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振华专利>正文

一种减震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清水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638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清水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减震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清水泵,包括:清水泵本体的上方连接有过渡弯管,过渡弯管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安装环;第二减震套套接在过渡弯管的表面,第二减震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第二减震套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减振环;第一减震套套接在第二减震套的表面,第一减震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供液管,第一减震套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减震组件,清水泵产生的震动传递到过渡弯管,过渡弯管接收到的前后方向的震动使第一密封阻尼圈和支撑环在第二减震套的内壁前后滑动,过渡弯管接收到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震动使第二减震套往复做上下及左右运动,第一减震套始终保持不动。套始终保持不动。套始终保持不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清水泵


[0001]本技术涉及清水泵
,具体为一种减震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清水泵。

技术介绍

[0002]清水泵是供输送清水及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清水的其他液体之用,如工作面机电设备冷却水和防尘用水使用清水泵供给;
[0003]目前清水泵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地钉将清水泵固定在地面或工作面,供液管多通过旋转连接,或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0004]但是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冷却水和防尘用水使用量较大,清水泵长时间开启管路震动大,通过旋转或螺栓固定连接供液管会将清水泵产生的震动直接传递给供液管,这种震动会使供液管产生生产疲劳,对供液管损坏大,影响供液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清水泵,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清水泵的持续震动对供液管损坏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
[0007]清水泵本体,清水泵本体的上方连接有过渡弯管,过渡弯管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安装环;
[0008]第二减震套,第二减震套套接在过渡弯管的表面,第二减震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第二减震套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减振环;
[0009]第一减震套,第一减震套套接在第二减震套的表面,第一减震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供液管,第一减震套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架。
[0010]优选的,所述安装环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且安装环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环,第一安装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阻尼圈。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震套呈圆柱体筒状结构,第二减震套的内壁与第一密封阻尼圈和支撑环滑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限位环呈环形板状结构,限位环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三密封阻尼圈,第三密封阻尼圈与过渡弯管的表面划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减振环呈环形板状结构,减振环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且第二安装槽开设有两组,两组第二安装槽对称开设在减振环的两侧,第二安装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阻尼圈。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套呈圆形板状结构,第一减震套的内部开设有减震槽,第一减震套的一侧开设有出液口,出液口与供液管相互连通,第一减震套的另一侧开设有减震孔,且减震槽、出液口和减震孔相互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减震槽为圆环形槽结构,减震槽的内壁与减振环的表面之间留有空
间,减震槽的侧壁与第二密封阻尼圈滑动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减震孔套设在第二减震套的一周,且减震孔与第二减震套的表面之间留有空间。
[0017]一种清水泵,包括上述的减震组件。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减震组件,通过加入减震组件,清水泵本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传递到过渡弯管,过渡弯管接收到的前后方向的震动使第一密封阻尼圈和支撑环在第二减震套的内壁前后滑动,同时第三密封阻尼圈在过渡弯管的表面同步前后滑动,过渡弯管接收到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震动使第二减震套往复做上下及左右运动,从而带动第二密封阻尼圈在减震槽的侧壁滑动,第一减震套在支架的支撑固定下始终保持不动,从而使震动无法传递到供液管,解决了清水泵的持续震动对供液管损坏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第二减震套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过渡弯管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清水泵本体1、过渡弯管2、安装环21、第一安装槽211、支撑环22、第一减震套3、减震槽31、出液口32、减震孔33、供液管4、支架5、第二减震套6、限位环61、第三安装槽611、减振环62、第二安装槽621、第一密封阻尼圈7、第二密封阻尼圈71、第三密封阻尼圈7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
[0028]清水泵本体1,清水泵本体1的上方连接有过渡弯管2,过渡弯管2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安装环21,安装环2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11,且安装环21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环22,第一安装槽2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阻尼圈7;
[0029]第二减震套6,第二减震套6套接在过渡弯管2的表面,第二减震套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61,第二减震套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减振环62,第二减震套6呈圆柱体筒状结构,第二减震套6的内壁与第一密封阻尼圈7和支撑环22滑动连接,限位环61呈环形板状结构,限位环61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三安装槽611,第三安装槽6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三密封阻尼圈72,第三密封阻尼圈72与过渡弯管2的表面划定连接,减振环62呈环形板状结构,减振环62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621,且第二安装槽621开设有两组,两组第二安装槽621对称开设在减振环62的两侧,第二安装槽62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阻尼圈71;
[0030]第一减震套3,第一减震套3套接在第二减震套6的表面,第一减震套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供液管4,第一减震套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架5,第一减震套3呈圆形板状结构,第一减震套3的内部开设有减震槽31,第一减震套3的一侧开设有出液口32,出液口32与供液管4相互连通,第一减震套3的另一侧开设有减震孔33,且减震槽31、出液口32和减震孔33相互连通,减震槽31为圆环形槽结构,减震槽31的内壁与减振环62的表面之间留有空间,减震槽31的侧壁与第二密封阻尼圈71滑动连接,减震孔33套设在第二减震套6的一周,且减震孔33与第二减震套6的表面之间留有空间;
[0031]一种清水泵,包括上述的减震组件。
[0032]实际使用时,参考图1和图2所示,将清水泵本体1和支架5通过地钉固定在地面或工作面,将清水泵本体1与抽液管相连接,将过渡弯管2与清水泵本体1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将供液管与供液管4固定连接,启动清水泵本体1,清水泵本体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传递到过渡弯管2,过渡弯管2接收到的前后方向的震动使过渡弯管2带动安装环21前后运动,从而使第一密封阻尼圈7和支撑环22在第二减震套6的内壁前后滑动,同时第三密封阻尼圈72在过渡弯管2的表面同步前后滑动,过渡弯管2将接收到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震动传递给第二减震套6,使第二减震套6往复做上下及左右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清水泵本体(1),清水泵本体(1)的上方连接有过渡弯管(2),过渡弯管(2)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安装环(21);第二减震套(6),第二减震套(6)套接在过渡弯管(2)的表面,第二减震套(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61),第二减震套(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减振环(62);第一减震套(3),第一减震套(3)套接在第二减震套(6)的表面,第一减震套(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供液管(4),第一减震套(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2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11),且安装环(21)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环(22),第一安装槽(2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阻尼圈(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套(6)呈圆柱体筒状结构,第二减震套(6)的内壁与第一密封阻尼圈(7)和支撑环(22)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61)呈环形板状结构,限位环(61)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三安装槽(611),第三安装槽(6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三密封阻尼圈(72),第三密封阻尼圈(72)与过渡弯管(2)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华李贝贝王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吴振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