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结构和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6445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5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顶结构和车体。车顶结构包括侧罩板,侧罩板安装在车体顶部,侧罩板具有容置空间;补强梁,补强梁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内部且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补强梁具有第一安装面;多个支撑梁,多个支撑梁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内部,多个支撑梁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支撑梁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面连接,支撑梁的另一端与侧罩板连接,相邻两个补强梁配合形成V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结构和车体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顶结构存在承载能力差、安全系数低的问题。安全系数低的问题。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Roof structure and vehicl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结构和车体


[0001]本技术涉及车体结构相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顶结构和车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已被广泛应用。现有的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均高速运行,高速运行必然产生兼顾车体刚性强度和轻量化结构的设计要求。现有高速轨道车辆的轻型车体采用不锈钢材料,在整体车体框架中起到最主要机械支承强度的是底架和车顶,车顶本身的结构稳固性能,对于整车纵向力的传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003]目前的车顶结构由车顶边梁、弯梁、车顶板等结构组成,通过在将多个弯梁隔间焊接在车顶板上以加强车顶板的强度,由于多个弯梁间隔设置在车顶板上,导致车顶板的受力不均匀,整体承载能力差安全系数低。
[0004]由上可知,目前的车顶结构存在承载能力差、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结构和车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顶结构存在承载能力差、安全系数低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顶结构,车顶结构包括侧罩板,侧罩板安装在车体顶部,侧罩板具有容置空间;补强梁,补强梁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内部且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补强梁具有第一安装面;多个支撑梁,多个支撑梁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内部,多个支撑梁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支撑梁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面连接,支撑梁的另一端与侧罩板连接,相邻两个补强梁配合形成V形结构。
[0007]进一步地,补强梁靠近侧罩板的第一端,第一安装面朝向侧罩板的第二端设置,支撑梁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面连接,支撑梁的另一端与侧罩板的第二端连接。
[0008]进一步地,各支撑梁上设置有多个沿支撑梁延伸方向设置的多个点焊孔。
[0009]进一步地,侧罩板的截面呈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弧度大于30度小于180度。
[0010]进一步地,侧罩板的截面呈弧形结构,补强梁具有与侧罩板的内壁面贴合设置的第二安装面,补强梁还具有远离侧罩板内壁面的第三安装面、以及与第一安装面对位设置的第四安装面,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第三安装面、第四安装面顺次连接配合围成补强梁的外周面,第二安装面与侧罩板的第一端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安装面与侧罩板的第一端间的距离,以使第一安装面为斜向设置。
[0011]进一步地,支撑梁朝向补强梁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安装面配合的倾斜的支撑面。
[0012]进一步地,V形结构包括第一V形结构和第二V形结构,多个支撑梁包括两个边梁,两个边梁分别设置在补强梁的两端,边梁的延伸方向与补强梁的延伸方向垂直;多个连接梁,多个支撑梁设置在两个边梁之间的区域,边梁与连接梁之间形成第一V形结构、相邻两个连接梁之间形成第二V形结构,第二V形结构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V形结构形成的
夹角的角度。
[0013]进一步地,侧罩板的第二端具有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角翻边,直角翻边的第一直角面与支撑梁的另一端连接,直角翻边的第二直角面朝向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延伸。
[0014]进一步地,侧罩板的第一端连接沿侧罩板长度方向延伸且折弯设置的雨檐,雨檐的第一端与侧罩板的第一端连接,雨檐的第二端朝向背离容置空间的方向延伸。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体,车体包括上述的车顶结构。
[0016]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侧罩板具有容置空间,补强梁和多个支撑梁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内部。补强梁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支撑梁连接在补强梁与侧罩板之间,并且多个支撑梁在容置空间的内部沿侧罩板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V形结构,以提高车顶结构的刚度,多个V形结构的支撑梁和补强梁配合容置在侧罩板内部,以使侧罩板受力均匀。当侧罩板收到外力时可通过补强梁和多个支撑梁加强侧罩板安装的稳定性,提高了车顶结构的刚度从而实现车顶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车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9]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车顶结构的侧视图。
[00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100、侧罩板;110、容置空间;200、补强梁;300、支撑梁;310、点焊孔;320、边梁;330、连接梁;400、直角翻边;500、雨檐。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3]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4]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实施例一
[002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顶结构存在承载能力差、安全系数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顶结构,车顶结构可以应用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车体上。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车顶结构包括侧罩板100、补强梁200和多个支撑梁300,侧罩板100安装在车体顶部,侧罩板100具有容置空间110,补强梁200设置在容置空间110的内部且沿侧罩板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补强梁200具有第一安装面,多个支撑梁300设置在容置空间
110的内部,多个支撑梁300沿侧罩板100的长度方向布置,支撑梁300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面连接,支撑梁300的另一端与侧罩板100连接,相邻两个补强梁200配合形成V形结构。
[0028]具体地,侧罩板100具有容置空间110,补强梁200和多个支撑梁300设置在容置空间110的内部。补强梁200沿侧罩板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支撑梁300连接在补强梁200与侧罩板100之间,并且多个支撑梁300在容置空间110的内部沿侧罩板100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V形结构,以提高车顶结构的刚度,多个V形结构的支撑梁300和补强梁200配合容置在侧罩板100内部,以使侧罩板100受力均匀。当侧罩板100收到外力时可通过补强梁200和多个支撑梁300加强侧罩板100安装的稳定性,提高了车顶结构的刚度从而实现车顶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0029]进一步地,补强梁200与侧罩板100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支撑梁300与补强梁200和侧罩板100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在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梁300焊接在补强梁200上以实现预制,然后将预制连接好的补强梁200与支撑梁300与侧罩板100连接,以实现车顶结构的组装。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罩板(100),所述侧罩板(100)安装在车体顶部,所述侧罩板(100)具有容置空间(110);补强梁(200),所述补强梁(200)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110)的内部且沿所述侧罩板(10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补强梁(200)具有第一安装面;多个支撑梁(300),多个所述支撑梁(300)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110)的内部,多个支撑梁(300)沿所述侧罩板(100)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支撑梁(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面连接,所述支撑梁(300)的另一端与所述侧罩板(100)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补强梁(200)配合形成V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梁(200)靠近所述侧罩板(100)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安装面朝向所述侧罩板(100)的第二端设置,所述支撑梁(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面连接,所述支撑梁(300)的另一端与所述侧罩板(100)的第二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梁(300)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支撑梁(300)延伸方向设置的多个点焊孔(3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罩板(100)的截面呈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弧度大于30度小于180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罩板(100)的截面呈弧形结构,所述补强梁(200)具有与所述侧罩板(100)的内壁面贴合设置的第二安装面,所述补强梁(200)还具有远离所述侧罩板(100)内壁面的第三安装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面对位设置的第四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三安装面、所述第四安装面顺次连接配合围成所述补强梁(200)的外周面,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扬龚振刘龙玺户迎灿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