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总泵助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915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总泵助力器,其包括前壳体,前壳体一端的中部套设有前壳套,前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后壳体,前壳体上设置有真空管接头;前壳体和后壳体中滑动设置有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内侧靠近前壳套的一端套设有输出推杆,输出推杆与前壳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阀体内靠近输出推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动腔,滑动腔中滑动设置有输入推杆,第一阀体内设置有第二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一前腔室与第一后腔室之间、第二前腔室与第二后腔室之间形成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共同带动第一阀体推动输出推杆,助力效果好。好。好。

A master cylinder boo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总泵助力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总泵助力器。

技术介绍

[0002]总泵助力器,又称“真空助力器”,其为利用真空(负压)来增加驾驶员施加于踏板上力的部件;总泵助力器安装在制动主缸与刹车踏板之间,通过真空泵提供真空实现助力。
[0003]但目前的总泵助力器大多仅通过单膜片两端的压力差来推动输出推杆,但当作用于输出推杆上的力较大时,目前的总泵助力器的助力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助力效果好的总泵助力器。
[0005]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提供一种总泵助力器,其包括前壳体,前壳体一端的中部套设有前壳套,前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后壳体,前壳体上设置有真空管接头;
[0007]前壳体和后壳体中滑动设置有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内侧靠近前壳套的一端套设有输出推杆,输出推杆与前壳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阀体内靠近输出推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动腔,第一阀体的外侧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第一膜片、隔板和第二膜片,第一膜片、隔板和第二膜片的外侧固定连接在前壳体上,第一膜片与前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前腔室,第一膜片与隔板之间形成第一后腔室,隔板与第二膜片之间形成第二前腔室,第二膜片与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后腔室,第一阀体内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前腔室、第一后腔室、第二前腔室和第二后腔室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
[0008]第一阀体内设置有第二阀体,第二阀体的外侧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二阀体的前端面连通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二阀体的内侧连通滑动腔的出口;
[0009]滑动腔中滑动设置有输入推杆,输入推杆远离输出推杆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别位于第二阀体的两端,且第二挡板与第二阀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未推动输入推杆前,第二阀体的前端紧贴第一挡板,此时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均相互连通,此时,真空管接头连接真空机,并通过真空机对第一前腔室、第一后腔室、第二前腔室和第二后腔室进行抽真空;
[0011]推动输入推杆后,第二挡板通过第二弹簧推动第二阀体,使第二阀体的前端紧贴第一阀体,从而使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均不与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连通;继续推动推杆,第一挡板远离第二阀体,但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第二阀体的前端仍紧贴第一阀体,此时,空气从第一挡板与第二阀体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并逐渐进入第一后腔室和第二后腔室,而此时第一前腔室与第二前腔室中仍处于真空状态,第一前腔室与第一后腔室之间、第二前腔室与第二后腔室之间形成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共同带动第一阀体推动输出推杆,提高了助力效果。
[0012]进一步地,滑动腔的出口处设置有套设在输入推杆上的过滤圈和消声圈;过滤圈过滤掉环境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影响总泵助力器的使用;消声圈用于降低总泵助力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避免噪声过大影响驾驶员的驾驶。
[0013]进一步地,第一阀体内侧靠近前壳套的一端设置有反作用盘,且输出推杆套设在反作用盘上,反作用盘与输入推杆之间设置有垫块。
[0014]进一步地,输出推杆远离第一阀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钉,调节螺钉可根据制动总缸活塞来调整旋入深度,且调节螺钉上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锁紧螺母用于将调节螺钉固定在输出推杆上,避免调节螺钉脱落。
[0015]进一步地,第一阀体上套设有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第一托盘的一端接触第一膜片,第二托盘的一端接触第二膜片;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分别为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提供支撑,有利于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的安装。
[0016]进一步地,第一阀体内设置有锁片,锁片滑动设置在输入推杆上,输入推杆上设置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锁片位于第三挡板与第四挡板之间,锁片用于将输入推杆限制在第一阀体上,避免输入推杆脱离第一阀体。
[0017]进一步地,后壳体远离前壳体的一端套设有护罩,第一阀体的一端设置在护罩内,护罩对第一阀体起到防护作用。
[0018]进一步地,输入推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有推杆叉,输入推杆通过推杆叉与刹车踏板连接。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总泵助力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真空管接头,2、前壳体,3、第一膜片,4、第一托盘,5、隔板,6、第二膜片,7、第二托盘,8、后壳体,9、第二通道,10、第四通道,11、输入推杆,12、第二阀体,13、第二弹簧,14、过滤圈,15、消声圈,16、推杆叉,17、护罩,18、第二挡板,19、第一挡板,20、第三挡板,21、第四挡板,22、锁片,23、滑动腔,24、垫块,25、反作用盘,26、压板,27、第二后腔室,28、第二前腔室,29、第一后腔室,30、第一前腔室,31、第一弹簧,32、输出推杆,33、调节螺钉,34、锁紧螺母,35、前壳套,36、第一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22]如图1所示,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总泵助力器,其包括前壳体2,前壳体2一端的中部套设有前壳套35,前壳体2的另一端设置有后壳体8,前壳体2上设置有真空管接头1;
[0023]前壳体2和后壳体8中滑动设置有第一阀体36,第一阀体36内侧靠近前壳套35的一端套设有输出推杆32,输出推杆32与前壳套35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31,第一阀体36内靠近输出推杆32的一端设置有滑动腔23,第一阀体36的外侧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第一膜片3、隔板5和第二膜片6,第一膜片3、隔板5和第二膜片6的外侧固定连接在前壳体2上,第一膜片3
与前壳体2之间形成第一前腔室30,第一膜片3与隔板5之间形成第一后腔室29,隔板5与第二膜片6之间形成第二前腔室28,第二膜片6与后壳体8之间形成第二后腔室27,第一阀体36内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前腔室30、第一后腔室29、第二前腔室28和第二后腔室27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9、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10;
[0024]第一阀体36内设置有第二阀体12,第二阀体12的外侧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二阀体12的前端面连通第二通道9和第四通道10,第二阀体12的内侧连通滑动腔23的出口;
[0025]滑动腔23中滑动设置有输入推杆11,输入推杆11远离输出推杆32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板19和第二挡板18,第一挡板19和第二挡板18分别位于第二阀体12的两端,且第二挡板18与第二阀体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3;
[0026]其中,隔板5与第二阀体12之间、真空管接头1与前壳体2之间、后壳体8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总泵助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2),所述前壳体(2)一端的中部套设有前壳套(35),所述前壳体(2)的另一端设置有后壳体(8),所述前壳体(2)上设置有真空管接头(1);所述前壳体(2)和后壳体(8)中滑动设置有第一阀体(36),所述第一阀体(36)内侧靠近前壳套(35)的一端套设有输出推杆(32),所述输出推杆(32)与所述前壳套(35)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31),所述第一阀体(36)内靠近输出推杆(32)的一端设置有滑动腔(23),所述第一阀体(36)的外侧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第一膜片(3)、隔板(5)和第二膜片(6),所述第一膜片(3)、隔板(5)和第二膜片(6)的外侧固定连接在前壳体(2)上,所述第一膜片(3)与前壳体(2)之间形成第一前腔室(30),所述第一膜片(3)与隔板(5)之间形成第一后腔室(29),所述隔板(5)与第二膜片(6)之间形成第二前腔室(28),所述第二膜片(6)与后壳体(8)之间形成第二后腔室(27),所述第一阀体(36)内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前腔室(30)、第一后腔室(29)、第二前腔室(28)和第二后腔室(27)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9)、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10);所述第一阀体(36)内设置有第二阀体(12),所述第二阀体(12)的外侧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阀体(12)的前端面连通第二通道(9)和第四通道(10),所述第二阀体(12)的内侧连通滑动腔(23)的出口;所述滑动腔(23)中滑动设置有输入推杆(11),所述输入推杆(11)远离输出推杆(32)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板(19)和第二挡板(18),所述第一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铨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隆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