,八个所述储液筒(8)的外部均设置有棉面送胶端(7),所述储液筒(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插杆(10),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8)两端的转动插杆(10)均位于所述外框(1)的内部转动,且中间的四个所述储液筒(8)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9),分布在上下两侧的四个所述储液筒(8)的一侧均设置有U形连接杆(11),所述储液筒(8)两端的所述转动插杆(10)分别贯穿所述U形连接杆(11)的两侧板且位于所述U形连接杆(11)两侧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U形连接杆(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12),所述电动推杆(12)均匀分布在所述外框(1)内壁的上下两侧,所述棉面送胶端(7)的一侧设置有按压杆(14),所述按压杆(14)远离所述棉面送胶端(7),所述按压杆(14)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按压杆(14)分别分布在所述第一粘合布(3)、第二粘合布(4)和第三粘合布(5)粘合层的上下两侧,粘合层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框(16)和进风扇(15),所述固定框(16)和进风扇(15)均远离粘合层,所述固定框(16)和进风扇(15)均与所述外框(1)的内壁固定,所述固定框(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加热钢丝网(17),所述外框(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1)和若干个第二电机(22),所述按压杆(1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转动杆(18),所述第一粘合布(3)、第二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艺霏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丰源晨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