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942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筒结构,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分布的挤压筒内筒、挤压筒中筒及挤压筒外筒,挤压筒内筒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该结构能够缓解返铝现象,使用寿命较长。使用寿命较长。使用寿命较长。

An extrusion tub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挤压筒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设备领域,涉及一种挤压筒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铝合金挤压生产中,挤压筒作为挤压工具的一部分,其受力状况和载荷条件比较恶劣,属于易损件,需要根据其内壁磨损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传统的挤压筒一般采用三层或两层预应力筒,内孔为整圆,贯穿挤压筒全长。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所挤压的铝锭长短不一,而铝锭都是从挤压模具挤出,从而导致挤压筒内壁靠近模具侧的磨损较为严重,而远离模具侧则少有磨损。另外一方面,在挤压过程中,挤压筒内壁靠近模具侧受到铝锭表面摩擦时间较长,而远离模具侧受到铝锭表面摩擦时间较短,与此同时,挤压筒内壁靠近模具侧的温度也比远离模具侧高,根加剧了其磨损程度。因此挤压筒在长时间使用后,一般内孔呈“喇叭口”,靠近模具侧的内孔磨损严重,尺寸变大较为明显,而远离模具内孔磨损较少,尺寸则变化很小。靠近模具侧的内孔磨损一方面导致挤压时出现“返铝”现象,另外如果磨损严重后将不得不更换挤压筒。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挤压筒结构,该结构能够缓解返铝现象,使用寿命较长。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挤压筒结构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分布的挤压筒内筒、挤压筒中筒及挤压筒外筒,挤压筒内筒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
[0005]挤压筒内筒、挤压筒中筒及挤压筒外筒按照预设过盈量进行装配。
[0006]挤压筒内筒的内孔以长度方向的中点为界限,挤压筒内筒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
[0007]锥形结构的内壁沿长度方向与挤压筒的中心线呈0.05
°
夹角。
[0008]圆柱形结构的直径为270mm。
[0009]挤压筒内筒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通过所述锥形结构,以补充及抵消挤压过程中挤压筒内筒1内壁的磨损。
[0010]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挤压筒结构在具体操作时,挤压筒内筒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通过所述锥形结构,以补充及抵消挤压过程中挤压筒内筒内壁的磨损,提高挤压筒的使用寿命,缓解返铝现象,减少挤压筒磨损的不均匀程度。
[0012]进一步,锥形结构的内壁沿长度方向与挤压筒的中心线呈0.05
°
夹角,不会导致挤压杆的外圆表面与挤压筒内壁接触而导致出现刮筒现象。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挤压筒内筒的截面图。
[0015]其中,1为挤压筒内筒、2为挤压筒中筒、3为挤压筒外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概念。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18]参考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挤压筒结构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分布的挤压筒内筒1、挤压筒中筒2及挤压筒外筒3,挤压筒内筒1、挤压筒中筒2及挤压筒外筒3按照预设过盈量进行装配,以保证挤压筒内筒1有足够的预应力。
[0019]挤压筒内筒1的内孔以长度方向的中点为界限,挤压筒内筒1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1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且锥形结构的内壁沿长度方向与挤压筒的中心线呈0.05
°
夹角。
[0020]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锥形设计可以补充或抵消挤压过程中挤压筒内筒1内壁的磨损。同时由于只有0.05
°
的锥度,不会导致挤压杆的外圆表面与挤压筒内筒1的内壁接触,出现“刮筒”现象。
[0021]实施例一
[0022]本实施例以内径为的挤压筒为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挤压筒内筒1的外径、挤压筒中筒2及挤压筒外筒3的内径及外径按照常规挤压筒进行设计,并留有过盈量。
[0024]挤压筒内筒1的内孔远离模具一侧的半段依然按照直径为270mm的名义尺寸进行设计,挤压筒内筒1的内孔靠近模具一侧的另一半段,其内壁沿长度方向与中心线呈0.05
°
的锥度,因此挤压筒靠近模具出口处的内径为270

2*500*tan(0.05
°
)=269.12mm,如图2所示。
[0025]采用本专利技术相对于传统设计,在挤压筒靠近模具出口处多出0.44mm的磨损量,从而提高挤压筒的使用寿命,减少挤压筒磨损的不均匀程度。
[0026]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分布的挤压筒内筒(1)、挤压筒中筒(2)及挤压筒外筒(3),挤压筒内筒(1)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筒(1)另一侧的内孔为锥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挤压筒内筒(1)、挤压筒中筒(2)及挤压筒外筒(3)按照预设过盈量进行装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挤压筒内筒(1)的内孔以长度方向的中点为界限,挤压筒内筒(1)一侧的内孔为圆柱形结构,挤压筒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召堂吴晓俊殷尊吕一楠高磊孟永乐高延忠孙璞杰李佼佼林琳朱婷吕游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