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框湍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479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框湍流结构,包括一框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分别设在该框体的两侧,且在该框体中间处具有一气流通道由该进风侧贯穿至该出风侧,且该气流通道具有一通道内壁连接该进风侧及该出风侧,该进风侧具有一入口连通该气流通道,该入口具有一碎化区位于该进风侧与该通道内壁之间,该碎化区包括多个密集分布的细碎化单元,该多个细碎化单元之间形成多个间隙连通该气流通道,借由该多个细碎化单元打碎从该进风侧吸入的一气流,使该气流的一部分通过该多个细碎化单元之间的间隙碎化分散成间隙湍流进入该气流通道中,借以实现降低宽带带噪音的效果。实现降低宽带带噪音的效果。实现降低宽带带噪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框湍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扇框,尤其涉及一种风扇框湍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组件执行效率的提升,针对散热的需求遽增,因此除被动式散热外,也搭配主动式散热(如风扇);但随温度的递增该风扇转速也随的提升其噪音也随着变大,因此降噪为主动式散热的首重之一。其中主动式散热例如轴流式风扇包括一扇框及具有多个叶片的一扇轮是枢设在该扇框内,该扇框设有一入风侧及一出风侧分别设在该扇框的两侧。然而该轴流风扇在运转工作时随着转速越高,相对地噪音也随的增大。
[0003]而上述轴流风扇的噪音类型基本可分为宽带带噪音及窄频带噪音,其中以宽带带噪音来说,有两个影响因素:一、叶片尾端涡流产生的噪音;二、入风侧吸入一团大混乱气流的气流扰动大产生的噪音。当前业界主流解决所述宽带带噪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减小该扇轮的该多个叶片尾端与相对扇框内侧之间的间隙,另一种则是在该扇框的该入风侧上装设一整流装置(如波导板),但这两种方法之中还是以减小该扇轮的该多个叶片尾端与相对扇框内侧之间的间隙来降低噪音效果较明显,可是此种方法在实际制造上需严谨控制该多个叶片尺寸公差制造精度较高,导致在成本上相对提高,再来就是因该多个叶片尾端与相对扇框内侧之间的间隙减小容易受到异物卡住而造成该扇轮在运行上发生堵转烧坏的风险。
[0004]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将一扇框的进风侧吸入一团混乱气流碎化分散成多个细小化的间隙湍流及减少叶片尾端涡流,以有效降低噪音的风扇框湍流结构。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风扇框湍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一框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该进风侧与出风侧分别设在该框体的两侧,且在该框体中间处具有一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由该进风侧贯穿至该出风侧,且该气流通道具有一通道内壁连接该进风侧及该出风侧,该进风侧具有一入口连通该气流通道,该入口具有一碎化区位于该进风侧与该通道内壁之间,该碎化区包括密集分布的多个细碎化单元,该多个细碎化单元之间形成多个间隙连通该气流通道,借由该多个细碎化单元打碎从该进风侧吸入的一气流,使该气流的一部分通过该多个细碎化单元之间的间隙碎化分散成多个间隙湍流进入该气流通道中。
[0008]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每一细碎化单元具有一上侧及一下侧,该多个细碎化单元的该上侧是彼此相平齐或不平齐,该多个细碎化单元的该下侧是彼此相平齐或不平齐。
[0009]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该多个细碎化单元是单排并列或多排并列设在该
碎化区上。
[0010]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该多个细碎化单元是一体形成或非一体形成在该碎化区上。
[0011]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该多个细碎化单元的结合方式是选择以机械加工、嵌合、黏合或黏贴尼龙扣结合在该碎化区。
[0012]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该框体为单一扇框。
[0013]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该多个细碎化单元的形状为等长或不等长多边形柱体或半球体。
[0014]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中:该入口具有一入风面,该入风面位于该进风侧与该通道内壁之间,该入风面设有一导风表面及一设置表面,该导风表面及设置表面位于该通道内壁与该导风表面之间,该碎化区设在该设置表面上。
[0015]借由上述本技术的该碎化区的该多个细碎化单元打碎从该进风侧吸入的一气流,使该气流的一部分通过该多个细碎化单元之间的间隙碎化分散成多个间隙湍流流入该气流通道中,借此有效改善该进风侧吸入一团混乱气流,进而有效达到降低宽带带噪音的效果。此外,通过本技术的风扇框湍流结构与一扇轮相枢设组装成一风扇,得以有效减少风扇叶片尾端涡流及降低涡流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本技术与习知的风扇宽带带噪音的频谱比较图。
[0018]附图标号说明:风扇框湍流结构1;框体11;进风侧111;入口1110;入风面1110a;导风表面1110b;设置表面1110c;碎化区1111;细碎化单元1112;上侧1113;下侧1114;两侧壁1115;外凸侧1116;间隙1117;出风侧112;出口1121;轴座113;支撑部114;气流通道115;通道内壁1151;风扇2;定子组21;扇轮22;叶片221;本技术曲线31;习知曲线32。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附图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0020]本技术提供一种风扇框湍流结构1,请参阅图1,该风扇框湍流结构1 包括一框体11在本实施例该框体11为单一扇框(如轴流风扇扇框),也可选择为串接式风扇,该框体11的两侧分别为一进风侧111及一出风侧112,且在该框体11的中间处具有一气流通道115是由该进风侧111贯穿至该出风侧112,并该气流通道115具有一通道内壁1151分别连接进风侧111及该出风侧112。
[0021]复参阅图1,该进风侧111具有一入口1110,该出风侧112具有一出口1121,该入口1110及该出口1121是连通该气流通道115,且在该出口1121的中央处设置有一轴座113,该轴座113借由多个支撑部114(例如肋或静叶)连接该框体11的通道内壁1151。该入口1110具有一入风面1110a及一碎化区1111分别位于该进风侧111与该通道内壁1151之间,该入风面1110a设有一导风表面 1110b及一设置表面1110c是位于该通道内壁1151与该导风表面1110b之间,该导风表面1110b为一倾斜表面或一垂直表面,该设置表面1110c与相对该出口
1121是呈倾斜或垂直设置。
[0022]该碎化区1111被设置在该设置表面1110c上,且包括可呈密集或疏散状态的分布的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且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是一体形成或非一体形成在该设置表面1110c上,且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可选择使用单排并列或多排并列密集地设在该设置表面1110c,且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彼此之间具有一间隙1117。例如但不限制,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的尺寸大小较佳为小于或等于1毫米(mm),且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隙1117的宽度同样小于或等于1毫米(mm),以允许在该碎化区1111上可实施的每平方公分的单位面积内具有至少或超过例如25颗(柱)细碎化单元1112是密集地单排并列或多排并列设置。
[0023]另外,在本实施例碎化区1111的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表示为矩形柱体,经由机械加工(如切销)以多排并列间隔方式密集地形成在该进风侧111的设置表面1110c上,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替代实施例,该多个细碎化单元1112 可选择为等长或不等长多边形柱体(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框湍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该进风侧与出风侧分别设在该框体的两侧,且在该框体中间处具有一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由该进风侧贯穿至该出风侧,且该气流通道具有一通道内壁连接该进风侧及该出风侧,该进风侧具有一入口连通该气流通道,该入口具有一碎化区位于该进风侧与该通道内壁之间,该碎化区包括密集分布的多个细碎化单元,该多个细碎化单元之间形成多个间隙连通该气流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细碎化单元具有一上侧及一下侧,该多个细碎化单元的该上侧是彼此相平齐或不平齐,该多个细碎化单元的该下侧是彼此相平齐或不平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框湍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细碎化单元是单排并列或多排并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华谈泽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