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荷梭阀、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及混动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3831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卸荷梭阀、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及混动汽车,其中,卸荷梭阀包括阀体及阀芯,阀体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有过油通道,过油通道的侧壁上设有阀体出油口、第一阀体卸油口及第二阀体卸油口,阀体出油口处在第一阀体卸油口和第二阀体卸油口之间;阀芯沿第一方向密封活动设于过油通道,阀芯内沿第一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过油腔与第二过油腔,第一过油腔背向第二过油腔的一端呈贯通设置,第二过油腔背向第一过油腔的一端呈贯通设置,第一过油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阀芯出油口,第二过油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阀芯出油口,在阀芯的活动行程上,阀芯具有第一过油位置以及第二过油位置,通过阀体卸油口与阀芯出油口的连通实现卸油。卸油。卸油。

Unloading shuttle valve, power steering system of hybrid vehicle and hybri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卸荷梭阀、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及混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传动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卸荷梭阀、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及混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助力转向系统是由分别连接至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两个转向油泵共同连通至一个梭阀,然后通过梭阀连通至转向装置进行助力转向的,然而,当混合动力车辆切换驱动模式时,停止工作的转向油泵一侧的油压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且内部的液压油无法回流至油罐,长此以往,会影响转向油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卸荷梭阀、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及混动汽车,旨在解决的现有混动车辆的转向系统中切换驱动模式时停止工作的转向油泵一侧的油压仍较高,油液无法卸荷回流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卸荷梭阀包括:
[0005]阀体,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侧壁上设有阀体出油口、第一阀体卸油口以及第二阀体卸油口,所述阀体出油口处在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和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之间;以及,
[0006]阀芯,沿第一方向密封活动设于所述过油通道,所述阀芯内沿第一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过油腔与第二过油腔,所述第一过油腔背向所述第二过油腔的一端呈贯通设置,所述第二过油腔背向所述第一过油腔的一端呈贯通设置,所述第一过油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阀芯出油口,所述第二过油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阀芯出油口,在所述阀芯的活动行程上,所述阀芯具有第一过油位置以及第二过油位置;
[0007]当所述阀芯处在所述第一过油位置时,所述阀芯遮盖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所述阀体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油口,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油口;
[0008]当所述阀芯处在所述第二过油位置时,所述阀芯遮盖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所述阀体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油口,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油口。
[0009]可选地,所述卸荷梭阀还包括两个限位挡环,两个所述限位挡环分别螺纹连接至所述过油通道的两个端口的内壁。
[0010]可选地,所述过油通道的截面呈圆形设置。
[0011]可选地,所述卸荷梭阀还包括相互配合的限位滑槽与配合凸块,所述限位滑槽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于所述过油通道的内壁上,所述配合凸块设于所述阀芯的外侧壁。
[0012]可选地,所述阀体出油口、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以及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处于所述过油通道的侧壁的同一侧;
[0013]对应的,所述第一阀芯出油口与所述第二阀芯出油口分别处于所述第一过油腔与所述第二过油腔的同一侧的两个侧壁上。
[001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所述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卸荷梭阀。
[0015]可选地,所述助力转向系统包括:
[0016]油罐,具有油罐出油口与油罐回油口;
[0017]第一转向泵,用以驱动连接至混动汽车的发动机,所述第一转向泵的进油口连通至所述油罐出油口,所述第一转向泵的出油口连通至所述过油通道的一个端口;
[0018]第二转向泵,用以驱动连接至混动汽车的变速箱,所述第二转向泵的进油口连通至所述油罐出油口,所述第二转向泵的出油口连通至所述过油通道的另一个端口;以及,
[0019]转向器,所述转向器的进油口与所述阀体出油口连通,所述转向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罐回油口连通。
[0020]可选地,所述转向器包括转向器本体及助力组件,所述助力组件包括:
[0021]助力电机,设于所述转向器本体,所述助力电机包括电机主轴;以及,
[0022]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上形成有减速输入轴和减速输出轴,所述减速输入轴与所述电机主轴驱动连接,所述减速输出轴驱动连接至所述转向器本体的转向轴。
[0023]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混动汽车,所述混动汽车包括上述的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
[0024]可选地,所述混动汽车包括:
[0025]汽车本体;
[0026]发动机,设于所述汽车本体,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轴,所述发动机主轴驱动连接至所述第一转向泵;
[0027]离合器,设于所述汽车本体,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输入轴和离合器输出轴,所述离合器输入轴驱动连接至所述发动机主轴;
[0028]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汽车本体,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主轴,所述电机主轴驱动连接至所述离合器输出轴;以及
[0029]变速箱,设于所述汽车本体,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箱输入轴和变速箱输出轴,所述变速箱输入轴驱动连接至所述电机主轴,所述变速箱输出轴驱动连接至所述第二转向泵。
[003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所述阀体上设置一个所述阀体出油口以及处于所述阀体出油口两侧的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和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以及在所述阀芯上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过油腔和所述第二过油腔,当所述过油通道的两个入口的油液存在压差变换时,所述阀芯受压活动,在其活动行程上,所述阀芯能在所述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以连通高压侧的阀体的入口和所述阀体出油口,同时将低压侧的阀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和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其中之一连通,所述阀芯的侧壁能挡住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和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其中的另一个,以达到卸油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0033]图2为图1中的卸荷梭阀(阀芯处于第一过油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中的卸荷梭阀(阀芯处于第二过油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号说明:
[003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混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13限位挡环1卸荷梭阀2油罐11阀体3第一转向泵111过油通道4第二转向泵112阀体出油口5转向器113第一阀体卸油口51助力组件114第二阀体卸油口511助力电机12阀芯512减速机构121第一过油腔200发动机1211第一阀芯出油口300离合器122第二过油腔400驱动电机1221第二阀芯出油口500变速箱
[003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卸荷梭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侧壁上设有阀体出油口、第一阀体卸油口以及第二阀体卸油口,所述阀体出油口处在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和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之间;以及,阀芯,沿第一方向密封活动设于所述过油通道,所述阀芯内沿第一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过油腔与第二过油腔,所述第一过油腔背向所述第二过油腔的一端呈贯通设置,所述第二过油腔背向所述第一过油腔的一端呈贯通设置,所述第一过油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阀芯出油口,所述第二过油腔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阀芯出油口,在所述阀芯的活动行程上,所述阀芯具有第一过油位置以及第二过油位置;当所述阀芯处在所述第一过油位置时,所述阀芯遮盖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所述阀体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油口,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油口;当所述阀芯处在所述第二过油位置时,所述阀芯遮盖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所述阀体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油口,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连通所述第一阀芯出油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梭阀还包括两个限位挡环,两个所述限位挡环分别螺纹连接至所述过油通道的两个端口的内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通道的截面呈圆形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卸荷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梭阀还包括相互配合的限位滑槽与配合凸块,所述限位滑槽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于所述过油通道的内壁上,所述配合凸块设于所述阀芯的外侧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梭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出油口、所述第一阀体卸油口以及所述第二阀体卸油口处于所述过油通道的侧壁的同一侧;对应的,所述第一阀芯出油口与所述第二阀芯出油口分别处于所述第一过油腔与所述第二过油腔的同一侧的两个侧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克鹏李金星杨灿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