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驳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783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护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态驳岸,包括河道,河道的两侧填充有底处理层结构,底处理层结构用于稳定驳岸的布置,河道的两侧布置有多个竖向木桩、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多个竖向木桩竖向插入布设于底处理层结构内,多个横向木桩在多个竖向木桩的上部之间横向布置,多个纵向木桩在多个竖向木桩的上部之间纵向布置,多个竖向木桩、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之间通过钢钉固定连接呈梅花状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三个方向竖向木桩、横向木桩和纵向木桩组成的稳定结果,大大提高木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减少桩体的位移,保证生态驳岸的防护效果。保证生态驳岸的防护效果。保证生态驳岸的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驳岸


[0001]本技术涉及护坡
,尤其涉及一种生态驳岸。

技术介绍

[0002]水安全和水生态、水景观结合越来越紧密,在保证河岸耐冲刷的同时,要求具有生态景观效应,传统的水利驳岸,有浆砌石或混凝土灌注的驳岸,与大自然格格不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跟人们息息相关的河道驳岸,人民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生态驳岸在兼顾耐冲刷的条件下,难以栽种植物,生态效果较差,为此,本方案提出一种生态驳岸。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生态驳岸。
[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态驳岸,包括河道,所述河道的两侧填充有底处理层结构,所述底处理层结构用于稳定驳岸的布置,所述河道的两侧布置有多个竖向木桩、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多个所述竖向木桩竖向插入布设于底处理层结构内,多个所述横向木桩在多个所述竖向木桩的上部之间横向布置,多个所述纵向木桩在多个所述竖向木桩的上部之间纵向布置,多个所述竖向木桩、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之间通过钢钉固定连接呈梅花状布置,多个所述横向木桩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布置有多个土工袋,多个所述纵向木桩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插入有多个柳树幼苗和多个紫薇幼苗,多个所述柳树幼苗和多个紫薇幼苗与多个纵向木桩平行布置,多个所述竖向木桩、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与多个土工袋之间填充有原状基底土;工作时,将河道的两侧河岸向下开挖,开挖深度低于河道底部50cm,通过底处理层结构对开挖的河岸底层处理,然后沿河岸脚线间隔设置多个竖向木桩,多个竖向木桩贯穿底处理层结构位于河道的两侧,多个竖向木桩木桩尺寸直径为200mm,长度为2000mm,多个竖向木桩固定在河道两侧,靠近河道两侧的第一排桩基础露出0.5米,然后将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通过多个钢钉与多个竖向木桩相连接,在每层横向木桩之间堆砌土工袋,土工袋里面放置狗牙根草种,采用原状基底土回填,然后将柳树幼苗和紫薇幼苗间隔放入木桩,与多个纵向木桩平行。
[0005]优选的,所述底处理层结构包括基地处理层和浆砌石护脚,所述基地处理层和浆砌石护脚在河道的两侧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竖向木桩的底端均贯穿浆砌石护脚和基地处理层;工作时,河岸开挖后对开挖处的底层进行处理形成基地处理层,底层做一层浆砌石护脚,浆砌石护脚的尺寸为50cm*50cm*50cm,以1:1的比例放坡,边坡坡脚距河岸整治线1~1.5m。
[0006]优选的,多个所述竖向木桩、多个横向木桩和多个纵向木桩的上方堆砌有包裹草籽砂砾土,所述包裹草籽砂砾土上种植有草本植物;工作时,包裹草籽砂砾土位于驳岸的最上方,用于对草本植物进行种植。
[0007]优选的,所述河道的底部通过河底基底处理种植有沉水植物;工作时,通过河底基底处理使河道的底部方便种植沉水植物。
[0008]优选的,每相邻的两个土工袋之间均设置有锚固筋和种植护套,所述种植护套与原状基底土之间设置有承接套;工作时,锚固筋用于将多个稳定在填充的原状基底土内,种植护套通过承接套便于对柳树幼苗和紫薇幼苗进行插入种植。
[0009]优选的,多个所述土工袋内填充有滤水材料;工作时,多个土工袋通过滤水材料能够有效的对水土进行过滤。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三个方向竖向木桩、横向木桩和纵向木桩组成的稳定结果,大大提高木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减少桩体的位移,保证生态驳岸的防护效果,竖向木桩、横向木桩和纵向木桩是间隔排列,节省木材,并且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横向木桩和纵向木桩的木桩无需进行削尖,省时省力,多层横向木桩之间填充的是用土工袋装的滤水材料,防止驳岸上的水土流失,驳岸横向种植柳树幼苗和紫薇幼苗,柳树幼苗和紫薇幼苗在驳岸内生根,提高驳岸的生态景观和稳定性,本技术的驳岸既能维持河道行洪排涝稳定性,又有利于恢复河道的生态,这种生态挡墙不仅满足结构和防冲安全,而且经久耐用,并且能使岸坡复绿,达到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美化环境。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2]图2为本技术中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13]图3为本技术中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0014]图中:1、竖向木桩;2、横向木桩;3、纵向木桩;4、钢钉;5、浆砌石护脚;6、基地处理层;7、土工袋;8、柳树幼苗;9、紫薇幼苗;10、草本植物;11、沉水植物;12、河底基底处理;13、原状基底土;14、包裹草籽砂砾土;15、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16]如图1

图3所示的一种生态驳岸,包括河道15,河道15的两侧填充有底处理层结构,底处理层结构用于稳定驳岸的布置,河道15的两侧布置有多个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多个竖向木桩1竖向插入布设于底处理层结构内,多个横向木桩2在多个竖向木桩1的上部之间横向布置,多个纵向木桩3在多个竖向木桩1的上部之间纵向布置,多个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之间通过钢钉4固定连接呈梅花状布置,多个横向木桩2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布置有多个土工袋7,多个纵向木桩3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插入有多个柳树幼苗8和多个紫薇幼苗9,多个柳树幼苗8和多个紫薇幼苗9与多个纵向木桩3平行布置,多个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与多个土工袋7之间填充有原状基底土13;工作时,将河道15的两侧河岸向下开挖,开挖深度低于河道15底部50cm,通过底处理层结构对开挖的河岸底层处理,然后沿河岸脚线间隔设置多个竖向木桩1,多个竖向木桩1贯穿底处理层结构位于河道15的两侧,多个竖向木桩1木桩尺寸直径为
200mm,长度为2000mm,多个竖向木桩1固定在河道15两侧,靠近河道15两侧的第一排桩基础露出0.5米,然后将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通过多个钢钉4与多个竖向木桩1相连接,在每层横向木桩2之间堆砌土工袋7,土工袋7里面放置狗牙根草种,采用原状基底土13回填,然后将柳树幼苗8和紫薇幼苗9间隔放入木桩,与多个纵向木桩3平行。
[0017]底处理层结构包括基地处理层6和浆砌石护脚5,基地处理层6和浆砌石护脚5在河道15的两侧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多个竖向木桩1的底端均贯穿浆砌石护脚5和基地处理层6;工作时,河岸开挖后对开挖处的底层进行处理形成基地处理层6,底层做一层浆砌石护脚5,浆砌石护脚5的尺寸为50cm*50cm*50cm,以1:1的比例放坡,边坡坡脚距河岸整治线1~1.5m。
[0018]多个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的上方堆砌有包裹草籽砂砾土14,包裹草籽砂砾土14上种植有草本植物10;工作时,包裹草籽砂砾土14位于驳岸的最上方,用于对草本植物10进行种植。
[0019]河道15的底部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驳岸,包括河道(15),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15)的两侧填充有底处理层结构,所述底处理层结构用于稳定驳岸的布置,所述河道(15)的两侧布置有多个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多个所述竖向木桩(1)竖向插入布设于底处理层结构内,多个所述横向木桩(2)在多个所述竖向木桩(1)的上部之间横向布置,多个所述纵向木桩(3)在多个所述竖向木桩(1)的上部之间纵向布置,多个所述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之间通过钢钉(4)固定连接呈梅花状布置,多个所述横向木桩(2)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布置有多个土工袋(7),多个所述纵向木桩(3)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插入有多个柳树幼苗(8)和多个紫薇幼苗(9),多个所述柳树幼苗(8)和多个紫薇幼苗(9)与多个纵向木桩(3)平行布置,多个所述竖向木桩(1)、多个横向木桩(2)和多个纵向木桩(3)与多个土工袋(7)之间填充有原状基底土(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凯柳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长江水生态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