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783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包括布水渠和集水渠,布水渠靠近集水渠的一侧设置有布水区,布水区内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插接至布水渠内,布水区远离布水渠的一端设置有曝气增氧区,曝气增氧区内设置有排泥系统和曝气系统,排泥系统用于排出进入曝气增氧区内的污染水中带有的杂质,曝气系统用于对进入曝气增氧区内的污染水进行曝气处理,曝气增氧区远离布水区的一端设置有湿地处理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污水在处理时通过布水渠向集水渠内流动,污水会依次经过布水区、曝气增氧区、湿地处理区和集水区,多个处理区配合对污水处理,能够有效的净化污水。能够有效的净化污水。能够有效的净化污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技术介绍

[0002]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人工湿地的一种,区别于表面流湿地,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建造,在满足一定水力负荷以及长宽比和深度的条件下建造由土壤、砂、石、人工合成材料等混合成的填料床,并在床体上种植适合的植物,从而组成具有人工介质

植物

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生态环境,以完成去除污染物的过程。
[0003]目前人工湿地堵塞的防治方法较多,大多是针对垂直潜流湿地的,而水平流人工湿地的水流方向与垂直潜流湿地截然不同,其堵塞位置和趋势也不尽相同,对湿地基质内部进行曝气可以缓解内部的缺氧环境,提高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在现有的大部分潜流人工湿地中,曝气位置采用前置曝气或底部曝气,曝气方式多为穿孔曝气管或盘式曝气器,曝气不均匀,曝气时间过长,能耗过大,有效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包括布水渠和集水渠,所述布水渠靠近集水渠的一侧设置有布水区,所述布水区内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插接至布水渠内,所述布水区远离布水渠的一端设置有曝气增氧区,所述曝气增氧区内设置有排泥系统和曝气系统,所述排泥系统用于排出进入曝气增氧区内的污染水中带有的杂质,所述曝气系统用于对进入曝气增氧区内的污染水进行曝气处理,所述曝气增氧区远离布水区的一端设置有湿地处理区,所述湿地处理区远离曝气增氧区的一端与集水渠之间设置有集水区,所述集水区内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贯穿至集水渠内;工作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采用间歇曝气,每天曝气时间为6

8h,气水比为 2:4,湿地在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污水首先会进入布水渠内,布水渠使污水通过进水管流入布水区内,布水区对污水进行布水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进一步的进入曝气增氧区内,曝气增氧区的宽度为0.8

1m,曝气增氧区通过曝气系统对污水进行曝气,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污水中的杂质在曝气增氧区内向下沉淀,排泥系统将沉淀的杂质从曝气增氧区内排出,完成污水杂质的处理,处理后的污水会进入至湿地处理区内,湿地处理区的上表面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对湿地处理区内经过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进一步的流至集水区内,集水区将净化后的水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出水管排放至集水渠内。
[0006]优选的,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排泥管、排泥阀门和阀门井,所述排泥管固定连接于曝气增氧区的下部内,所述阀门井固定连接于曝气增氧区的外表面,所述排泥阀门位于阀门
井内,所述排泥管的一端贯穿至曝气增氧区的外侧与排泥阀门固定连接;工作时,排泥管上设置有多个交错式的通孔,经过曝气增氧区内的污水会通过多个通孔将水中的泥土等杂质遗留在排泥管内,通过打开排泥阀门能够将排泥管内的杂质在阀门井内排出,从而实现对污水杂质的处理。
[0007]优选的,所述阀门井采用蝶阀;工作时,阀门井采用蝶阀便于对泥土等杂质排放,防止排泥管在排放杂质的过程中发生堵塞。
[0008]优选的,所述曝气系统包括两排曝气主管、多个曝气支管和多个微孔曝气管,两排所述曝气主管在曝气增氧区内从上至下依次固定排列,多个所述曝气支管分别固定连接于两排曝气主管的两侧,多个所述微孔曝气管分别固定连接于多个曝气支管上;工作时,两排曝气主管连接鼓风机,鼓风机产生的气体通过两排曝气主管和多个曝气支管均匀的传输至多个微孔曝气管,多个微孔曝气管将气体喷出,使污水能够得到均匀的曝气,从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多个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可以共用一个鼓风机,通过一个鼓风机向每个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曝气系统内送风,从而降低成本。
[0009]优选的,两排所述曝气主管的排间距为0.5

0.6m,两排所述曝气主管和多个曝气支管均采用UPVC材质,每个所述曝气主管和每个曝气支管的管径分别为φ60和φ20,多个所述微孔曝气管均采用管径为φ16的胶丝软管;工作时,两排曝气主管的排间距设置在0.5
‑ꢀ
0.6m之间方便布设多个曝气支管和微孔曝气管,使多个微孔曝气管对污水曝气时更加均匀,两排曝气主管和多个曝气支管采用UPVC材质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效果,管径设置在φ 60和φ20方便对多个微孔曝气管送风,多个微孔曝气管采用管径为φ16的胶丝软管便于将气体喷出。
[0010]优选的,所述布水区和集水区内采用卵石为填充基质层,所述卵石的粒径范围为40
‑ꢀ
60mm,所述曝气增氧区和湿地处理区内采用从下到上依次为砾石和渣砂混合物为填充基质层,所述砾石和渣砂混合物的粒径范围分别为15

30mm和10

20mm;工作时,布水区和集水区内采用粒径范围为40

60mm的卵石填充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方便水的输送,曝气增氧区和湿地处理区采用砾石和渣砂混合物填充,渣砂混合物由25%高炉钢渣和75%粗砂混合组成,能够有效的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0011]优选的,所述湿地处理区内从下往上依次是基础夯实、两布一膜和填充基质层,所述湿地处理区内填充基质层的厚度设置在0.8

1.2m之间,所述湿地处理区内的填充基质层上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工作时,湿地处理区的底部基础夯实可以有效的防止污水向下侧渗出影响流动,两布一膜用于隔离基础和填充基质层,填充基质层的厚度设置在0.8

1.2m之间方便水生植物的种植,水生植物为芦苇、黄菖蒲、香蒲、美人蕉、再力花、千屈菜、花叶芦竹中的二至四种混栽,混栽的水生植物能够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净化。
[0012]优选的,所述曝气增氧区与布水区和湿地处理区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透水栅板;工作时,两个透水栅板将布水区和湿地处理区分隔在曝气增氧区的两侧,防止不同处理单元内的填充基质发生混合,影响使用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污水在处理时通过布水渠向集水渠内流动,污水会依次经过布水区、曝气增氧区、湿地处理区和集水区,多个处理区配合对污水处理,能够有效的净化污水,布水区首先对污水布水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曝气增氧区内,曝气增氧区通过曝气系统对污水进行曝气,
曝气系统的曝气时间短,能耗消耗低,通过多个曝气支管和多个微孔曝气管的布设,使曝气增氧区对污水的曝气更加均匀,有效利用率高,能够加快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同时污水中的杂质快速向下沉淀,通过排泥系统对杂质收集排放,使污水在经过湿地处理区净化之前得到良好的处理,处理后的污水经过湿地处理区上种植的水生植物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处理。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包括布水渠(1)和集水渠(11),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渠(1)靠近集水渠(11)的一侧设置有布水区(3),所述布水区(3)内设置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的一端插接至布水渠(1)内,所述布水区(3)远离布水渠(1)的一端设置有曝气增氧区(4),所述曝气增氧区(4)内设置有排泥系统(6)和曝气系统(7),所述排泥系统(6)用于排出进入曝气增氧区(4)内的污染水中带有的杂质,所述曝气系统(7)用于对进入曝气增氧区(4)内的污染水进行曝气处理,所述曝气增氧区(4)远离布水区(3)的一端设置有湿地处理区(8),所述湿地处理区(8)远离曝气增氧区(4)的一端与集水渠(11)之间设置有集水区(9),所述集水区(9)内设置有出水管(10),所述出水管(10)贯穿至集水渠(1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6)包括排泥管(601)、排泥阀门(602)和阀门井(603),所述排泥管(601)固定连接于曝气增氧区(4)的下部内,所述阀门井(603)固定连接于曝气增氧区(4)的外表面,所述排泥阀门(602)位于阀门井(603)内,所述排泥管(601)的一端贯穿至曝气增氧区(4)的外侧与排泥阀门(60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井(603)采用蝶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处理低污染水的新型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7)包括两排曝气主管(701)、多个曝气支管(702)和多个微孔曝气管(703),两排所述曝气主管(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凯柳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长江水生态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