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轮链装配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680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重轮链装配体,包括负重轮和负重轮悬架,所述负重轮安装在所述负重轮悬架上,所述负重轮悬架依次串联铰接,形成形态灵活的负重轮链装配体。该负重轮链装配体既可以当负重轮使用也可以当托带轮使用,还能够通过限制橡胶履带的横向位移(沿履带宽度方向)引导橡胶履带,从而避免脱带情况的发生。该负重轮链装配体灵活的形态能够使行走系统接地部分更好地顺应地形变化,且便于调整行走系统的接地面积。且便于调整行走系统的接地面积。且便于调整行走系统的接地面积。

Load wheel chai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重轮链装配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负重轮链装配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履带行走系统的负重轮一般通过不同悬架安装在车体上,或者多个负重轮安装在同一悬架上,而悬架之间则没有直接关联。前者使多个负重轮运动相互独立,后者则使各个负重轮的运动完全相关。在复杂地形上行驶时,前者能够使车辆具有较好的平顺性,但由于负重轮之间缺少相关性,在负重轮摆动时,容易使履带松弛造成脱带。后者则平顺性和通过性较差,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实现轮履切换的可重构变体轮,申请号201922303041.9,该申请中的保持架总成包括保持架、承重轮组、第二固定轮轴、中间梁、锁止块,其中保持架为具有一定角度的弧状结构,其一端与固定支座或可动支座铰接。第二固定轮轴与保持架固定连接,承重轮组中的承重轮空套在第二固定轮轴上;再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变形轮胎,申请号:202011010683.0,该专利中支撑架包括两个支撑板和若干滚轮,若干滚轮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两个支撑板,连杆转动连接一个支撑板,滚轮与履带抵接,滚轮呈弧形排布。以上两个专利中,保持架(支撑架)和负重轮组(滚轮)的结构以及安装方式都相同,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由于负重轮组均匀布置排列在保持架确定的圆周弧形范围内,始终为一个形态,各负重轮的轮心位置始终无法处于同一直线上,履带轮形态时,一个保持架仅能保证其上一个或最多两个不同位置的负重轮碾压到履带上,接地部分中部和两侧上翘,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不是一条直线,其他负重轮则难以接触到履带,从而造成载荷集中,一方面会导致负重轮等过早的损坏,使用寿命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行走系统的接地压力不均匀,降低了通过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负重轮链装配体。
[0004]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负重轮链装配体,包括负重轮和负重轮悬架,所述负重轮安装在所述负重轮悬架上,所述负重轮悬架依次串联铰接。
[0005]优选地,负重轮悬架的两端均具有插板结构或两端均具有插槽结构,或一端具有插槽结构另一端具有插板结构,该类负重轮悬架定义为中部负重轮悬架,或者负重轮悬架一端具有插板结构,该类负重轮悬架定义为公端负重轮悬架,或者负重轮悬架一端插槽结构,该类负重轮悬架定义为母端负重轮悬架,以上二个或者多个负重轮悬架通过端部的插板结构和插槽结构相铰接,形成负重轮链装配体,其中公端负重轮悬架或者母端负重轮悬架处于负重轮链装配体两端中的一端。
[0006]优选地,所述负重轮悬架上具有连接孔,用于连接调整负重轮链装配体形态的组件。
[0007]优选地,所述负重轮悬架上具有空腔结构。
[0008]优选地,所述负重轮通过连接轴连接在负重轮悬架上。
[0009]优选地,所述连接轴与负重轮悬架铰接。
[0010]优选地,所述负重轮铰接在连接轴两端,连接轴与负重轮悬架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负重轮可用扇形块替代。
[0012]优选地,所述扇形块固连连接轴上,连接轴与负重轮悬架连接。
[0013]优选地,负重轮悬架限制扇形块的运动。
[0014]优选地,所述扇形块安装在连接轴两端,连接轴与负重轮悬架连接。
[0015]优选地,两端的扇形块通过连接板固连在一起,连接板穿过负重轮悬架的空腔结构,从而限制连接板的运动。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负重轮链装配体上的负重轮既可以作为负重轮使用,也可以作为托带轮使用,能够限制橡胶履带的横向位移(沿履带宽度方向),从而避免脱带情况的发生。
[0017]使用该负重轮链装配体的行走系统,能够实现履带接地面积的调整,在其完全拉直时,行走系统能够获得最大的接地面积,在弯曲成弧形时,行走系统的接地面积最小,负重轮链装配体还可以弯曲成更为复杂的如波浪形态,使行走系统接地部分能够顺应地形轮廓的变化,使其不易打滑,牵引更加稳定可靠。
[0018]在负重轮链装配体改变形态时,由于各负重轮通过负重轮悬架相互关联,因此对履带张紧程度影响小,有利于防止脱带。与安装在不同悬架的负重轮相比,其自由度更少,有利于使用更加简单的悬架控制系统。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母端负重轮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中部负重轮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公端负重轮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组扇形块的负重轮安装在母端负重轮悬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组扇形块的负重轮安装在公端负重轮悬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对的立体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对的剖视图;
[0027]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完全拉直时的形态图;
[0028]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弯曲过程中其中一种的形态图;
[0029]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弯曲过程中另外某个的形态图;
[0030]图1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弯曲成弧形时的形态图;
[0031]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弯曲状态下橡胶履带与负重轮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0032]图14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完全拉直状态下橡胶履带与负重轮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0033]图15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在地面起伏作用下的复杂形态图;
[0034]图中:1、负重轮;2、负重轮悬架;3、母端负重轮悬架;4、中部负重轮悬架;5、公端负重轮悬架;6、插槽结构;7、插板结构;8、连接孔;9、扇形块;10、扇形块连接板;11、空腔结构;
12、连接轴;13、外端盖;14、内端盖;15、轴承;16、轮毂;17、橡胶层;18、定位环;19、螺栓;20、密封圈;21、弹性挡圈;22、环形凸起;23、轴肩;24、O形密封圈;25、橡胶履带驱动齿;26、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6]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重轮链装配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负重轮和负重轮悬架,所述负重轮安装在所述负重轮悬架上,所述负重轮悬架依次串联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其特征在于:负重轮悬架的两端均具有插板结构或两端均具有插槽结构,或一端具有插槽结构另一端具有插板结构,该类负重轮悬架定义为中部负重轮悬架,或者负重轮悬架一端具有插板结构,该类负重轮悬架定义为公端负重轮悬架,或者负重轮悬架一端具有插槽结构,该类负重轮悬架定义为母端负重轮悬架,以上两个或者多个负重轮悬架通过端部的插板结构和插槽结构相铰接,形成负重轮链装配体,其中公端负重轮悬架或者母端负重轮悬架处于负重轮链装配体两端中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负重轮悬架上具有连接孔,用于连接调整负重轮链装配体形态的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重轮链装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负重轮悬架上具有空腔结构。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凯李立顺刘洁汪志远王曦贾楠李梦晗赵重年汪子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