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板及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996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内板及车门,包括在车门内板上凸出形成的内板凸台,内板凸台上设置有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且第一导轨安装孔周围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强化区,第二导轨安装孔周围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强化区,使得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周围的结构在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强度和刚度均得到加强。因此,车门内板具有在满足支撑强度好、抗冲击性能和刚度较好的同时车门内板整体质量小的优点。量小的优点。量小的优点。

Door inner panel and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内板及车门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碰撞安全
,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内板及车门。

技术介绍

[0002]车门是汽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件,车门的框架通常由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构成,用于支撑容纳车门内板的车门器件,同时是车门主要的、起到抗冲击和防护作用的部分。若车门内板的刚度和强度不足则会导致车门内板难以支撑固定车门器件,以及导致车门整体的抗冲击和防护效果较差等问题。
[0003]因此,为了满足车门内板的刚度和强度,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增加车门内板厚度或者在车门内板上额外设置加强杆或支撑杆等强化部件。然而,增加车门内板厚度或者增设强化部件的方式使得车门内板的重量大大提升,从而难以满足车门结构轻量化的目标。此外,采用增设强化部件的方式无法有效地分散冲击力,导致车门内板设有强化部件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未设置强化部件的区域强度较低,造成车门内板强度不均匀,从而难以保障车门内板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门内板结构难以在满足车门内板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目标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内板及车门,其中车门内板具有在满足支撑强度好、抗冲击性能和刚度较好的同时车门内板整体质量小的优点。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门内板,用于与车门外板拼接形成车门框架,车门内板朝背离车门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有内板凸台。
[0006]内板凸台具有依次相接的上边缘、左边缘、下边缘和右边缘。
[0007]内板凸台上设置有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第二导轨安装孔位于内板凸台的中部,第一导轨安装孔位于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上方。
[0008]内板凸台中位于第一导轨安装孔周围的部位设置为朝靠近车门外板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强化区,内板凸台中位于第二导轨安装孔周围的部位设置为朝靠近车门外板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强化区。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门内板的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在第一强化区和第二强化区的强化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抗弯曲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一强化区和第二强化区避免了额外增设其他部件,使得车门内板在结构强度提升的同时质量不变,具有符合轻量化的优点。
[0010]进一步地,内板凸台上设置有操作孔,且操作孔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操作孔位于第一强化区和第二强化区的左侧,且操作孔的下边缘位于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上方。使得车门器件可以通过操作孔进行维修、拆卸或更换,同时操作孔边缘的翻边结构加强了操作孔边缘的结构强度,且降低了操作孔对第一强化区和第二强化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
保证第一强化区和第二强化区内的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抗弯曲强度和刚度。
[0011]进一步地,第一强化区包括相互嵌套且相接的朝靠近车门外板凹陷的方向的多个阶梯结构;第二强化区包括相互嵌套且相接的朝靠近车门外板凹陷的方向的多个锥形下沉结构。第一强化区采用多个阶梯结构形成逐步阶段性的凹陷结构,形成多次弯折的折板结构,能够有效分散第一导轨安装孔所受到的作用力,以提高第一导轨安装孔处的抗冲击强度、抗弯曲强度,第二强化区采用多个锥形下沉结构,形成逐级递增的锥形下沉结构,形成多次弯折的折板结构,能够分散第二导轨安装孔所受到的作用力,以提高第二导轨安装孔处的抗冲击强度、抗弯曲强度。
[0012]进一步地,内板凸台中位于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导轨电机安装孔,且导轨电机安装孔偏离第一导轨安装孔的中心与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并位于连线靠近右边缘的一侧。
[0013]内板凸台中位于第一强化区与第二强化区之间的部位设置有朝背离车门外板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加强凸台,且第一加强凸台位于导轨电机安装孔远离右边缘的一侧。
[0014]一方面,在第一加强凸台的边缘进一步进行弯折,并使第一加强凸台的凸出方向与第一强化区和第二强化区的凸出方向相反,增加了弯折结构,提升了车门内板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当车门内板与车门外部组装时,第一加强凸台与车门外板之间的容纳空间增大,以提供车门器件更多的容纳空间,便于对容纳空间内的车门器件进行布局。
[0015]进一步地,内板凸台设置有朝背离车门外板的方向凸出的喇叭凸台,喇叭凸台位于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上方,并与右边缘相接。用于容纳车门喇叭器件。
[0016]进一步地,内板凸台设置有多个局部加强筋,多个局部加强筋位于喇叭凸台的上方,且位于第一强化区与右边缘之间。从而增强内板凸台的喇叭凸台上方区域的结构强度。
[0017]进一步地,内板凸台设置有多个结构加强筋,多个结构加强筋位于第二强化区、喇叭凸台、下边缘与右边缘之间。从而增强内板凸台的第二强化区和喇叭凸台下方区域的结构强度。
[0018]进一步地,多个结构加强筋包括第一结构加强筋和第二结构加强筋。
[0019]第一结构加强筋呈“人”字形并朝背离车门外板的方向凸出,且第一结构加强筋的凸出部分设置有局部凹陷结构。
[0020]第二结构加强筋为呈“十”字形的凸出或凹陷结构,且位于第一结构加强筋与内板凸台的右边缘之间。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多个结构加强筋能充分分布于第二强化区、喇叭凸台、下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充分保障了位于第二强化区、喇叭凸台、下边缘与右边缘之间的内板凸台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在第一结构加强筋上额外设置局部凹陷结构,进一步增强第一结构加强筋自身的强度和刚度。
[0022]进一步地,内板凸台背离车门外板的一侧设置有位于第一强化区的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多个第二加强凸台。以增强第一强化区与上边缘之间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0023]本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以及设置于车门外板和侧面内板之间的导轨,车门内板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提供的车门内板,导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门内板的质量轻、强度高,并且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对导轨的支撑强度高,使得车门整体具有质量轻、结构强度高的优点,以及车门内部导轨的固定效果好的优点。
[0025]本技术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技术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26]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的主视图;
[0027]图1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轨、车窗玻璃和车门内板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00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内板的沿A

A线的剖视截面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内板,用于与车门外板拼接形成车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朝背离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有内板凸台;所述内板凸台具有依次相接的上边缘、左边缘、下边缘和右边缘;所述内板凸台上设置有第一导轨安装孔和第二导轨安装孔,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孔位于所述内板凸台的中部,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上方;所述内板凸台中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孔周围的部位设置为朝靠近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强化区,所述内板凸台中位于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孔周围的部位设置为朝靠近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强化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凸台上设置有操作孔,且所述操作孔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操作孔位于所述第一强化区和所述第二强化区的左侧,且所述操作孔的下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区包括相互嵌套且相接的朝靠近所述车门外板凹陷的方向的多个阶梯结构;所述第二强化区包括相互嵌套且相接的朝靠近所述车门外板凹陷的方向的多个锥形下沉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凸台中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孔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导轨电机安装孔,且所述导轨电机安装孔偏离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并位于所述连线靠近所述右边缘的一侧;所述内板凸台中位于所述第一强化区与所述第二强化区之间的部位设置有朝背离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加强凸台,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建新张道童罗棕贵
申请(专利权)人:摩登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