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313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透湿性的高强度防护布,包括: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并将透湿膜分别配置在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将该第一纤维线材与该第二纤维线材以成对组合且交错迭层方式形成迭层黏合,配置有该透湿膜的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作为该迭层黏合的相对的两表面层,以使该迭层黏合形成相对应的透湿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以高水平兼顾优异的透湿性、以及高强度防护性能的防护布,并使得防护布的透湿性达到最佳。得防护布的透湿性达到最佳。得防护布的透湿性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护布


[0001]本技术涉及防护布
,具体涉及一种防护布。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日常生活中纺织品需常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具有抗菌防霉或除臭等效果的机能型纺织品愈来愈受到市场重视。防护布一般都具有抗菌防霉或除臭等效果,但是一般透湿性都比较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防护布及其制造方法,去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布及其制造方法,用于得到防护布。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护布,包括:以成对组合且交错迭层方式形成迭层黏合的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该第一纤维线材为共混浆料、纳米金属溶液、多个无机物粒子及多个热可塑性聚氨酯胶粒形成的包芯纱,该多个热可塑性聚氨酯胶粒经过热熔融后包覆在该包芯纱的芯线材的外周侧,以与该包芯纱的外包覆层区隔,该第二纤维线材与该第一纤维线材相同或为由该共混浆料与该纳米金属溶液形成的单线纱;透湿膜配置在该迭层黏合的相对的两表面层,以使该迭层黏合形成相对应的透湿膜层。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透湿膜的配置还包括以下中一种或多种:该透湿膜配置于一个或多个成对组合的该第一纤维线材与该第二纤维线材之间;该透湿膜配置于部分或全部的相邻的成对组合的该第一纤维线材与该第二纤维线材之间。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透湿膜是该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该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分别接触高分子量聚乙烯纺丝原液后进行冷却而形成在该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该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
[000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成对组合的该第一纤维线材与该第二纤维线材的布线角度为正交,且相邻的成对组合的布线方式为相异。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共混浆料包括第一纤维纱浆料与第二纤维纱浆料,该第一纤维纱浆料选自于棉纤维、涤纶纤维、粘胶纤维及莫代尔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聚丙烯纤维,该第二纤维纱浆料选自于芳族聚酰胺纤维、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伸乙酯纤维、聚萘二甲酸伸乙酯纤维、伸展链聚乙烯醇纤维、伸展链聚丙烯腈纤维、聚苯并恶唑纤维、聚苯并噻唑纤维、液晶共聚酯纤维、刚性杆纤维及玻璃纤维、结构级玻璃纤维及抗性级玻璃纤维。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热可塑性聚氨酯胶粒包含热塑性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乙烯

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或尼龙、铜改性聚丙烯腈。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无机物粒子为稀土或矿物颗粒粉末。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提供以高水平兼顾优异的透湿性、以及高强度防护性能的防护布,通过将透湿膜分别配置在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进行迭合时将透湿膜配置在一个或多个成对组合的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之间,或将透湿膜配置于部分或全部的相邻的成对组合之间以使得防护布的透湿性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护布的制造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迭层黏合形成相对应的透湿膜层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透湿膜配置在一个或多个成对组合的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透湿膜配置于部分或全部的相邻的成对组合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包芯纱的形成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0020]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单线纱的形成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透湿性的纳米铜纤维纱的制造方法对应的设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透湿性的纳米铜纤维纱的截面立体示意图。
[0023]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24]Ⅰ为第一纤维线材;Ⅱ为第二纤维线材;Ⅲ为透湿膜;1为原物料;11为共混浆料;111为第一纤维纱浆料;112为第二纤维纱浆料;12为纳米金属溶液;121为第一金属离子;13为无机物粒子;14为热可塑性聚氨酯胶粒;2为混合材料;21为第一金属离子纤维;4为纱线;5为第一阶段线材;6为第二阶段线材;A为混合槽;B为烘炉;C为抽丝机台;D为冷却槽;E为拉伸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提供的的一种防护布的制造方法的的步骤流程图。本技术提供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其步骤包含:
[0027]提供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该第一纤维线材为共混浆料、纳米金属溶液、多个无机物粒子及多个热可塑性聚氨酯胶粒形成的包芯纱,该多个热可塑性聚氨酯胶粒经过热熔融后包覆在该包芯纱的芯线材的外周侧,以与该包芯纱的外包覆层区隔,该第二纤维线材与该第一纤维线材相同或为由该共混浆料与该纳米金属溶液形成的单线纱;
[0028]将透湿膜Ⅲ分别配置在第一纤维线材Ⅰ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第二纤维线材Ⅱ形成的布线层表面(如图2所示);
[0029]将该第一纤维线材Ⅰ与该第二纤维线材Ⅱ以成对组合且交错迭层方式形成迭层黏合,配置有该透湿膜的第一纤维线材Ⅰ与第二纤维线材Ⅱ作为该迭层黏合的相对的两表面层,以使该迭层黏合形成相对应的透湿膜Ⅲ层(如图2所示)。
[003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透湿膜Ⅲ配置于一个或多个成对组合的该第一纤维线材Ⅰ与该第二纤维线材Ⅱ之间。
[003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透湿膜Ⅲ配置于部分或全部的相邻的成对组合之间。
[0032]在一实施例中,将透湿膜分别配置在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的步骤中,包括:将该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该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分别接触高分子量聚乙烯纺丝原液后进行冷却,分别在该第一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与该第二纤维线材形成的布线层表面形成该透湿膜。
[0033]在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布,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成对组合且交错迭层方式形成迭层黏合的第一纤维线材与第二纤维线材;透湿膜配置在该迭层黏合的相对的两表面层,以使该迭层黏合形成相对应的透湿膜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布,其特征在于,该透湿膜的配置还包括以下中一种或多种:该透湿膜配置在一个或多个成对组合的该第一纤维线材与该第二纤维线材之间;该透湿膜配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幸勋
申请(专利权)人:铨程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