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72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在保证现有的耐内压检测设备密封性的同时耐内压检测设备的装配效率较差的问题。本耐内压检测设备,包括两个纵向正对且分别能与管件的两端定位的底板,其中一个底板上具有能供测试液体流入管件内腔的进口、可供测试液体流出管件内腔的出口和能提供管件内腔压力检测空间的检测口,底板上均具有能嵌入管件内且具有大端和小端的限位环,限位环大端的直径大于小端的直径,本耐内压检测设备包括多个套设在限位环外壁上的密封圈,多个密封圈沿限位环轴向分布且密封圈的外壁能挤压抵靠在管件内壁上。本耐内压检测设备使得管件的装配效率更高同时也保证了管件与底板之间的密封性。件与底板之间的密封性。件与底板之间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检测设备
,涉及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塑料管材是高科技复合而成的化学建材,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塑料管材的耐压性能进行测试,因为部分塑料管材是用在较高楼层的底楼,因此需要承受很大的水压,所以需要测试塑料管材是否有很好的耐压性能。针对上述的要求,研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耐内压检测设备。
[0003]如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公告号CN208366712U】公开了一种塑料管材耐压试验夹具,包括底座、夹具体和法兰,法兰与底座将夹具体夹紧固定在两者之间,夹具体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一压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压圈,第一密封圈位于试件与底座的端面之间,第一压圈压紧在第一密封圈上,第一压圈与试件的接触面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二压圈压紧在第二密封圈上,第一压圈与第二压圈之间固定连接,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凹槽内,并且位于第二凹槽的左侧槽壁与试件外壁之间,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位于试件的内壁与第二凹槽的右侧槽壁之间。
[0004]上述结构虽然是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来提升试件与底座之间连接的密封性,但是在安装时需要将试件的端部插入到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间,且第一密封圈是设置在试件外的,第三密封圈是设置在试件内的,试件的端部插入时无可避免的会与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产生摩擦,并且由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整体的弹性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插接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容易出现形变,从而使得试件的插接困难,无法实现将试件快速的连接在底座上,从而影响了塑料管材耐压试验夹具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在保证现有的耐内压检测设备密封性的同时耐内压检测设备的装配效率较差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包括两个纵向正对且分别能与管件的两端定位的底板,其中一个底板上具有能供测试液体流入管件内腔的进口、可供测试液体流出管件内腔的出口和能提供管件内腔压力检测空间的检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均具有能嵌入管件内且具有大端和小端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大端的直径大于小端的直径,本耐内压检测设备包括多个套设在限位环外壁上的密封圈,多个密封圈沿限位环轴向分布且密封圈的外壁能挤压抵靠在管件内壁上。
[0008]工作原理:先将管件放置在两个底板之间,并且将限位环放置在管件内,实现对管
件的初步定位,将测试液体从进口流入到管件内腔内,当管件内腔无法继续填充测试液体后,可通过检测口对管件所能承受的内压进行检测,检测后可直接将管件内的检测液体从出口排出,此时由于限位环的外壁上套设有多个能与管件的内壁相抵靠的密封圈,而限位环是有大端和小端的,因此靠近小端的密封圈大部分位于限位环的外侧,而靠近大端的密封圈大部分位于限位环内,密封圈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因此靠近限位环小端的密封圈容易发生形变,因此使得管件能更容易套设在限位环上,并且该密封圈也能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而靠近限位环大端的密封圈大部分是位于限位环内的,且能与管件的内壁紧密抵靠,从而能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因此多个密封圈和限位环大端以及小端的配合设计,使得管件的装配效率更高同时也保证了管件与底板之间的密封性,避免了测试液体从管件与底板之间的缝隙流出。
[0009]在上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中,所述限位环的外壁面为弧面,且限位环的厚度自大端至小端逐渐减小。
[0010]弧面的设置,使得多个密封圈能依次增强限位环与管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以及依次增强密封圈在限位环外的形变效果,从而能使得管件在定位时能逐渐增强管件与限位环之间的密封性,且在增强密封性的同时也增大了管件套设的阻力,而管件初始的阻力是较小的,但是管件在套设时靠近小端的密封圈始终与管件的内壁相抵靠,因此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管件定位的难度,并且也能保证管件与限位环之间的密封性。
[0011]在上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中,两个底板之间连接有多根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端部通过一对螺母夹紧在相应的底板上。
[0012]导向杆的设置,使得两个底板能平稳的纵向正对设置,且导向杆与底板之间是通过螺母夹紧在底板上的,进而提升了耐内压检测设备的稳定性。
[0013]在上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中,所述限位环的外壁上开设有与密封圈一一对应设置且呈环形的密封槽,所述密封圈部分嵌入相应的密封槽内。
[0014]密封槽的设置,使得密封圈设置的更加的稳定,并且通过密封槽进行限位,密封圈能部分稳定的位于限位环内且该部分不易发生形变,提升了耐内压检测设备的稳定性。
[0015]在上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中,所述限位环与底板之间通过紧固件固连。
[0016]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底板和限位环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进一步提升耐内压检测设备的稳定性。
[0017]底板和限位环也可以一体成型。
[0018]在上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中,其中一个底板上连接有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设置在出口管的上方,所述进口11为进口管的外端口且沿轴向设置,所述出口开设在出口管上。
[0019]进口管和出口管的设置,使得测试液体能更快速稳定的进入和排出管件,进口管沿横向设置,使得进口管的设置并不影响管件与底板之间的密封性,并且将进口管设置在出口管的上方,使得出口管的出口更加方便测试液体流出,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20]在上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中,所述出口管具有沿轴向设置的上述检测口,所述出口沿径向设置。
[0021]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并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部分就能实现对管件内压的检测,且检测口可与外界检测管件内压的设备连接,并对管件内压进行检测。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由于限位环的外壁上套设有多个能与管件的内壁相抵靠的密封圈,而限位环是有大端和小端的,因此靠近小端的密封圈大部分位于限位环的外侧,而靠近大端的密封圈大部分位于限位环内,密封圈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因此靠近限位环小端的密封圈容易发生形变,因此使得管件能更容易套设在限位环上,并且该密封圈也能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而靠近限位环大端的密封圈大部分是位于限位环内的,且能与管件的内壁紧密抵靠,从而能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因此多个密封圈和限位环大端以及小端的配合设计,使得管件的装配效率更高同时也保证了管件与底板之间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5]图3是图2中A

A的剖视图。
[0026]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5是本技术中限位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底板;11、进口;12、出口;13、检测口;14、进口管;15、出口管;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内压检测设备,包括两个纵向正对且分别能与管件(2)的两端定位的底板(1),其中一个底板(1)上具有能供测试液体流入管件(2)内腔的进口(11)、可供测试液体流出管件(2)内腔的出口(12)和能提供管件(2)内腔压力检测空间的检测口(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均具有能嵌入管件(2)内且具有大端和小端的限位环(3),所述限位环(3)大端的直径大于小端的直径,本耐内压检测设备包括多个套设在限位环(3)外壁上的密封圈(4),多个密封圈(4)沿限位环(3)轴向分布且密封圈(4)的外壁能挤压抵靠在管件(2)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3)的外壁面为弧面,且限位环(3)的厚度自大端至小端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内压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底板(1)之间连接有多根导向杆(5),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军徐亦炯刘良斌彭祥瑶李倩
申请(专利权)人: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