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941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叠合楼板现场装配时,后布置钢筋依靠施工条件而定,导致布置质量难以统一,严重时会影响现场浇注混凝土后整个楼板的使用性能,产生隐患诱导后续开裂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多个上反肋条并列设在底板上,每个上反肋条与底板固接,每个上反肋条侧面与底板顶面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每两个相邻的上反肋条之间形成有一条形通道,垫框设在底板的顶面上,垫框包括两个横支撑片和多个纵支撑片,两个横支撑片分别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每个横支撑片的底面与上反肋条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隙,每个横支撑片的底面与其朝向的底板顶面间形成有第二填充空隙,每个纵支撑片竖直设在一个条形通道内,每个纵支撑片与底板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填充空隙。第三填充空隙。第三填充空隙。

A prestressed composite floor with upper counter ri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是装配式建筑的组成结构之一,它的特点也是介于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一种结构形式,叠合楼板在现场使用时,由于其顶层部分需要先支模浇注混凝土,所以需要在底板上预制钢筋网,由于施工条件以及施工方的处理手段不同,都会临时搭建支撑物,用来支撑钢筋网,使得钢筋网中的水平纵筋和水平横筋的所在高度易产生偏差,同时也会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易发生支撑物、塌陷、偏移或变形的情况,后布置钢筋依靠施工条件而定,导致布置质量难以统一,影响浇注后叠合楼板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强度,使叠合楼板各个位置的结构强度不统一,不均匀,严重时会影响现场浇注混凝土后整个楼板的使用性能,产生隐患诱导后续开裂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以解决后布置钢筋依靠施工条件而定,导致布置质量难以统一,影响后浇注混凝土后的板整体质量的问题。
[0004]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包括底板、垫框和多个上反肋条,底板水平设置,多个上反肋条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底板上,每个上反肋条与底板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上反肋条的侧面与底板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每两个相邻的上反肋条之间形成有一条形通道,垫框设置在底板的顶面上,垫框包括两个横支撑片和多个纵支撑片,两个横支撑片分别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每个横支撑片的顶面为第一支撑面,每个横支撑片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隙,每个横支撑片的底面与其朝向的底板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填充空隙,第一填充空隙和第二填充空隙相连通,多个纵支撑片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多个条形通道内,每个纵支撑片的顶面为第二支撑面,每个纵支撑片竖直设置在一个条形通道内,每个纵支撑片与底板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填充空隙。
[0005]作为优选方案:纵支撑片包括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和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竖直并列设置在条形通道内,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相邻两个第一竖直支撑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每个第二竖直支撑片和其相邻的一个第一竖直支撑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0006]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竖直支撑片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一豁口,第一豁口的开口端朝向底板的顶面;第二竖直支撑片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二豁口,第二豁口的开口端朝向底板的顶面。
[0007]作为优选方案:横支撑片包括顶杆和多个竖杆,顶杆水平设置,多个竖杆竖直布置
在顶杆的下方,每个竖杆的上端与顶杆固定连接,每个竖杆的下端设置在其靠近的一个条形通道内,顶杆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填充空隙,顶杆的底面与底板顶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填充空隙。
[0008]作为优选方案:上反肋条沿其宽度方向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倒置梯形。
[0009]作为优选方案: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上配合设置有混凝土块。
[0010]作为优选方案:混凝土块内设置有水平横纵筋网,所述水平横纵筋网设置在垫框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上。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本技术为一种改进结构的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不仅保留了已有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的基本使用性能,还能够确保混凝土与底板相连接的基本接触面积的前提下,为水平横纵筋网提供自带的同一支撑位置,确保水平横纵筋网各个位置受到等高的支撑效果,支撑方式稳定不偏移,节省人工,免去后置支撑物的操作工序,施工条件的差异不影响布筋的质量,从而确保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整体的统一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底板和多个上反肋条之间连接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底板和多个上反肋条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与混凝土块相配合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与承重砌体墙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垫框的第一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垫框的第二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本技术与工字梁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底板;2

垫框;3

上反肋条;4

混凝土填充槽;5

条形通道;6

横支撑片;6
‑1‑
第一支撑面;6
‑2‑
顶杆;6
‑3‑
竖杆;7

第一填充空隙;8

第二填充空隙;9

第三填充空隙;10

纵支撑片;10
‑1‑
第一竖直支撑片;10
‑2‑
第二竖直支撑片;11

第一间隙;12

第二间隙;13

第一豁口;14

第二豁口;15

混凝土块;16

水平横纵筋网;17

第二支撑面;18

底筋网;19

承重砌体墙;20

圈梁;21

工字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3]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底板1、垫框2和多个上反肋条3,底板1水平设置,多个上反肋条3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底板1上,每个上反肋条3与底板1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上反肋条3的侧面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4,每两个相邻的上反肋条3之间形成有一条形通道5,垫框2设置在底板1的顶面上,垫框2包括两个横支撑片6和多个纵支撑片10,两个
横支撑片6分别竖直设置在底板1的两端,每个横支撑片6的顶面为第一支撑面6

1,每个横支撑片6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3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隙7,每个横支撑片6的底面与其朝向的底板1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填充空隙8,第一填充空隙7和第二填充空隙8相连通,多个纵支撑片10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多个条形通道5内,每个纵支撑片10的顶面为第二支撑面17,每个纵支撑片10竖直设置在一个条形通道5内,每个纵支撑片10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填充空隙9。...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垫框(2)和多个上反肋条(3),底板(1)水平设置,多个上反肋条(3)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底板(1)上,每个上反肋条(3)与底板(1)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上反肋条(3)的侧面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混凝土填充槽(4),每两个相邻的上反肋条(3)之间形成有一条形通道(5),垫框(2)设置在底板(1)的顶面上,垫框(2)包括两个横支撑片(6)和多个纵支撑片(10),两个横支撑片(6)分别竖直设置在底板(1)的两端,每个横支撑片(6)的顶面为第一支撑面(6

1),每个横支撑片(6)的底面与其下方的上反肋条(3)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填充空隙(7),每个横支撑片(6)的底面与其朝向的底板(1)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填充空隙(8),第一填充空隙(7)和第二填充空隙(8)相连通,多个纵支撑片(10)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多个条形通道(5)内,每个纵支撑片(10)的顶面为第二支撑面(17),每个纵支撑片(10)竖直设置在一个条形通道(5)内,每个纵支撑片(10)与底板(1)的顶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填充空隙(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上反肋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纵支撑片(10)包括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

1)和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

2),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

2)竖直并列设置在条形通道(5)内,两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

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

1),相邻两个第一竖直支撑片(10

1)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1),每个第二竖直支撑片(10

2)和其相邻的一个第一竖直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陈伟夏赟曹森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