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172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以及连接于外壳的侧部的支廊道,所述外壳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因主廊道施工必要建设的临时支洞作为支廊道,利用支廊道作为山区管廊内部管线出支、廊内通风、人员逃生、安装投料及后期运维通道,使本由通过多处节点分别实现的功能集成于一处,减少开挖作业,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及环境影响。境影响。境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技术介绍

[0002]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热力、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集中敷设在该隧道内,配套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报警、排水及标识设施,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综合管廊内的管线通过出支节点对接各市政接口,为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提供服务,是管廊建设的核心所在。
[0003]城区综合管廊多建设在主干道或绿化带地下1.5m~2m处,埋深较浅,管廊与地面连接条件较好,因此管线出支、人员逃生、通风及投料等单一功能小型节点可分开间隔设置。而在山区中建设的综合管廊,廊道多在山岭中穿梭,埋深大、纵坡陡,管廊节点功能实现条件受到限制,间隔设置单功能节点的施工难度大,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程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在山区综合管廊中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山区中建设的综合管廊其间隔设置单功能节点的施工难度大,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程造价较高问题,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以及连接于外壳的侧部的支廊道,所述外壳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
[0006]可选地,所述外壳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第一舱室和上部的第二舱室,所述支廊道包括下部的第一支廊道和上部的第二支廊道,所述第一舱室与所述第一支廊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舱室与所述第二支廊道相连通。
[0007]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舱室下侧的埋线部,所述埋线部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一支廊道分别连通的空腔,所述主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0008]可选地,所述支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0009]可选地,所述第二舱室包括供主管线穿过的管线区以及与所述管线区分隔设置的通行区,所述通行区与所述第二支廊道相连通,所述管线区包括多个横向排列的子舱室。
[0010]可选地,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舱室上侧的第三舱室,所述第三舱室的地面设置有与所述管线区相连通的通气孔,所述第三舱室与所述第二支廊道相连通。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舱室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廊道,所述第三舱室的下部与所述
第二支廊道顶部相连通。
[0012]可选地,所述支管线能够穿过所述第三舱室并与管线区内设置的所述主管线相连通。
[0013]可选地,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舱室、所述第二舱室以及所述第三舱室的楼梯间。
[0014]可选地,所述支廊道内设置有通风装置。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舱室以及所述第三舱室的地面设置有吊装孔。
[0016]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连接于所述外壳一侧的第一主廊道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另一侧的第二主廊道。
[0017]可选地,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内部的竖直设置的分隔墙,所述分隔墙能够将所述山区综合管廊分隔为第一通风区以及第二通风区。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作为临时建筑的辅助施工支洞,将其作为永久建筑的支廊道,降低建设过程作业量及工程造价,同时,利用支廊道作为山区管廊管线出支、廊内通风、人员逃生及投料通道,进而使设置于支廊道与主廊道之间交汇点的外壳内能够实现主廊道管线出支、通风、投料及人员逃生功能,通过节点装置解决节点内各功能实现条件下产生的冲突及矛盾,在节点装置内实现各功能相互兼容且互不干扰,使本由通过多处节点分别实现的功能集成于一处,减少开挖作业,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及环境影响。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底层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中层位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顶层位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支廊道30以及分隔墙4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

外壳,11

第一舱室,111

埋线部,12

第二舱室,121

通行区,122

管线区,123

第一分隔墙,13

第三舱室,131

通气孔,20

主廊道,21

第一主廊道,22

第二主廊道,221

第一主廊道,222

第二主廊道,30

支廊道,31

第一支廊道,32

第二支廊道,40

分隔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6]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指装置或设备处于使用状态下的方位。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0028]在本技术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10以及连接于外壳10的侧部的支廊道30,所述外壳10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20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20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20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
[0030]需要说明的是,山区综合管廊是指即在山区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山区建筑、设施等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本申请中,主廊道20以及支廊道30均属于山区综合管廊的一种,其中主廊道20绝大部分都深埋于山体内部,使其内部的管线能够穿越山体,而支廊道30则连通于主廊道2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10)以及连接于外壳(10)的侧部的支廊道(30),所述外壳(10)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20)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20)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30)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第一舱室(11)和上部的第二舱室(12),所述支廊道(30)包括下部的第一支廊道(31)和上部的第二支廊道(32),所述第一舱室(11)与所述第一支廊道(31)相连通,所述第二舱室(12)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舱室(11)下侧的埋线部(111),所述埋线部(111)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舱室(11)和第一支廊道(31)分别连通的空腔,所述主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室(12)包括供主管线穿过的管线区(122)以及与所述管线区(122)分隔设置的通行区(121),所述通行区(121)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所述管线区(122)包括多个横向排列的子舱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内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雅娟钱铁柱杨进新史文彪许光义何奇峰万超李恒义张志伟于心悦褚伟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