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02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包括三复合胎侧与其预口型,所述三复合胎侧包括:子口胶部分、胎侧胶部分和胎面胶部分,所述预口型开设有贯穿的两个胎面胶通道、两个胎侧胶通道和两个子口胶通道,且预口型一侧的胶料通道与另一侧相同胶料通道对称分布,由上前面、正前面、下前面和正后面组成整体结构,其中胎面胶通道与子口胶通道开设于下前面,胎侧胶通道从正后面贯穿预口型至正前面,所有胶料出口均设置在正前面。该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胎侧上部增设胎面胶部分,将胎侧反包高度控制在轮胎接地端部附近,减少了胎侧反包高度偏低所引起的成品胎胎肩缺胶现象,避免了胎侧反包高度偏高所导致胎侧胶位于轮胎接地面内的情况。地面内的情况。地面内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胎侧压出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

技术介绍

[0002]在轮胎发展过程中,高宽比是影响轮胎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子午线轮胎问世以来,轿车子午胎的断面形状逐步趋于扁平化。
[0003]因为子午胎帘线方向是径向排列的,所以胎侧柔软刚性低,从而影响了轮胎的侧向稳定性,因此减小高宽比即轮胎趋于扁平化来增加胎侧刚性对子午线轮胎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
[0004]而低扁平比轮胎(≤45%)在生产过程中多数采用侧包冠的成型方式,侧包冠工艺特点主要为:采用一次法成型机,扣圈完成后,带束层和胎面复合件完成与胎体定中后,胎体鼓向胎体内侧充气,胎体中间伸张

接触到带束层后,胎体鼓预定型转到定型位置,胎面压合,反包机械鼓张开反包胎侧,压合胎侧。
[0005]由于侧包冠为胎侧包胎冠,即先贴合胎面压合后胎侧反包压合在胎面翼部上方,这样就使得整个胎侧部分位于轮胎的外表面,如果胎侧反包高度过高,就会使成品胎中胎侧胶位于轮胎接地面内,这样在轮胎行驶磨耗过程中,胎侧胶与胎面胶会逐
[0006]步脱层分离,导致轮胎损坏,严重时会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另一方面,胎侧反包高度过低会在胎胚上形成材料高度段差,易导致成品胎出现缺胶病象,如图5

图8所示。
[0007]因此采用侧包冠成型方式时,胎侧反包端点位置的控制是一个技术难题,过高过低都会对轮胎质量及外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该专利技术针对轮胎的侧包冠成型方式,在胎侧的上部增设了胎面胶部分,将胎侧反包高度控制在轮胎接地端部附近,减少了传统生产工艺过程中胎侧反包高度偏低所引起的成品胎胎肩缺胶现象,完全避免了胎侧反包高度偏高所导致胎侧胶位于轮胎接地面内的情况。
[0009]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包括三复合胎侧与其预口型,所述三复合胎侧包括:子口胶部分、胎侧胶部分和胎面胶部分,所述预口型开设有贯穿的两个胎面胶通道、两个胎侧胶通道和两个子口胶通道,且预口型一侧的胶料通道与另一侧相同胶料通道对称分布,由上前面、正前面、下前面和正后面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其中胎面胶通道与子口胶通道开设于下前面的表面,胎侧胶通道从正后面贯穿预口型至正前面,胎面胶出口、胎侧胶出口及子口胶出口均在正前面。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胎面胶部分的宽度为25mm

30mm,所述胎面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复合的角度为25
°‑
30
°

[0011]其中,胎面胶部分的宽度为25mm

30mm的有利作用为:覆盖轮胎肩部,保证轮胎接地面内均为高硬度耐磨胎面胶。因为胎面胶硬度大,不耐曲挠,如果胎面胶部分宽度过大,会导致胎面胶位于曲挠程度较大的轮胎水平轴附近,易出现裂口,而胎面胶部分宽度过小无法保证轮胎接地面内均为胎面胶,无法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0012]胎面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复合角度为25
°‑
30
°
,是为了控制胎面胶与胎侧胶的复合界面的长度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两种胶料的复合部分均匀过渡。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子口胶部分的宽度为50mm

80mm,所述子口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复合的角度为15
°‑
20
°

[0014]其中,子口胶部分的宽度为50mm

80mm的有利作用为:保证轮胎与轮辋配合的部分均为耐磨子口胶,子口胶部分宽度过小会使胎侧胶部分与轮辋配合,易导致轮胎胎圈部损坏。子口胶部分宽度过大同样会处于曲挠程度较大的轮胎水平轴附近,易导致胎侧出现裂口。
[0015]子口胶部分与胎侧胶部分搭接的角度为15
°‑
20
°
,是为了控制子口胶与胎侧胶的复合长度在合理范围内,因为子口部位与轮辋配合,该部位受剪切力较大,如果子口胶与胎侧胶复合角度大,即复合部分长度小易造成子口胶与胎侧胶分离脱层。复合角度小会使子口胶部分超出子口部位,对轮胎的受力造成不利影响。
[0016]作为优选方案,通过控制胎侧与内衬层复合件的宽度,使所述三复合胎侧的反包端点位于胎肩端部上下2mm范围内。
[0017]其中,胎侧反包端点位于胎肩端部上下2mm范围内的有利作用为:即避免了胎侧反包高度偏低所引起的成品胎胎肩缺胶现象,三复合胎侧上端的胎面胶部分又参与形成了胎肩。
[00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胎面胶出口的宽度为25mm

30mm,所述胎面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5
°‑
30
°

[0019]其中,胎面胶出口的宽度为25mm

30mm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胎面胶的宽度在25mm

30mm范围内。
[0020]胎面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5
°‑
30
°
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胎面胶与胎侧胶的复合角度在25
°‑
30
°
范围内。
[00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子口胶出口宽度为50mm

80mm,所述子口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
°‑
20
°

[0022]其中,子口胶出口宽度为50mm

80mm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子口胶的宽度在50mm

80mm范围内。
[0023]子口胶出口与胎侧胶出口相邻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15
°‑
20
°
的有利作用为:控制复合胎侧中子口胶与胎侧胶的复合角度在15
°‑
20
°
范围内。
[002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胎面胶出口的高度为10mm

15mm,所述胎侧胶出口的高度为10mm

20mm,所述子口胶出口的高度为10mm

20mm,均是为了控制胎侧各部位的厚度范围。
[0025]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6]通过设备的整体结构,该专利技术避免了侧包冠成型方式由于胎侧反包高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轮胎在使用过程中胎侧胶与胎面胶分离脱层以及成品胎胎肩缺胶的风险,减少了成品胎的外观缺陷,同时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及其预口型,包括三复合胎侧(4)与其预口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复合胎侧(4)包括子口胶部分(41)、胎侧胶部分(42)和胎面胶部分(43),所述预口型开设有贯穿的两个胎面胶通道(1)、两个胎侧胶通道(2)和两个子口胶通道(3),且预口型一侧的胶料通道与另一侧相同胶料通道对称分布,由上前面(6)、正前面(7)、下前面(8)和正后面(9)组成整体结构,其中胎面胶通道(1)与子口胶通道(3)开设于下前面(8),胎侧胶通道(2)从正后面(9)贯穿预口型至正前面(7),胎面胶出口(1a)、胎侧胶出口(2a)及子口胶出口(3a)均在正前面(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胶部分(42)位于中间,子口胶部分(41)和胎面胶部分(43)位于三复合胎侧(4)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胶部分(43)的宽度为25mm

30mm,所述胎面胶部分(43)与胎侧胶部分(42)复合的角度为25
°‑
3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侧包冠成型工艺的三复合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口胶部分(41)的宽度为50mm

80mm,所述子口胶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传磊成建超李仁国朱作勇宋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兴鸿源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