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夹具转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60383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基于自动化生产的柔性化与多样化设备配置,以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高效生产的设计目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包括立体夹具库,在立体夹具库前部设置有第一摩擦线体、工装转换平台、行走机器人、夹具卡爪组件和第二摩擦线体。所述的第一摩擦线体具有一组平行分布的铝型材,在铝型材一侧安装有数组滚轮,RFID安装在铝型材上部,举升定位组件和阻挡气缸组件分别安装在两侧铝型材之间;安装在铝型材底部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链轮组件,链轮组件穿套连接于传动轴,在传动轴上套设有多组齿轮,齿轮啮合连接于套设在滚轮中心轴轴端的传动齿轮。于套设在滚轮中心轴轴端的传动齿轮。于套设在滚轮中心轴轴端的传动齿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夹具转运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机动车发动机生产线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伴随国内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与集成装备普遍地得以应用,现有机动车发动机生产线运行节拍越来越快,对于设备运行效率与节拍的把控越来越严格。现有的机动车发动机生产线,由于发动机生产品种与类型较多,换产频率很高,频繁的换产需要辅之以智能转运系统,但现有传统的智能立库并不能满足此类技术要求。
[0003]现有技术的夹具转运系统缺少柔性化设计、且占地空间较大,在性能与操作手段上并不能满足不同机型的工装快速转运与工件转运的需求。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述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基于自动化生产的柔性化与多样化设备配置,以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高效生产的设计目的。
[0006]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本申请所述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包括立体夹具库,在立体夹具库前部设置有第一摩擦线体、工装转换平台、行走机器人、夹具卡爪组件和第二摩擦线体。所述的第一摩擦线体具有一组平行分布的铝型材,在铝型材一侧安装有数组滚轮,RFID安装在铝型材上部,举升定位组件和阻挡气缸组件分别安装在两侧铝型材之间;安装在铝型材底部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链轮组件,链轮组件穿套连接于传动轴,在传动轴上套设有多组齿轮,齿轮啮合连接于套设在滚轮中心轴轴端的传动齿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摩擦线体还在其铝型材上安装有二维码伸缩扫码机构和挂机夹具拧紧机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二维码伸缩扫码机构具有固定块和气缸安装板,伸缩气缸固定夹持于气缸安装板和固定块之间;在固定块上安装有导套,导杆穿套于导套,二维码安装块分别安装于伸缩气缸的输出轴和导杆上;在二维码安装块分别安装有标尺、二维码L板,二维码L板上安装有二维码扫码头。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挂机夹具拧紧机构具有第一气缸安装板和第一拧紧直线导轨,在第一拧紧直线导轨上活动地连接有第一拧紧直线滑块,在上安装板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拧紧直线滑块和第一气缸;在上安装板上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安装板和第二直线导轨,第二直线滑块活动地连接于第二直线导轨上;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相互间垂直地安装;安装电动拧紧枪的拧紧枪安装座固定连接于第二直线滑块,在电动拧紧枪前端连接拧紧套筒。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工装转换平台具有呈中心对称分布的第一直线导轨、第一无杆气缸、第二直线导轨和第二无杆气缸;在第一直线导轨上活动地连接有第一直线滑块,第一
转运平台安装于第一无杆气缸和第一直线滑块上部,两组工装定位块安装在第一转运平台;第二转运平台安装于第二无杆气缸和第二直线滑块上部;在第二转运平台上安装有两组工装定位块。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行走机器人具有行走底座,在行走底座上安装有重型直线导轨和精密齿条,承载六轴机器人的机器人滑板底部安装有重型直线滑块,在机器人滑板上安装有行走驱动电机;重型直线滑块活动地连接于重型直线导轨上,连接于行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齿轮与精密齿条啮合连接;在六轴机器人的前端安装有快换卡爪。
[0012]综上内容,本申请所述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0013]1、提出一种专门用于机动车发动机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本申请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节拍与生产效率。
[0014]2、本申请具有较高的柔性化特点,实现多品种多类型夹具与夹件的高频率换产,操作专业性较强。
[0015]3、本申请布局紧凑,各组件结构设计依照并兼容多品种换产工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0016]4、本申请的总体结构设计造价较低、有利于降低整体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成本,且占地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0017]现结合以下附图来进一步地说明本技术。
[0018]图1是本申请所述智能夹具转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所述第一摩擦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所述工装转换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所述行走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所述立体夹具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所述夹具夹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所述第二摩擦线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是所述挂机夹具拧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是所述二维码伸缩扫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在上述附图中,1.第一摩擦线体,2.工装转换平台,3.行走机器人,4.立体夹具库,5.夹具夹爪组件,6.第二摩擦线体;
[0028]10.第一支架,11.RFID,12.滚轮,13.铝型材,14.举升定位组件,15.阻挡气缸组件,16.横杆,17.第二支架,18.驱动电机,19.齿轮,20.传动轴,21.支座,22.链轮组件,23.传动齿轮;
[0029]25.转换平台支架,26.平台基板,27.第一转运平台,28.工装定位块,29.第一无杆气缸,30.第一直线导轨,31.第一直线滑块,32.第二转运平台,33.第二直线导轨,34.第二无杆气缸,35.第二直线滑块,36.防护罩,37.挡块;
[0030]41.行走底座,42.导轨防护罩,43.重型直线导轨,44.精密齿条,45.重型直线滑块,46.机器人滑板,47.行走驱动电机,48.快换卡爪,49.六轴机器人,50.重型拖链;
[0031]60.第一夹具库层,61.第二夹具库层,63.第三夹具库层,64.第四夹具库层,65.夹
具U型定位块,66.夹具H型定位块;
[0032]70.第一卡爪支架,71.第一卡爪,72.第二卡爪,73.第二卡爪支架,74.第三卡爪,75.第四卡爪,76.第五卡爪,77.第三卡爪支架,78.第六卡爪,79.第七卡爪,80.卡爪检测开关,81.卡爪定位销;
[0033]90.二维码伸缩扫码机构,900.二维码支架,901.固定块,902.伸缩气缸,903.气缸安装板,904.标尺,905.导套,906.导杆,907.二维码安装块,908.二维码L板,909.二维码扫码头;
[0034]91.挂机夹具拧紧机构,911.拧紧安装座,912.第一气缸安装板,913.第一气缸,914.第一拧紧直线导轨,915.第一拧紧直线滑块,916.上安装板,917.第二气缸,918.第二气缸安装板,919.第二直线导轨,920.第二直线滑块,921.拧紧枪安装座,922.电动拧紧枪,923.拧紧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更进一步地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设计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现结合附图提出以下较为优选的实施方案。
[0036]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立体夹具库,在立体夹具库前部设置有第一摩擦线体、工装转换平台、行走机器人、夹具卡爪组件和第二摩擦线体;所述的第一摩擦线体具有一组平行分布的铝型材,在铝型材一侧安装有数组滚轮,RFID安装在铝型材上部,举升定位组件和阻挡气缸组件分别安装在两侧铝型材之间;安装在铝型材底部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链轮组件,链轮组件穿套连接于传动轴,在传动轴上套设有多组齿轮,齿轮啮合连接于套设在滚轮中心轴轴端的传动齿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摩擦线体还在其铝型材上安装有二维码伸缩扫码机构和挂机夹具拧紧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维码伸缩扫码机构具有固定块和气缸安装板,伸缩气缸固定夹持于气缸安装板和固定块之间;在固定块上安装有导套,导杆穿套于导套,二维码安装块分别安装于伸缩气缸的输出轴和导杆上;在二维码安装块分别安装有标尺、二维码L板,二维码L板上安装有二维码扫码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夹具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挂机夹具拧紧机构具有第一气缸安装板和第一拧紧直线导轨,在第一拧紧直线导轨上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博张华平
申请(专利权)人: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