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结构、汽车和进气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4597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结构、汽车和进气控制方法,进气结构包括进气总管,进气总管内具有容积腔;进气歧管,进气歧管的一端与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歧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发动机;隔板,隔板设置在容积腔内,以将容积腔分隔成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口,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通过连通口相互连通;挡板,挡板可移动地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连通口;第一进气管路,第一进气管路具有与第一容积腔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管路,第二进气管路具有与第二容积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的进气结构空气气体充入时不够灵活的问题。机的进气结构空气气体充入时不够灵活的问题。机的进气结构空气气体充入时不够灵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结构、汽车和进气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气结构、汽车和进气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在整个工作工况的转速范围内会因为进气量和充气效率的不稳定性造成发动机性能输出不足,效率不高。同时,废气再循环系统在进气管路中无法充分与进气相混合,会影响发动机的燃烧性能。
[0003]现有的发动机有许多增加充气效率的方法。例如,在发动机中设置带有谐振腔的进气歧管,给发动机提供较高的瞬间进气压力和充量系数,保证发动机在各转速下充气效率的稳定和发动机在各个转速范围内稳定的性能输出。
[0004]然而,现有的方法无法灵活的对充入的空气进行控制,以满足不同状态下的发动机的充气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气结构、汽车和进气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的进气结构空气气体充入时不够灵活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进气结构,进气结构包括:进气总管,进气总管内具有容积腔;进气歧管,进气歧管的一端与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歧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发动机;隔板,隔板设置在容积腔内,以将容积腔分隔成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口,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通过连通口相互连通;挡板,挡板可移动地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连通口;第一进气管路,第一进气管路具有与第一容积腔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管路,第二进气管路具有与第二容积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r/>[0007]进一步地,进气歧管包括:第一进气歧管,第一进气歧管具有与第一容积腔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和/或,第二进气歧管,第二进气歧管具有与第二容积腔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
[0008]进一步地,连通口为多个,多个连通口相间隔地设置在隔板上;挡板为多个,多个挡板与多个连通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挡板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以打开或关闭相应的连通口。
[0009]进一步地,挡板具有多个预定位置,当挡板移动到预定位置时,通过使挡板固定设置于不同的预定位置,从而调整挡板遮挡连通口的面积。
[0010]进一步地,进气结构还包括:排气管路,排气管路的一端与发动机的出气口连接;涡轮机,涡轮机的进口与排气管路远离发动机的出气口的一端连接;第一废气管路,第一废气管路的一端与涡轮机的出口连接,第一废气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气管路和/或第二进气管路连接;第二废气管路,第二废气管路的一端与涡轮机的出口连接,第二废气管路的另
一端连通至汽车的外部。
[0011]进一步地,第一废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控第一废气管路的气流量;和/或,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一废气管路的通断;和/或,冷却控制器,冷却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废气管路内的气流的温度;和/或,流量调节阀,以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第一废气管路的气流量。
[0012]进一步地,进气结构还包括新风管路,新风管路与第一进气管路和/或第二进气管路连接,以向容积腔内导入外界空气,新风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新风管路的气流量;和/或,压气机,压气机与涡轮机连接;和/或,中冷器,中冷器用于调节新风管路内的气流的温度。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进气结构,进气结构为上述的进气结构。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进气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进气结构,进气控制方法包括:启动汽车的发动机,并控制进气结构的挡板完全打开进气结构的连通口,以使进气结构为发动机供气;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根据发动机的转速,控制挡板部分打开或者关闭连通口。
[0015]进一步地,进气结构包括多个连通口和与多个连通口一一对应的多个挡板,控制挡板部分打开连通口的方法包括:控制至少一个挡板遮挡连通口的一部分,以部分打开连通口;和/或,控制多个挡板中的一部分挡板完全关闭一部分连通口,控制多个挡板中的另一部分挡板完全打开另一部分连通口,以部分打开连通口。
[0016]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气结构包括进气总管,进气总管内具有容积腔;进气歧管,进气歧管的一端与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歧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发动机;隔板,隔板设置在容积腔内,以将容积腔分隔成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口,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通过连通口相互连通;挡板,挡板可移动地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连通口;第一进气管路,第一进气管路具有与第一容积腔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管路,第二进气管路具有与第二容积腔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采用上述设置,利用隔板将进气总管分为两个小容积腔,即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在隔板上设置开口和可垂向移动的挡板,控制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内部的气体交换,灵活调节发动机所需的最佳充气效率。同时,将EGR系统连接到进气结构中,由于第一容积腔和第二容积腔的气体交换的作用,增强了EGR管路中再循环利用的废气与进气的混合效果,改善了燃烧效果,提升了发动机的性能输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的进气结构空气气体充入时不够灵活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进气总管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隔板的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0]1、发动机;2、进气总管;201、容积腔;211、第一容积腔;212、第二容积腔;3、中冷器;4、压气机;5、涡轮机;6、空气滤清器;7、流量控制阀;8、冷却控制器;9、流量调节阀;10、第二流量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20、隔板;21、连通口;100、进气歧管;101、第一进气歧管;102、第二进气歧管;30、挡板;41、第一进气管路;42、第二进气管路;50、排气管路;51、第一废气管路;52、第二废气管路;60、新风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结构包括:进气总管(2),所述进气总管(2)内具有容积腔(201);进气歧管(100),所述进气歧管(100)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总管(2)连接,所述进气歧管(100)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发动机(1);隔板(20),所述隔板(20)设置在所述容积腔(201)内,以将所述容积腔(201)分隔成第一容积腔(211)和第二容积腔(212);所述隔板(20)上设置有连通口(21),所述第一容积腔(211)和所述第二容积腔(212)通过所述连通口(21)相互连通;挡板(30),所述挡板(30)可移动地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连通口(21);第一进气管路(41),所述第一进气管路(41)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积腔(211)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管路(42),所述第二进气管路(42)具有与所述第二容积腔(212)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100)包括:第一进气歧管(101),所述第一进气歧管(101)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积腔(211)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和/或,第二进气歧管(102),所述第二进气歧管(102)具有与所述第二容积腔(212)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21)为多个,多个所述连通口(21)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隔板(20)上;所述挡板(30)为多个,多个所述挡板(30)与多个所述连通口(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挡板(30)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以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所述连通口(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30)具有多个预定位置,当所述挡板(30)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时,通过使所述挡板(30)固定设置于不同的所述预定位置,从而调整所述挡板(30)遮挡所述连通口(21)的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结构还包括:排气管路(50),所述排气管路(50)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1)的出气口连接;涡轮机(5),所述涡轮机(5)的进口与所述排气管路(50)远离所述发动机(1)的出气口的一端连接;第一废气管路(51),所述第一废气管路(51)的一端与所述涡轮机(5)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废气管路(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管路(41)和/或所述第二进气管路(42)连接;第二废气管路(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占峰肖宏宇韩令海李金成宫艳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