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及其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6940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及其应用,所述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包括沟渠体、溢流堰、挡水堤、浮力挡水板系统、勾卡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可应用于农田尾水和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拦截、城市雨水汇排及河流沟渠消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过多管理及维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无动力、自动拦截、维护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拦截农田尾水、城市初期雨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广阔的应用前景。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截流溢流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现状农田沟渠中农田尾水基本属于直接排入河流,部分拦截主要通过加高田埂将尾水围堵在田间,但形成重力水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及农田土壤污染;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雨污分流截流设施,未形成完善的雨污收集系统,初期雨水未经停留,主要直接汇入河道或湖泊,对受纳水体造成较大的影响。
[0003]另一方面,初期雨水往往携带有较高浓度的污染物,短期内集中排放往往超过流域污染物承载力,对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较大冲击。
[0004]因此,若开发一种截流溢流控制装置,将其用于农业农田尾水及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拦截控制,减缓面源污染在短时间、集中式排放对流域水文和生态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及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可应用在农田尾水及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拦截、城市雨水汇排、河流沟渠消能,本专利技术利用浮力及杠杆相互结合实现无动力沟渠水量拦截,无需设置额外动力设置,本专利技术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将沟渠内水位分为三个不同水平,分别为生态基流、初期拦截、后期溢流,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在河道、沟渠非集中排水期时,能够保障沟渠正常水流,即保障沟渠生态基流;当发生集中排水或者形成初期雨水时,本专利技术能够对该部分集中排放的水量或者初期雨水进行拦截,延长面源污染在上游河道沟渠的停留时间,充分发挥流域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削减面源污染对下游河道沟渠和湖泊的影响。本专利技术所需管理及维护工作量少,本专利技术具有无动力、自动拦截、维护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拦截农田尾水和城市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也能够对河道沟渠进行溢流消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包括沟渠体、溢流堰、挡水堤、浮力挡水板系统、勾卡系统;所述沟渠体的底面上方悬空设置挡水堤,挡水堤的两侧分别通过溢流堰与沟渠体的侧面连接,所述挡水堤的迎水面设有贯穿的进水小孔,所述挡水堤的背水面设有汇水槽,所述进水小孔与汇水槽连通;所述浮力挡水板系统包括第一旋转铰链、挡水板、浮筒、支柱;所述第一旋转铰链设置于挡水堤两侧的溢流堰的底部之间,所述挡水板位于挡水堤的下方,挡水板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旋转铰链上,挡水板的另一端连接浮筒,挡水板连接浮筒的一端朝向挡水堤的背水面,浮筒上设置支柱;
所述勾卡系统包括第二旋转铰链、杠杆、配重、集水槽、勾卡;所述第二旋转铰链设置在挡水堤的背水面,所述第二旋转铰链的两端连接在挡水堤上,所述杠杆固定在第二旋转铰链上,杠杆的一端连接配重,杠杆的另一端连接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底部设置出水小孔,所述勾卡设置在第二旋转铰链上,勾卡与支柱的位置相对应,进水小孔通过汇水槽与集水槽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沟渠体的横截面为梯形或圆弧形或矩形。
[0008]优选的,所述沟渠体为混凝土构筑而成。
[0009]优选的,所述溢流堰为混凝土构筑而成。
[0010]优选的,所述溢流堰的高度低于挡水堤的高度。
[0011]优选的,所述挡水堤为一个一面开口的立方腔体。
[0012]优选的,所述挡水堤为混凝土制作而成。
[0013]优选的,所述浮筒为浮水材料制成。
[0014]优选的,所述勾卡设置在第二旋转铰链的端部,支柱设置在浮筒的端部。
[0015]优选的,所述勾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勾卡分别设置在第二旋转铰链的两侧端部;支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柱分别设置在浮筒的两侧端部。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前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在农田尾水和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拦截中的应用,将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设置在农田排水沟/河道、沟渠内,对农田尾水及初期雨水面源污染进行拦截。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前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在城市雨水汇排中的应用,将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设置在城市雨水汇排沟渠中,对城市初期雨水进行拦截,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湖泊的集中影响。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前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在河流沟渠消能中的应用,将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设置在河流沟渠中,将所述的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作为河流沟渠的消能墩,对河流沟渠的水量进行分流的同时降低水流水力冲击。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应用于对农田尾水及初期雨水初期进行前期拦截,对农田排水沟内因农田集中排泄的水量进行初期拦截,降低具有较高浓度污染的初期水体对河流湖泊的集中影响。
[0020]本专利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雨水汇排系统,对于城市初期雨水进行拦截,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湖泊的集中影响。
[0021]本专利技术能够作为河流沟渠的消能墩,能够对水量进行分流的同时降低水流水力冲击。
[0022]本专利技术无需额外动力,能够实现自动拦截农田尾水及初期雨水,且安装简单,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0023]本专利技术利用浮力及杠杆相互结合实现无动力沟渠水量拦截,无需设置额外动力设置,本专利技术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将沟渠内水位分为三个不同水平,分别为生态基流、初期拦截、后期溢流,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在农田沟渠非集中排水期时,能够保障沟渠正常水流,即保障沟渠生态基流;当发生农田集中排水或者形成初期雨水时,本专利技术能够对这部分集中排放的水量或者初期雨水进行拦截,如此,一方面保障沟渠正常水量,另一方面能够拦截初期
雨水,本专利技术无需过多管理及维护,本专利技术具有无动力、自动拦截、维护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拦截农田尾水、城市初期雨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的后视示意图。
[0027]图4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0028]图5为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浮力挡水板系统4右视(仅示出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勾卡系统5右视(仅示出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浮力挡水板系统4的前视(仅示出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杠杆5.2及其连接物前视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杠杆5.2及其连接物右视示意图。
[0035]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中勾卡系统5的右视示意图。
[0036]图中标记:1

沟渠体、2

溢流堰、3

挡水堤、3.1

进水小孔、3.2

汇水槽、3.3

出水嘴、4

浮力挡水板系统、4.1

第一旋转铰链、4.2

挡水板、4.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沟渠体、溢流堰、挡水堤、浮力挡水板系统、勾卡系统;所述沟渠体的底面上方悬空设置挡水堤,挡水堤的两侧分别通过溢流堰与沟渠体的侧面连接,所述挡水堤的迎水面设有贯穿的进水小孔,所述挡水堤的背水面设有汇水槽,所述进水小孔与汇水槽连通;所述浮力挡水板系统包括第一旋转铰链、挡水板、浮筒、支柱;所述第一旋转铰链设置于挡水堤两侧的溢流堰的底部之间,所述挡水板位于挡水堤的下方,挡水板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旋转铰链上,挡水板的另一端连接浮筒,挡水板连接浮筒的一端朝向挡水堤的背水面,浮筒上设置支柱;所述勾卡系统包括第二旋转铰链、杠杆、配重、集水槽、勾卡;所述第二旋转铰链设置在挡水堤的背水面,所述第二旋转铰链的两端连接在挡水堤上,所述杠杆固定在第二旋转铰链上,杠杆的一端连接配重,杠杆的另一端连接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底部设置出水小孔,所述勾卡设置在第二旋转铰链上,勾卡与支柱的位置相对应,进水小孔通过汇水槽与集水槽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截流溢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渠体的横截面为梯形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凯李卫林王源意韩双罗壮潘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长江水生态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