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LED芯片检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428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微型LED芯片检测结构,微型LED芯片的P型氮化镓层(5)表面具有内凹形成的并深入至N型氮化镓层(3)的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第一凹槽(6)外围为第一凸起(8),所述第一凹槽(6)内圈为多个第二凸起(9),多个第二凸起(9)通过第二凹槽(7)间隔;第一凸起(8)上的N电极层(13)是连接到一起的,且多个所述第二凸起(9)上的P电极层(14)是连接到一起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先保证LED芯片共正共负结构,在检测时只需要在LED正负电极上依据模块大小设置不同数量的检测探针,然后给LED正负极通电,以此点亮所有合格的LED芯片。检测完成后在通过刻蚀工艺将每个LED正极分开,解决了LED检测的困难。了LED检测的困难。了LED检测的困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LED芯片检测结构


[0001]本技术专利属于微型LED
,具体涉及一种微型LED芯片检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Micro LED显示技术是指以自发光的微米量级的LED为发光像素单元,将其组装到驱动面板上形成高密度LED阵列的显示技术。由于micro LED芯片尺寸小、集成度高和自发光等特点,在显示方面与LCD、OLED相比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使用寿命、响应速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0003]Micro LED应用将从平板显示扩展到AR/VR/MR、空间显示、柔性透明显示、可穿戴/可植入光电器件、光通信/光互联、医疗探测、智能车灯等诸多领域。
[0004]Micro LED未来将具有极大地应用前景,但是目前Micro LED制造成本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商用化的进程,原因主要就是巨量转移技术瓶颈仍然有待突破,传统的巨量转移是单颗转移单颗共晶焊接,单颗转移严重限制了Micro LED量产化进程,由于MicroLED分辨率更高,很小的一块Micro LED显示屏中就含有大量的LED晶片,比如一块0.39寸左右的Micro LED显示屏,其中含有的LED 晶片大概有240万颗,如果选用单颗转移的方法,特别耗时和耗费劳动力,难以实施,而单颗共晶焊接又会大大降低产品合格率,原因在于,单颗共晶焊接是将一颗LED晶片转移过来后,通过加热控制基板,将其与控制基板焊接在一起,而下一颗LED晶片转移过来后,又会整体加热控制基板,将第二颗LED晶片与控制基板焊接在一起,而整体加热控制基板时又会导致第一颗LED晶片的焊接点熔化。发生二次多次熔化的问题,对LED晶片造成损坏,严重影响产品合格率。
[0005]更具体的说,现有技术中由于电路板侧加热共晶的方式是一粒一粒LED放置在控制基板上,每放一次就会重复加热一次,重复加热会损坏已经共晶的LED 晶粒且难以实现LED巨量转移。本技术采用激光共晶焊接,共晶激光焊接是将整片LED阵列一次对位焊接在控制基板上,然后再揭掉蓝宝石衬底的一种共晶方法。本技术将具有多个LED晶片的微型LED芯片和控制基板对位并贴装在一起;利用激光共晶焊接系统工作对焊接点加热并完成焊接。可以有效避免单颗Micro LED单颗转移共晶焊接点二次融化,对Micro LED造成损害。
[0006]然而由于微型LED芯片中P极(正极)位于所述LED发光层顶部,其的初始位置相对于N极(负极)多出了LED发光层的厚度,所以两者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导致在共晶时,微型LED芯片中P极(正极)和控制基板的正极刚好接触,而微型LED芯片中N极(负极)由于少LED发光层的厚度,其和控制基板的负极无法接触,因为这个问题无法达到共晶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保证微型LED芯片的N极和P极是同一个高度的平面时,N极的厚度就要比 P极多出一个LED发光层,这样就会导致,在激光共晶焊接的时候,P极已经熔化,而N极厚度太厚,还未熔化,为了保证N极熔化,又会导致加热时间太长,可能会对LED晶片造成损坏,所以说达不到两者既能与控制基板的正负极同时接触,且保证两者的厚度是一样的,可以同时熔化完成共晶。
[0007]除此之外,之前微型LED芯片的发光点之间具有间隙,在共晶时由于激光的加热,加压LED发光点两边是间隙导致其没有支撑,会造成LED的变形甚至垮塌,且不同LED发光点在发光时为不同的三原色中的一种,而两个LED发光点之间的间隙会互相影响造成混光,影响显示效果。
[0008]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很小的一块Micro LED显示屏中就含有大量的LED晶片,比如一块0.39寸左右的Micro LED显示屏,其中含有的LED晶片大概有240万颗,这造成对LED质量的检测也很困难,LED芯片的每个正极下面都具有独立的发光点,在LED分检时如果探测针单颗对应每个正极,电量 LED发光点进行检测不切实际,因为LED发光点数量太大,另外之前是硬检测平台的方法检测,因为平整度及误差问题会导致有的LED正极不能与检测平台接触,所以不能准确实现对每个发光点的检测,另外即便是部分发光点不亮,也不确定是发光点的问题还是由于不平坦,该发光点正极没有与探测针接触的问题。
[0009]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是为解决Micro LED共晶时正负极不在一个平面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的LED结构采用的是共负极结构,LED负极膜层与LED正极膜层不在同一平面,这就导致负极和正极金属共晶点不在同一平面的问题,在共晶时会因为这个问题无法达到共晶效果。另外LED与LED之间的空隙,没有填充,形成的空隙在共晶时由于激光的加热,加压LED两边没有支撑,会造成LED的变形甚至垮塌,且LED再发光时会互相影响造成混光,影响显示效果。因此本技术将LED负极引接到与正极同一平面的位置,并在LED发光点与LED发光点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抗红外线的材料,该材料可以在LED间形成一道挡墙,防止LED在共晶时因加热而变形甚至倒塌,也防止两侧LED发光点的光共混。
[0011]本技术采用后分割LED正极技术膜层的方法,先保证LED芯片共正共负结构,在检测时只需要在LED正负电极上依据模块大小设置不同数量的检测探针,然后给LED正负极通电,以此点亮所有合格的LED芯片。检测完成后在通过刻蚀工艺将每个LED正极分开,解决了LED检测的困难。
[0012]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微型LED芯片检测结构,其为共负极共正极结构,其包括衬底1,以及从所述衬底1一侧依次向外延伸的U型氮化镓层2、 N型氮化镓层3、发光层4和P型氮化镓层5;
[0013]所述P型氮化镓层5表面具有内凹形成的并深入至N型氮化镓层3的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
[0014]所述第一凹槽6外围为第一凸起8,所述第一凹槽6内圈为多个第二凸起9,多个所述第二凸起9通过第二凹槽7间隔;
[0015]所述P型氮化镓层5上具有绝缘层10,所述绝缘层10在所述第一凹槽6处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绝缘层10在所述第二凸起9处具有第二开口12;
[0016]所述第一开口11处具有N电极层13,其与所述N型氮化镓层3接触,并从第一开口11处延伸至所述第一凸起8上;所述第二开口12处具有P电极层 14,其与所述平坦导电层15接触;
[0017]所述第一凸起8上的N电极层13与所述第二凸起9上的P电极层14具有相同的水平
高度;
[0018]第一凸起8上的N电极层13是连接到一起的,且多个所述第二凸起9上的 P电极层14是连接到一起的。
[0019]本技术采用后分割LED正极技术膜层的方法,这样LED模块就成了共正共负结构。在检测时只需要在LED正负电极上依据模块大小下不同数量的检测探针。给LED通电,以此点亮所有合格的LED芯片。检测完成后在通过刻蚀工艺将每个LED正极分开。解决了LED检测的困难。
[0020]本技术第一凸起8上的N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LED芯片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为共负极共正极结构,其包括衬底(1),以及从所述衬底(1)一侧依次向外延伸的U型氮化镓层(2)、N型氮化镓层(3)、发光层(4)、P型氮化镓层(5)和平坦导电层(15);所述P型氮化镓层(5)和所述平坦导电层(15)表面具有内凹形成的并深入至N型氮化镓层(3)的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7),所述第一凹槽(6)外围为第一凸起(8),所述第一凹槽(6)内圈为多个第二凸起(9),多个所述第二凸起(9)通过第二凹槽(7)间隔;所述P型氮化镓层(5)上具有绝缘层(10),所述绝缘层(10)在所述第一凹槽(6)处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绝缘层(10)在所述第二凸起(9)处具有第二开口(12);所述第一开口(11)处具有N电极层(13),其与所述N型氮化镓层(3)接触,并从第一开口(11)处延伸至所述第一凸起(8)上;所述第二开口(12)处具有P电极层(14),其与所述平坦导电层(15)接触;所述第一凸起(8)上的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荣王宏吕河江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柔浩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