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492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属于芯片制冷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芯片封装结构和散热单元。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塑模、引线、芯片粘接剂、塑模和衬底。采用双金属片与触点的组合实现热电片的上电与悬空状态的切换,能够自动实现芯片的多级制冷;通过设置双金属片为第一屏障,当芯片温度较低时,采用微通道散热,有效降低整体功耗,当热电片热端温度较高时,双金属片与触点接触,实现热电片上电状态转变;采用触点构成第二屏障,有效解决热电片热端温度过高,从而改善芯片散热效果,当热电片热端温度过高,能够将热电片重新置于悬空状态,免除由于导热作用到冷端,使得芯片温度不降反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功耗。降低功耗。降低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芯片制冷领域,具体涉及芯片的自感知温度保护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5G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逐渐向小型化、轻型化、高集成、高功率密度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发展。然而,高度集成化、小型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精密电子器件的高热流密度。这对传统的风冷、水冷等制冷方式提出巨大挑战。此外,目前芯片有两种通道进行散热,一个是从上方安装在顶部的散热器流入环境空气中,另一个是从底部到印制电路板。从上方散热通道中散热,散热器与芯片需要有一层热界面材料保证与散热器的导热。但这会增加一层热阻,且往往该层材料是石墨烯,两端有双面胶进行贴合,不可靠。而另一方面通过底部印制电路板的散热,是直接通往大气进行自然对流,散热量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芯片的散热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能够自动实现芯片的多级制冷,有效解决结温过高问题,有效解决热电片热端温度过高问题,有效降低整体功耗。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包括芯片封装结构和散热单元。
[0006]所述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塑模、引线、芯片粘接剂、塑模和衬底。所述芯片位于衬底上方,用芯片粘结剂连接;所述塑模位于芯片的上方;所述引线从芯片两端引出接入衬底中。
[0007]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微通道散热器和热电片;所述热电片主要由单个热电对阵列形成,单个热电对包括P、N型热电臂、铜电极、绝缘基底以及双金属片、触点;所述微通道散热器位于热电片热端,依次上下设置的为盖板、钎料片和基板,位于基板上开有多条并列设置的散热微通道;所述微通道散热器位于热电片热端绝缘基底上方。
[0008]所述双金属片分为主动层与被动层,所述主动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于被动层材料;所述主动层位于被动层下方;所述主动层位于被动层下方;所述双金属片发生翘曲时的温度称为第一限定值。
[0009]所述P、N型热电臂位于同一水平面,P、N型热电臂顶部与底部采用焊接材料与铜电极连接;所述双金属片位于P型热电臂顶部铜电极的下方,所述触点位于N型热电臂顶部铜电极的下方;所述绝缘基底位于P、N型热电臂铜电极的远离热电臂一侧。
[0010]所述触点由熔点高于双金属片的限定值相变材料构成;所述触点材料熔点称为第二限定值。
[0011]所述热电片热端出现在外界电流从P型热电臂流向N型热电臂时;相反,如果外界电流从N型热电臂流向P型热电臂时为冷端。
[0012]所述热电片有两种状态:上电状态和悬空状态。双金属片与触点接触,热电片处于
上电状态;反之,双金属片脱离触点,热电片就会变为悬空状态;所述热电片处于上电状态时,外界电源可导通热电片;当热电片热端温度高于第一限定值时,热电片处于上电状态;当热端温度过高时,即热端温度高于第二限定值时,触点熔化,双金属片脱离触点,热电片重新处于悬空状态;当热端温度下降后,热电片又进入上电状态。
[001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的工作方法为,热电片以及芯片引线连接外界电源,当芯片温度较低时,热电片处于悬空状态,采用微通道散热,热电片相当于一层热阻;当芯片温度较高时,根据导热,将热量传到热电片的热端,当热电片热端温度较高时,热电片处于上电状态,芯片采用热电制冷及微通道组合散热,当热端温度高于第二限定值时,触点熔化,双金属片脱离触点,热电片重新处于悬空状态,即采用双金属片与触点的组合实现热电片的上电与悬空状态的切换,进而能够自动实现芯片多级制冷,采用热电制冷能有效解决结温过高问题;当热电片热端温度回温后,热电片重新回到上电状态。
[0014]有益效果:
[0015]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采用双金属片与触点的组合实现热电片的上电与悬空状态的切换,进而能够自动实现芯片的多级制冷,相较于单一微通道制冷而言,采用热电制冷能有效解决结温过高问题。
[0016]2.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通过设置双金属片为第一屏障,当芯片温度较低时,采用微通道散热,能够有效降低整体功耗,当热电片热端温度较高时,双金属片与触点接触,实现热电片上电状态的转变,开始制冷。
[0017]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采用触点构成第二屏障,能够有效解决热电片热端温度过高,从而影响芯片散热问题,当热电片热端温度过高,能够将热电片重新置于悬空状态,免除由于导热作用到冷端,使得芯片温度不降反升。
[0018]4.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当芯片温度较低时,采用微通道散热器进行被动式散热,而当芯片温度较高时,采用热电片及微通道换热器组合散热,且热电片是自感知芯片温度后,自动开始制冷;此外,当热电片热端温度过高时,热电片会自动断电,以免芯片遭受热电片温度过高带来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采用热电片与微通道组合协同散热,显著改善散热效果,有效降低整体功耗。
附图说明
[0019]图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结构图;
[0020]图2实施例悬空状态图;
[0021]图3实施例上电状态图;
[0022]图4功能转换装置放大图;
[0023]其中,1—热电片,1

1—P型热电材料,1

2—N型热电材料,1

3—金属连接片,1
‑3‑
1—P型材料的金属连接片,1
‑3‑
2—N型材料的金属连接片,2

脉冲实现装置,2

1—双金属片,主动层2
‑1‑
1,被动层2
‑1‑
2,2

2—固定端,2

3—触点,3—绝缘基底,4

微通道散热器,5

1—衬底,5

2—引线,5

3—芯片粘结剂,5

4—塑模,5

5—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更好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
技术实现思路
做进一步
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本专利技术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出发,基于热电制冷设计了用于芯片的主动制冷装置,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7]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包括芯片封装结构和散热单元。
[0028]如图1所示,所述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5

5、塑模5

4、引线5

2、芯片粘接剂5

3、塑模5

4和衬底5

1;所述芯片5

5位于衬底5

1上方,用芯片粘结剂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封装结构和散热单元;所述芯片封装结构包括芯片、塑模、引线、芯片粘接剂、塑模和衬底;所述芯片位于衬底上方,用芯片粘结剂连接;所述塑模位于芯片的上方;所述引线从芯片两端引出接入衬底中;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微通道散热器和热电片;所述热电片主要由单个热电对阵列形成,单个热电对包括P、N型热电臂、铜电极、绝缘基底以及双金属片、触点;所述微通道散热器位于热电片热端,依次上下设置的为盖板、钎料片和基板,位于基板上开有多条并列设置的散热微通道;所述微通道散热器位于热电片热端绝缘基底上方;所述双金属片分为主动层与被动层,所述主动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于被动层材料;所述主动层位于被动层下方;所述主动层位于被动层下方;所述双金属片发生翘曲时的温度称为第一限定值;所述P、N型热电臂位于同一水平面,P、N型热电臂顶部与底部采用焊接材料与铜电极连接;所述双金属片位于P型热电臂顶部铜电极的下方,所述触点位于N型热电臂顶部铜电极的下方;所述绝缘基底位于P、N型热电臂铜电极的远离热电臂一侧;所述触点由熔点高于双金属片的限定值相变材料构成;所述触点材料熔点称为第二限定值;所述热电片热端出现在外界电流从P型热电臂流向N型热电臂时;相反,如果外界电流从N型热电臂流向P型热电臂时为冷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芯片的高效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片有两种状态:上电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马珂左正兴朱兴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