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0871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包括UV油墨层、承载油墨层和承印载体;所述承载油墨层印刷在承印载体的表面,形成具有图形化结构的粘结层,且承载油墨层上设有图案间隙二,所述承载油墨层为挥发性油墨;所述UV油墨层喷涂在承载油墨层远离承印载体一侧,且UV油墨层经过UV光照固化后,形成与粘结层图形结构一致的图案,并在图案间隙二处形成与之形状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图案间隙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承印载体上附着承载油墨层,不仅可以在稳定维持UV油墨层与承印载体的连接性的同时,还能使承载油墨层精确的覆于UV油墨层的印刷区域之下,不会附着在承印载体的其它区域,避免了传统涂层需要将多余涂层油墨擦除且擦除困难的问题。且擦除困难的问题。且擦除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UV油墨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UV喷墨打印使用的专用墨水在玻璃或是其他部分承印载体表面的附着力较差,因此在采用这类油墨时,需要先在玻璃或是其他承印载体表面做一层涂层,以增加墨水在承印载体表面的附着力。但是现有的涂层材料无法直接按图形样式印刷在承印载体表面,为了UV喷墨的图案完全覆于涂层之上,就会采用面积大于喷墨图形面积的涂层,所以当UV喷墨完成后,非图形区域处的承印载体上也会有相应涂层试剂固化,因此需要对非图形区域的涂层进行清除,不仅操作繁琐,固化的涂层也不利于清除,清除多余涂层的过程中也易造成喷涂图形或承印载体的损伤,影响图形或承印载体的美观度。
[0003]现提供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通过在承印载体上附着承载油墨层,不仅可以确保UV油墨层与承印载体的连接性,还能使UV油墨层仅在承载油墨层表面附着,不会附着承印载体的其它区域,避免了传统涂层需要将多余涂层擦除的操作,不会造成非喷涂图形区域的涂层污染或承印载体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包括UV油墨层、承载油墨层和承印载体;所述承载油墨层印刷在承印载体的表面,形成具有图形化结构的粘结层,且承载油墨层上设有图案间隙二,所述承载油墨层为挥发性油墨;所述UV油墨层喷涂在承载油墨层远离承印载体一侧,且UV油墨层经过UV光照固化后,形成与粘结层图形结构一致的图案,并在图案间隙二处形成与之形状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图案间隙一。
[0006]进一步地,所述UV油墨层包括丙烯酸树脂类UV固化油墨。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UV油墨层的膜层厚度为1~1000μm。
[0008]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油墨层的印刷方式为涂布印刷、丝网印刷、转印、移印、压印中的一种或几种。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油墨层包括有机体系挥发性油墨或无机体系的挥发性油墨。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油墨层的膜层厚度为1~1000μm。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承印载体为复合塑料板或玻璃基板。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承印载体的厚度为10~10000μm。
[0013]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通过在承印载体上附着特殊的承载油墨层,不仅可以在稳定维持
UV油墨层与承印载体的连接性的同时,还能使承载油墨层精确的覆于UV油墨层的印刷区域之下,不会附着在承印载体的其它区域,避免了传统涂层需要将多余涂层油墨擦除且擦除困难的问题,优化了工艺,不会造成非喷涂图形区域的涂层污染或承印载体的损伤,更利于UV油墨的使用;
[0015](2)本技术通过采用特殊原料的UV油墨层和承载油墨层,使含有类似的成分UV油墨层和承载油墨层之间会产生“相似相溶”的现象,即在UV 油墨层与承载油墨层连接处形成凹凸不平状的连接结构,增加了二者之间的附着力,同时,承载油墨印刷时,可以通过工艺调整,使得其与UV油墨层粘结的那一面表面粗糙度提高,再进一步增加两者之间的附着力,使UV油墨层可以紧贴在承载油墨层表面,进而确保油墨在承印载体上的附着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UV油墨层和承载油墨层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8]UV油墨层1、图案间隙一11、承载油墨层2、图案间隙二21、承印载体 3。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实施例一:
[0021]如图1

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包括UV油墨层 1、承载油墨层2和承印载体3;所述承载油墨层2印刷在承印载体3的表面,形成具有图形化结构的粘结层,且承载油墨层2上设有图案间隙二21,所述承载油墨层2为挥发性油墨;所述UV油墨层1喷涂在承载油墨层2远离承印载体3一侧,且UV油墨层1经过UV光照固化后,形成与粘结层图形结构一致的图案,并在图案间隙二21处形成与之形状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图案间隙一 11;其中,挥发性油墨的承载油墨层2在干燥后不仅具有良好粘结性,使其附着在承印载体3上,还会保持承载油墨层2印刷的特有图形,因此当UV油墨层1喷涂在承载油墨层2上并经过UV光照固化后,UV油墨层1仅会在承载油墨层2表面附着,不会附着承印载体3的其它区域,所以采用本结构的油墨涂层不用像传统工艺一样将图形外多余的涂层擦除,优化了传统工艺,不会造成非喷涂图形区域的涂层污染或承印载体3的损伤,更利于油墨在承印载体3进行特殊图形的绘制和使用;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UV油墨层1包括丙烯酸树脂类UV固化油墨;本实施例中,所述UV油墨层1的膜层厚度为1~1000μm;其中,特殊的UV油墨层1 不会在承印载体3表面附着,仅会在承载油墨层2表面附着,因此不会在图形外侧产生多余油墨,也无需进行多余油墨擦除的操作;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油墨层2的印刷方式为涂布印刷、丝网印刷、转印、移印、压印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油墨层2包括有机体系挥发性油墨或无机体系的
挥发性油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油墨层2 的膜层厚度为1~1000μm;其中,承载油墨层2的印刷方式优选为丝网印刷,承载油墨层2的油墨为丙烯酸树脂类非UV体系油墨,因此UV油墨层1与承载油墨层2的油墨含有类似的成分,当UV油墨层1喷涂到承载油墨层2表面时会产生“相似相溶”的现象,即在UV油墨层1与承载油墨层2连接处形成凹凸不平状的连接结构,增加了二者之间的附着力,同时,承载油墨印刷时,可以通过工艺调整,使得其与UV油墨层1粘结的那一面表面粗糙度提高,再进一步增加两者之间的附着力,使UV油墨层1可以紧贴在承载油墨层2表面,进而确保油墨在承印载体3上的附着效果;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印载体3为复合塑料板或玻璃基板;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印载体3的厚度为10~10000μm;其中,承印载体3优选为玻璃基板,当采用承载油墨层2这一特殊油墨附着在承印载体3上后,可以增加UV油墨层1与承印载体3的连接性,并减少油墨喷涂过程中多余油墨的清除工作,更利于油墨的使用。
[0025]综上,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通过在承印载体3上附着特殊的承载油墨层2,不仅可以在稳定维持UV油墨层1与承印载体3的连接性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UV喷墨打印的涂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V油墨层(1)、承载油墨层(2)和承印载体(3);所述承载油墨层(2)印刷在承印载体(3)的表面,形成具有图形化结构的粘结层,且承载油墨层(2)上设有图案间隙二(21),所述承载油墨层(2)为挥发性油墨;所述UV油墨层(1)喷涂在承载油墨层(2)远离承印载体(3)一侧,且UV油墨层(1)经过UV光照固化后,形成与粘结层图形结构一致的图案,并在图案间隙二(21)处形成与之形状相同且位置对应的图案间隙一(1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翠郑建军程胜彭玉皇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