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写入的抗单粒子翻转SRAM单元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7018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快速写入的抗单粒子翻转SRAM单元电路,包括八个NMOS晶体管和六个PMOS晶体管,依次记为N1~N8和P1~P6,对于存储节点Q和QB,PMOS晶体管P1和P2作为上拉管,NMOS晶体管N3和N4由冗余节点S0和S1控制加固,NMOS晶体管N1和N2交叉耦合作为下拉管;对于冗余节点S0和S1,PMOS晶体管P3和P4交叉耦合作为上拉管,NMOS晶体管N5和N6作为下拉管,并由存储节点Q和QB控制加固。存储节点Q和QB通过NMOS晶体管N7和N8连接两条位线BL和BLB,并通过字线WL控制NMOS晶体管N7和N8的通断。存储节点Q和QB完全由NMOS晶体管包围,这种结构被称为极性加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PMOS晶体管P5和P6通过存储节点Q和QB控制冗余节点S0和S1所在支路的通断,提高冗余节点的下拉能力,写入速度更快。写入速度更快。写入速度更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写入的抗单粒子翻转SRAM单元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存储器
,具体涉及一种 快速写入的抗单粒子翻转SRAM单元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芯片中占据面积最大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 StaticRandomAccessMemory)具有双稳态结构。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封装 密度且缺乏错误屏蔽机制,SRAM电路极易受到辐射环境的影响而发生 单粒子翻转效应。目前的技术方案无法使SRAM电路同时具备抗辐照 能力和快速写入的特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同时具 有抗辐照能力和快速写入特点的SRAM存储单元电路。
[0003]目前,高能辐射粒子所引发的单粒子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应用于 空间环境中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可靠性。当空间中的高能重离子入射到 半导体材料中后,半导体材料会沉积能量,并电离产生电子

空穴对, 这些离化电荷被器件的电极收集,进而发生单粒子效应 (SingleEventEffect),最终可能导致集成电路的性能失常或退化,功能 丧失或阻塞。单粒子翻转效应(S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写入的抗单粒子翻转SRAM单元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八个NMOS晶体管和六个PMOS晶体管,八个NMOS晶体管分别定义为第一到第八NMOS晶体管,六个PMOS晶体管分别定义为第一到第六PMOS晶体管;将第一NMOS晶体管和第三NMOS晶体管的电连接点记为存储节点Q,将第二NMOS晶体管和第四NMOS晶体管的电连接点记为存储节点QB,将第五NMOS晶体管和第四PMOS晶体管的电连接点记为冗余节点S0,将第六NMOS晶体管和第三PMOS晶体管的电连接点记为冗余节点S1;冗余节点S0控制第四NMOS晶体管与第一PMOS晶体管,冗余节点S1控制第三NMOS晶体管与第二PMOS晶体管,对存储节点Q和QB进行加固;存储节点Q和QB分别由第一NMOS晶体管、第三NMOS晶体管和第二NMOS晶体管、第四NMOS晶体管包围,将该结构称为极性加固结构;存储节点Q和QB分别控制第五PMOS晶体管和第六PMOS晶体管,直接控制冗余节点S0和S1所在支路的通断,提高冗余节点的下拉能力,提高写入速度;存储节点Q和QB通过第七和第八NMOS晶体管,连接两条位线BL和BLB,并通过字线WL控制第七和第八NMOS晶体管的通断,其中:第七和第八NMOS晶体管为两个传输晶体管,所述电路使用该两个传输晶体管进行读写,在写入数据的过程中,位线BL和BLB通过两个传输晶体管同时向存储节点Q和QB写入数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写入的抗单粒子翻转SRAM单元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八个NMOS晶体管和六个PMOS晶体管的具体连接关系为:位线BL与第七N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位线BLB与第八N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第七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二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第八N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字线WL与第七和第八NMOS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电源VDD与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P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地GND与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N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第一P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三N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且第一PMOS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PMOS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第二P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四N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且第二PMOS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PMOS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第三PMOS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五PMOS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第三P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四PMOS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且第三PMOS晶体管的栅极与第四PMOS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第四PMOS晶体管的源极与第六PMOS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第四P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三PMOS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且第四PMOS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PMOS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第五PMOS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三PMOS晶体管的源极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明罗丁一张凯丽陈思宇郭志鹏宋明阳王佑邓尔雅赵巍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