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5075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预应力薄板包括预应力底板和固定设置在预应力底板上表面的至少两个组合桁架,组合桁架包括钢筋骨架和螺旋箍筋,钢筋骨架包括上弦杆和腹杆,螺旋箍筋套在上弦杆上,腹杆的底部锚固在预应力底板中;螺旋箍筋和上弦杆被混凝土包裹形成混凝土肋,预应力底板中锚固有多根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混凝土肋的方向平行于预应力钢筋。叠合板包括上述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和现浇层,现浇层覆盖在预应力薄板的顶侧表面,混凝土肋和腹杆的顶部均锚固在现浇层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整体刚度合理,防止预应力薄板向下起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叠合板底部所需支撑数量减少,施工安装效率高。施工安装效率高。施工安装效率高。

Prestressed thin plates and laminated plates with concrete rib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


[0001]本技术属于预制构件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预应力叠合板是一种受力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并在工厂采用先张法生产的一种预应力板。预应力叠合板相对普通桁架钢筋叠合板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一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高,所以相对普通钢筋可以节省钢筋用量,降低成本;其二预应力叠合板采用先张法生产,即在工厂先进性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放张预应力钢筋,由于放张之后的预应力钢筋对预制底板的预压力,预制底板不开裂;其三普通钢筋骨架叠合楼板跨度在6m以下,而预应力叠合板的跨度可达8.4m以上,可以适用于大空间的建筑,同时在相同建筑面积下需要的楼板数量少,吊装次数少。
[0003]然而,预应力叠合板在生产阶段也常出现由于预制底板刚度不足而导致的预应力叠合板向下起拱,造成不可修复的质量问题。因此,当预应力叠合板厚度较薄的时候,通常会在预制底板上增设“肋”来提升整体刚度,例如专利CN101922190提出一种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板生产方法,虽然该混凝土肋不需要通过支侧模和预埋泡沫形成肋和肋的孔洞,但使用该方法进行生产时,需使用多个预制块进行拼装,预制块往往不能做的过大,同时一块叠合板需要的预制块数量较多,预制底板也不能做的太薄,相对一般的生产方法有所简化,但依然存在生产时间长,生产工序较为复杂,生产容易出现质量等问题。
[0004]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整体刚度合理、预制楼板厚度较薄、成本较优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刚度合理、预制楼板厚度较薄、成本较优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包括预应力底板和固定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上表面的至少两个组合桁架,所述组合桁架包括钢筋骨架和螺旋箍筋,所述钢筋骨架包括上弦杆和腹杆,所述螺旋箍筋套在所述上弦杆上,所述腹杆的底部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中;所述螺旋箍筋和所述上弦杆被混凝土包裹形成置于所述预应力底板外的混凝土肋,所述预应力底板中锚固有多根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所述混凝土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应力钢筋的长度方向。
[000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预应力筋置于所述腹杆的底部的上方。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两根所述腹杆同时固定在所述上弦杆,两根所述腹杆的底部均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中。
[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普通钢筋垂直于所述预应力钢筋放置。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预应力底板的厚度为35mm及以下。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混凝土肋的间隔不大于600mm。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侧边的所述混凝土肋距离所述预应力底板的侧边的距离不大于300mm。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叠合板,包括如上所述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以及现浇层,所述现浇层覆盖在所述预应力薄板的顶侧表面,所述混凝土肋和所述腹杆的顶部均锚固在所述现浇层中。
[00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方案中,所述现浇层中铺设有分布钢筋,所述分布钢筋穿过所述钢筋骨架且垂直于所述混凝土肋放置。
[001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7]1、本技术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通过设置混凝土肋,有效提高了预应力薄板的整体刚度合理,在生产阶段防止预应力薄板向下起拱;螺旋箍筋和钢筋骨架的一部分锚固在混凝土中形成混凝土肋,由于螺旋箍筋的约束作用,混凝土肋的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由于预应力钢筋张拉后对混凝土的预压作用,预应力薄板不开裂;且预应力底板可以降低厚度至35mm以下,有效降低厚度,减轻重量,增加运输层数,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和吊装速度。本技术中的混凝土肋的生产方式相对简单,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所用材料,例如钢筋骨架、螺旋箍筋和混凝土都为市面上的通用材料,采购或自行生产都较为方便;其二生产所用工序简单,从生产开始到生产完成无任何复杂工序。
[0018]2、本技术的叠合板,由于预应力薄板的整体刚度较大,现场施工时,底部所需支撑数量减少,施工安装效率高;钢筋骨架上上弦杆和腹杆之间的空隙方便后期穿行管线或铺设钢筋。由于预应力底板薄,密拼便可形成双向板;应用于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双向传力可以使得剪力墙的轴压比通过验算;由于板的跨度大,板上无梁,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房间分隔、户型改造,是“百变住宅”的核心产品;PC 综合单价高,预应力底板厚度较薄,减少了预制量,再加上吊装运输效率的提高,叠合板的综合成本可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图1为实施例1中的预应力薄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实施例1中组合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实施例1中钢筋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实施例1中螺旋箍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实施例1中混凝土肋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
预应力底板
ꢀꢀꢀꢀꢀꢀꢀꢀꢀ2‑
混凝土肋
ꢀꢀꢀꢀꢀꢀꢀꢀꢀꢀꢀꢀꢀ3‑
预应力钢筋
[0027]4‑
螺旋箍筋
ꢀꢀꢀꢀꢀꢀꢀꢀꢀꢀꢀ5‑
上弦杆
ꢀꢀꢀꢀꢀꢀꢀꢀꢀꢀꢀꢀꢀꢀꢀ6‑
腹杆
[0028]7‑
组合桁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0030]实施例1
[0031]参见附图1至附图5的示意,本实施例为一种带混凝土肋2的预应力薄板,包括预应力底板1和固定设置在预应力底板1上表面的至少两个组合桁架7,组合桁架7 包括钢筋骨架和螺旋箍筋4,钢筋骨架包括上弦杆5和腹杆6,螺旋箍筋4套在上弦杆 5上,腹杆6的底部锚固在预应力底板1中;螺旋箍筋4和上弦杆5被混凝土包裹形成置于预应力底板1外的混凝土肋2,预应力底板1中锚固有多根预应力钢筋3和普通钢筋,混凝土肋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预应力钢筋3的长度方向。通过设置混凝土肋 2,有效提高了预应力薄板的整体刚度合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底板和固定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上表面的至少两个组合桁架,所述组合桁架包括钢筋骨架和螺旋箍筋,所述钢筋骨架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弦杆和腹杆,所述螺旋箍筋套在所述上弦杆上,所述腹杆的底部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中;所述螺旋箍筋和所述上弦杆被混凝土包裹形成置于所述预应力底板外的混凝土肋,所述预应力底板中锚固有多根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所述混凝土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应力钢筋的长度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置于所述腹杆的底部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腹杆同时固定在所述上弦杆,两根所述腹杆的底部均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混凝土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钢筋垂直于所述预应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甫亮田宝晴施明哲
申请(专利权)人:筑友智造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