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光框架组件及其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70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包括调光框架组件,调光框架组件包括调节框和球头座,调节框上设置有矩形卡孔,球头座包括球头槽、第一卡脚、第二卡脚和限位挡条,球头槽包括两个底部连接的半球窝壁,两个半球窝壁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卡脚,两个半球窝壁的顶部对称设置有第二卡脚,限位挡条对称设置在球头槽上与第一卡脚组成第一卡接结构,与第二卡脚组成第二卡接结构,球头座通过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构卡接在矩形卡孔上;球头座通过第一卡接结构连接在矩形卡孔上用于进行球头件的安装,球头件安装后,球头座受力切换成通过第二卡接结构卡接在矩形卡孔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灯具在调光过程中存在的球头端脱离球头槽的问题。脱离球头槽的问题。脱离球头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光框架组件及其随动转向双光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灯具
,特别是一种调光框架组件及其随动转向双光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当车辆在夜间行驶时遇到拐弯时,由于普通前照灯不能调节照明角度,只能保持固定的照明范围,弯道内部往往会出现“盲区”,严重威胁到驾驶员的安全。随动转向大灯可以根据方向盘的角度、车辆的偏转率和行驶速度不断地动态调整前照灯,以适应当前的转向角,使光的方向与车辆的当前行驶方向保持一致,为驾驶员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照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夜间驾驶的安全性。
[0003]随动转向大灯包括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和灯壳,灯壳上设置有调光组件,调光组件包括一个球头件和两个调光杆,随动转向双光模组上设置有对应数量的球头座和固定耳,随动转向双光模组通过球头座与球头件连接,通过固定耳与调光杆连接,从而将随动转向双光模组设置在灯壳上,通过调节调光杆带动随动转向双光模组进行光束的上下调节和左右调节;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包括远近光模组、连接架和调光框架组件,远近光模组通过连接架铰接在调光框架组件上,并通过调光框架组件上设置有的电机带动远近光模组以铰接点为支点进行左右旋转实现随动转向灯的功能。
[0004]现有的随动转向双光模组通过调光框架组件与调光组件连接,调光框架组件包括调节框和球头座,球头座设置在调节框上,其上设置有球头槽;球头件与球头座可转动连接;现有结构中的球头件的球头端是通过外力压入球头槽中完成可转动连接的,在调光杆进行光束上下调节或左右调节过程中,当调节产生的推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迫使球头件上的球头端脱离球头槽,从而造成灯具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调光框架组件及其随动转向双光模组,通过优化球头座的结构,能有效解决现有灯具中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在调光过程中存在的球头端脱离球头槽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调光框架组件,包括调节框和球头座,所述球头座设置在所述调节框上,所述调节框上设置有矩形卡孔;所述球头座为一体件包括球头槽、第一卡脚、第二卡脚和限位挡条,所述球头槽包括两个结构对称的半球窝壁,所述半球窝壁在顶部的内边缘处设置有凸起;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底部连接,并在两个端部分别形成U形开口;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底部对称设置有所述第一卡脚,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顶部对称设置有所述第二卡脚,所述限位挡条对称设置在所述球头槽上,并位于所述U形开口的外侧;所述第一卡脚与限位挡条组成第一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卡脚与限位挡条组成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球头座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所述矩形卡孔上;当所述球头座通过所述第一卡接
结构卡扣连接在所述矩形卡孔上时,两个所述第一卡脚分别与限位挡条配合对所述矩形卡孔上两个相对的边缘进行夹持,并使得两个所述半球窝壁位于所述矩形卡孔的上方;当所述球头座通过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所述矩形卡孔上时,两个所述第二卡脚分别与限位挡条配合对两个所述边缘进行夹持,并使得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外侧面与对应位置的所述边缘抵触,限制两个所述半球窝壁受外力向两侧撑开。
[0008]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限位挡条呈V形或C形结构。
[0009]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矩形卡孔的上端开口小于下端开口。
[0010]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边缘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构抵触的底面为内高外低的斜面,所述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构上对应的配合面也为内高外低的斜面。
[0011]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第二卡脚包括延伸脚和压块,所述延伸脚的一端由所述半球窝壁的顶部边缘向外延伸出,所述压块的中部与延伸脚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块的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压台。
[0012]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还包括随动转向工作电机、转向工作轴座以及固定耳,所述调节框上还设置有电机安装台、沉槽以及卡接孔;所述固定耳设置在所述卡接孔中;所述电机安装台的中部设置有穿孔,所述随动转向工作电机上设置有旋转卡槽,所述随动转向工作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安装台上,并使得所述旋转卡槽由所述穿孔穿出;所述沉槽位于所述电机安装台的对面,所述沉槽朝向所述穿孔的底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轴与旋转卡槽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述转向工作轴座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铰接轴,所述转向工作轴座设置在所述沉槽中,并使得所述铰接轴由所述通孔穿出。
[0013]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穿孔处还设置有耐磨圈。
[0014]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调节框在设置有所述矩形卡孔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轴柱,并且两个所述轴柱的中心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0015]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轴柱上设置有橡胶套。
[0016]一种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包括远近光模组、连接架以及如上所述的调光框架组件,所述远近光模组通过所述连接架铰接在所述调光框架组件上。
[0017]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能有效解决现有灯具中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在调光过程中存在的球头端脱离球头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中随动转向双光模组的立体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中调光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中调光框架组件的分解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中球头座的立体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中球头座的正视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中球头座通过第一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矩形卡孔上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中球头座通过第二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矩形卡孔上的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是远近光模组,2是连接架,3是调光框架组件,31是调节框,311是矩形卡孔,312是电机安装台,3121是穿孔,313是轴柱,314是沉槽,3141是通孔,315是卡接孔,32是球头座,321是球头槽,3211是半球窝壁,322是第一卡脚,3221是卡接台,323是第二卡脚,3231是延伸脚,3232是压块,324是限位挡条,33是随动转向工作电机,331是旋转卡槽,34是转向工作轴座,341是铰接轴,35是橡胶套,36是耐磨圈,6是凸起,7是U形开口,8是球头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由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随动转向双光模组,包括远近光模组1、连接架2和调光框架组件3,远近光模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光框架组件,包括调节框和球头座,所述球头座设置在所述调节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框上设置有矩形卡孔;所述球头座为一体件包括球头槽、第一卡脚、第二卡脚和限位挡条,所述球头槽包括两个结构对称的半球窝壁,所述半球窝壁在顶部的内边缘处设置有凸起;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底部连接,并在两个端部分别形成U形开口;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底部对称设置有所述第一卡脚,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顶部对称设置有所述第二卡脚,所述限位挡条对称设置在所述球头槽上,并位于所述U形开口的外侧;所述限位挡条与第一卡脚组成第一卡接结构,所述限位挡条与第二卡脚组成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球头座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所述矩形卡孔上;当所述球头座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所述矩形卡孔上时,两个所述第一卡脚分别与限位挡条配合对所述矩形卡孔上两个相对的边缘进行夹持,并使得两个所述半球窝壁位于所述矩形卡孔的上方;当所述球头座通过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扣连接在所述矩形卡孔上时,两个所述第二卡脚分别与限位挡条配合对两个所述边缘进行夹持,并使得两个所述半球窝壁的外侧面与对应位置的所述边缘抵触,限制两个所述半球窝壁受外力向两侧撑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挡条呈V形或C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卡孔的上端开口小于下端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构抵触的底面为内高外低的斜面,所述第一卡接结构或第二卡接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响铸
申请(专利权)人:富维海诺汽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