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52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框架及左侧框架形成为比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另外,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118)。(118)。(11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
[0001]本申请基于2021年1月2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1

007447号来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

技术介绍

[0003]作为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例如已知有如下结构:在托盘底板(以下称作底板部)载置有蓄电池模块,在底板部的周围设置有安装梁(以下称作框架框体),框架框体安装于车辆的底部。底板部包括上板部、中板部及下板部,在上板部与中板部之间形成有冷却空腔。另外,在中板部与下板部之间(即冷却空腔的下方)形成有缓冲空腔。
[0004]在冷却空腔中,例如配置有冷却蓄电池模块的冷却配管。缓冲空腔例如保护蓄电池模块免受来自下方的冲击(例如参照日本特表2019

531955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在此,以往的缓冲空腔能够保护蓄电池模块免受来自下方的冲击。然而,若采用以往的缓冲空腔,则例如在因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难吸收所输入的载荷而保护蓄电池模块。因此,有可能在因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的载荷的作用下,框架框体向车宽方向内侧发生变形,损伤蓄电池模块(即蓄电池)。
[0006]作为其对策,例如考虑加强底板部。然而,在加强了底板部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车辆的轻量化,从该观点出发尚存改良的余地。
[0007]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
[0008](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具备蓄电池托盘,该蓄电池托盘包括:底板部,其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方;以及框架框体,其具有侧部框架,该侧部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部中的至少车宽方向的左右侧且安装于所述车辆,所述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其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且载置由多个蓄电池构成的蓄电池模块;以及冲击吸收区域部,其设置于所述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侧部框架形成为比所述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所述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具有由斜部及薄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易变形部。
[0009]根据上述(1)的方案的结构,在蓄电池托盘的电池配置区域部载置蓄电池模块,在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冲击吸收区域部。另外,将设置于车宽方向的左右侧的侧部框架形成为比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而且,在冲击吸收区域部的下部(下表面)形成有易变形部。易变形部由斜部及薄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
[0010]因而,例如在因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了载荷(以下也有时称作侧碰载荷)的情况下,在输入的侧碰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使冲击吸收区域部向下方变形,并且将侧部框架
压溃(压缩)而良好地吸收冲击能量。而且,冲击吸收区域部形成为比侧部框架厚壁。因而,能够将输入的侧碰载荷所引起的冲击吸收区域部的变形在能够保护蓄电池模块的范围内抑制为最小。
[0011]由此,能够保护蓄电池模块,无需必要程度以上地加强车辆组件,能够实现车辆组件的轻量化。
[0012](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侧部框架在截面中心具有薄壁部。
[0013]根据上述(2)的方案的结构,在侧部框架的截面中心形成有薄壁部。因而,在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碰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使侧部框架从截面中心压溃。由此,能够使侧碰载荷所引起的侧部框架的压溃在侧部框架中整体上产生而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效果。
[0014](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侧部框架的下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电池配置区域部的下部低的位置。
[0015]根据上述(3)的方案的结构,将侧部框架的下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比电池配置区域部的下部低的位置。因而,在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碰载荷的作用下将侧部框架压溃时,能够使冲击吸收区域部向下方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在将侧部框架压溃时侧部框架的下部与冲击吸收区域部的下部干涉。这样,通过使冲击吸收区域部向下方良好地变形,将侧部框架良好地压溃,由此能够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效果。
[0016](4)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侧部框架具有伸出部,在该伸出部的靠所述蓄电池模块侧的上部固定盖部,所述伸出部从所述盖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伸出部的外侧部在所述车辆中固定于车宽方向外侧。
[0017]根据上述(4)的方案的结构,在侧部框架形成有从盖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在该伸出部中的靠蓄电池模块侧的上部固定有盖部。而且,将伸出部的外侧部在车辆中固定于车宽方向外侧(例如下边梁的内板)。因而,在侧部框架的上方,在上部与外侧部之间能够确保容许侧部框架(具体而言,伸出部)的压溃的容许变形空间。由此,在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碰载荷的作用下,能够将侧部框架(伸出部)良好地压溃,能够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效果。
[0018](5)在上述(4)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伸出部的上部具有伸出斜部,所述伸出斜部随着从车宽方向外侧趋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呈上升坡度倾斜,在所述伸出斜部与所述易变形部之间具有L字状的闭合截面部,所述L字状的闭合截面部具有:竖直闭合截面部,其朝向所述伸出斜部而竖直立起;以及水平闭合截面部,其从所述竖直闭合截面部的下部朝向所述易变形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
[0019]根据上述(5)的方案的结构,在伸出部的上部形成有伸出斜部,在冲击吸收区域部的下部形成有易变形部。使伸出斜部及易变形部随着从车宽方向外侧趋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呈上升坡度倾斜。另外,在伸出斜部与易变形部之间具有L字状的闭合截面部。而且,使L字状的闭合截面部的竖直闭合截面部朝向伸出斜部而竖直立起,使水平闭合截面部从竖直闭合截面部的下部朝向易变形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
[0020]因而,例如,在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碰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力矩,该力矩使L字状的闭合截面部中的竖直闭合截面部的顶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并使水平闭合截面部的内端部朝向下侧移动。具体而言,例如,在车身右侧的侧部框架中,从车身前方观察时,在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碰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产生顺时针的力矩。由此,能够使冲击吸收
区域部的易变形部可靠地向下方弯折。
[0021]因此,在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碰载荷F的作用下,能够良好地压溃伸出部108及冲击吸收区域部116,能够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效果。
[0022](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电池配置区域部,构成所述蓄电池模块的纵长的蓄电池以使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个,所述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具备:下横梁,其在载置于所述电池配置区域部的多个所述蓄电池的下方、且所述蓄电池托盘中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处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安装于所述蓄电池托盘;以及上横梁,其在所述下横梁的上方且在多个所述蓄电池的上方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由所述上横梁及所述下横梁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而排列的多个所述蓄电池中的靠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蓄电池托盘。
[0023]根据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具备蓄电池托盘,该蓄电池托盘包括:底板部,其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方;以及框架框体,其具有侧部框架,该侧部框架设置于所述底板部中的至少车宽方向的左右侧且安装于所述车辆,所述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其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且载置由多个蓄电池构成的蓄电池模块;以及冲击吸收区域部,其设置于所述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侧部框架形成为比所述冲击吸收区域部薄壁,所述冲击吸收区域部在下部具有由斜部及薄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易变形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框架在截面中心具有薄壁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框架的下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电池配置区域部的下部低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框架具有伸出部,在该伸出部的靠所述蓄电池模块侧的上部固定盖部,所述伸出部从所述盖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伸出部的外侧部在所述车辆中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板理志安井健川边悟立胁正章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