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贴式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0671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防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外贴式防水结构,包括覆盖于混凝土结构的迎水面上并与该混凝土结构可拆卸地连接的止水带,其中,止水带包括覆盖于变形缝顶部的第一止水带和连接于第一止水带并通过固定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混凝土结构的迎水面上的第二止水带,第一止水带设置为能够随变形缝宽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形,避免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变形导致止水带被撕裂破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固定结构将止水带可拆卸地连接于混凝土结构的迎水面上,并覆盖于变形缝的顶部,安装时无需凿除现有的混凝土结构,避免破坏受力钢筋,并且在止水带达到使用年限后,可直接通过拆卸固定结构快速拆卸止水带,无需凿开混凝土结构,节省材料,节材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水,具体地涉及一种外贴式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的埋置深度愈来愈深,工程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愈来愈复杂,地下工程渗漏水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地下工程的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

2、目前,常见的防水措施有:

3、中埋式止水带:止水效果一般较好,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对于新旧结构的止水,中埋式止水带是无法实施的,并且中埋式止水带是在浇筑混凝土结构前先预埋的,结构混凝土浇筑时止水带位置处的混凝土很难振捣密实,容易出现裂缝;

4、外贴式止水带:主要为凿除变形缝顶部两侧的现状混凝土结构形成止水带安置槽,进而将止水带放置于安置槽中,再填平混凝土,然而对于一些结构钢筋保护层较小且较密的情况,开设防止止水带的槽时容易凿到钢筋,影响结构受力;

5、遇水膨胀止水条(胶):一般用于对止水要求不太严格的施工缝;

6、外抹防水砂浆:一般用于井室防水,但容易出现裂缝,无法用于变形缝。

7、因此,亟需针对现有的止水带安装时需凿除部分现有混凝土结构形成安置槽,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覆盖于混凝土结构(1)的迎水面上并与该混凝土结构(1)可拆卸地连接的止水带(2),其中,所述止水带(2)包括覆盖于所述混凝土结构(1)之间的变形缝(3)顶部的第一止水带(2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止水带(21)并通过固定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混凝土结构(1)的迎水面上的第二止水带(22),所述第一止水带(2)设置为能够随所述变形缝(3)宽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21)呈“U”型并朝向所述变形缝(3)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覆盖于混凝土结构(1)的迎水面上并与该混凝土结构(1)可拆卸地连接的止水带(2),其中,所述止水带(2)包括覆盖于所述混凝土结构(1)之间的变形缝(3)顶部的第一止水带(2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止水带(21)并通过固定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混凝土结构(1)的迎水面上的第二止水带(22),所述第一止水带(2)设置为能够随所述变形缝(3)宽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21)呈“u”型并朝向所述变形缝(3)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水带(21)的顶端与所述混凝土结构(1)的顶面齐平,所述第二止水带(22)连接于所述第一止水带(21)的顶端并沿所述混凝土结构(1)的顶面延伸,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锚栓(5),所述第二止水带(22)通过所述锚栓(5)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混凝土结构(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贴式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止水带(22)背离所述混凝土结构(1)的一侧的不锈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远哲付云升冯雁张志伟史文彪龚俊伟尚常清林晨王春艳刘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