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1739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包括在地铁隧道延伸方向的两侧均相对布置的至少两排人工挖孔桩,每排人工挖孔桩的桩体排列方向与地铁隧道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位于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排的人工挖孔桩中,属于同一列方向上的各个人工挖孔桩的顶部均共同支撑有一挑梁。挑梁位于地铁隧道的上方且与D型便梁的铺设方向相平行。所提便梁支撑基础中的人工挖孔桩水平净距满足规范要求;通过设置向地铁隧道侧悬挑的挑梁以便能够架设常见规格的D型便梁;单侧人工挖孔桩至少两排,结构稳定、强度大,为了城市道路、普速铁路、地铁隧道三者交叉的复杂工程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方案。方案。

A railway reinforced temporary beam support foundation adjacent to subway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


[0001]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类交通设施的密集度逐渐增加,可能需要在铁路(往往是普速铁路)与地铁隧道交口位置处再增建城市道路,且城市道路通常以框架桥型式下穿既有铁路路基、上穿既有地铁隧道。这类工程在施工前,需对既有铁路进行加固、确保铁路营业线不中断交通,且需考虑对下部地铁隧道的保护。
[0003]一方面,对既有地铁的保护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

2013)的要求,其要求外部工程桩与地铁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小于3.0m。另一方面,相关技术通常采用D型便梁对铁路线路进行加固,D型便梁两端搭在系梁上,系梁下方为人工挖孔桩。D型便梁有D12、D16、D20、D24四种规格,跨度分别为12.06m、16.08m、20.1m、24.12m。但当满足地铁隧道保护要求的桩基础之间的中心距离大于24.12m时,使用最大跨度的D24便梁也无法架设,导致按照传统的D型便梁基础无法施作。
[0004]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两侧桩基础中心距大于D型便梁最大跨度的便梁支撑基础结构,为解决城市道路、普速铁路、地铁隧道三者交叉的复杂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其两侧桩基础中心距大于24.12m也能架设最大跨度的D24便梁,达到既满足地铁保护规范的要求、又能对既有铁路路线进行有效加固,达到施工安全、可靠的目的。
[0006]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其用于在地铁隧道上方加固承载有铁轨的D型便梁,所述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包括在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的两侧均相对布置的至少两排人工挖孔桩,每排所述人工挖孔桩的桩体排列方向与所述地铁隧道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0007]位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排的人工挖孔桩中,属于同一列方向上的各个所述人工挖孔桩的顶部均共同支撑有一挑梁。所述挑梁位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方且与D型便梁的铺设方向相平行。位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挑梁上共同支撑有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个系梁。
[0008]其中,位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两侧且相对的两个所述系梁之间均具有适配D型便梁架设的跨度空间。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挑梁靠近所述地铁隧道的一端朝向所述地铁隧道的方向延伸形成用于支撑所述系梁的悬挑端。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挑梁悬挑端的上方预留有钢筋。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人工挖孔桩的顶部预留有钢筋。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地铁隧道两侧且相对的两个所述系梁之间的中心距小于24.12m。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人工挖孔桩与所述地铁隧道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大于等于3m。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通过设置向地铁隧道侧悬挑的挑梁,使两侧挑梁上方的系梁之间的中心距小于24.12m,以便能够架设常见规格的D型便梁,创造条件为既有铁路的加固提供了便利。
[0016]2、便梁支撑基础中的人工挖孔桩与地铁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小于3.0m,满足规范要求。
[0017]3、单侧人工挖孔桩至少两排,结构稳定、强度大,为了城市道路、普速铁路、地铁隧道三者交叉的复杂工程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中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3中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的在另一视角下立体结构示意图,去除了地铁隧道;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施工步骤S1中人工挖孔桩位置顶部土体挖除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施工步骤S2中人工挖孔桩施工完毕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施工步骤S3中挑梁施工完毕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施工步骤S4中系梁施工完毕示意图;
[002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施工步骤S5中便梁转换示意图。
[0027]主要符号说明:
[0028]1、地铁隧道;2、人工挖孔桩;3、挑梁;4、系梁;5、D型便梁;6、铁轨;7、独立支墩;8、土体开挖部分;9、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实施例1
[0031]请结合图1,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其用于在地铁隧道1上方加固承载有铁轨的D型便梁5,以便能够架设常见规格的D型便梁5。
[0032]请结合图2至图4,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包括在地铁隧道1延伸方向的两侧均相对布置的至少两排人工挖孔桩2,每排人工挖孔桩2的桩体排列方向与地铁隧道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本实施例中位于地铁隧道1延伸方向每侧的人工挖孔桩2排数以
两排来举例说明。
[0033]位于地铁隧道1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排的人工挖孔桩2中,属于同一列方向上的各个人工挖孔桩2的顶部均共同支撑有一挑梁3。
[0034]本实施例中每排人工挖孔桩2中各个桩体2的排布方向与地铁隧道1的延伸方向一致,并规定与D型便梁5的架设方向作为各个相应人工挖孔桩2所在列的排布方向。
[0035]挑梁3位于地铁隧道1的上方且与D型便梁5的铺设方向相平行。位于地铁隧道1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挑梁3上共同支撑有与地铁隧道1延伸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个系梁4。
[0036]其中,位于地铁隧道1延伸方向上两侧且相对的两个系梁4之间均具有适配D型便梁5架设的跨度空间,以便能够架设常见规格的D型便梁5。
[0037]挑梁3靠近地铁隧道1的一端朝向地铁隧道1的方向延伸形成用于支撑系梁4的悬挑端。通过挑梁3向地铁隧道1一侧伸出的悬挑端,可使两侧挑梁3上方系梁4之间的中心距小于24.12m,以便能够架设常见规格的D型便梁5。
[0038]挑梁3悬挑端的上方预留有钢筋9,人工挖孔桩2的顶部预留有钢筋9,可确保挑梁3与系梁4之间以及人工挖孔桩2与挑梁3之间有效连接,能够承担较大荷载。
[0039]位于地铁隧道1两侧且相对的两个系梁4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其用于在地铁隧道上方加固承载有铁轨的D型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邻近地铁隧道的铁路加固便梁支撑基础包括在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的两侧均相对布置的至少两排人工挖孔桩,每排所述人工挖孔桩的桩体排列方向与所述地铁隧道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位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排的人工挖孔桩中,属于同一列方向上的各个所述人工挖孔桩的顶部均共同支撑有一挑梁;所述挑梁位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方且与D型便梁的铺设方向相平行;位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同侧的所有挑梁上共同支撑有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相平行的至少一个系梁;其中,位于所述地铁隧道延伸方向上两侧且相对的两个所述系梁之间均具有适配D型便梁架设的跨度空间。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伟陈卫东石舒丁洁陈向东黄博涛陆敬松杨继绪方升东王洁民宋子景许光浩张汉吴小平张梦为王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铁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