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033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器,包括彼此同轴套设的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之间具有间隙;内圈与外圈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减振单元;减振单元用于缓冲径向作用力,即吸收径向振动能量;外圈的外部还包括一个外环,外环与外圈之间的连接,是由阵列分布在外环与外圈之间的若干块屈服板连接;屈服板塑性变形的应力,用于缓冲轴向作用力,即吸收轴向振动能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减振器受到振动冲击时,减振单元发生弹性形变,主要吸收平面方向振动能量;屈服板以及上端承载板和下端承载板发生弹性形变,主要吸收轴向振动能量,最终实现三维方向减振。最终实现三维方向减振。最终实现三维方向减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已有减振器结构复杂、不紧凑,减振体安装不当、减振效果不佳。
[0003]专利号CN112797082A公开了弹簧减振器轴承,该专利技术结构复杂,并且存在预紧力不可调的问题,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适应性不佳。
[0004]专利号CN213017436U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减振器导向轴套,该专利缺点如下:第一,该专利所述圆槽内侧壁左侧与弹簧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致使弹簧初始形变不均匀,容易导致安装后轴套与轴的轴心产生较大角度偏差;第二,该专利仅在圆槽内壁左侧均匀焊接有4组弹簧,易导致非轴向形变弹簧承受较大的剪切应力,出现弹簧断裂的现象,弹簧可靠性和耐久性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减振器。
[0006]本专利技术无需外部供能、结构紧凑、可靠耐用、安装方便、预紧力可调节的减振机构。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减振器,包括彼此同轴套设的内圈1和外圈2;内圈1和外圈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圈1与外圈2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减振单元;减振单元用于缓冲径向作用力,即吸收径向振动能量。
[0009]所述内圈1与外圈2相向的圆周面上,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减振单元的沉孔;
[0010]各减振单元的一端对应置于内圈1的沉孔内,另一端对应置于外圈2的沉孔内。
[0011]所述减振单元包括弹簧3;在位于外圈2的沉孔内置有活塞套4;所述弹簧3的一端部置于该活塞套4内;所述活塞套4外壁与沉孔内壁之间为间隙配合。
[0012]所述外圈2的外部还包括一个外环5,外环5与外圈2之间的连接,是由阵列分布在外环5与外圈2之间的若干块屈服板6连接;屈服板6塑性变形的应力,用于缓冲轴向作用力,即吸收轴向振动能量。
[0013]沿外圈2沉孔的径向方向,开设有用于插入垫片7的矩形通孔8;该矩形通孔8位于外圈2沉孔的底部;在矩形通孔8内插入垫片7,用于调节减振单元的弹簧3预紧力。
[0014]所述弹簧3的压缩弹性形变范围≥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最小间隙;所述弹簧3的拉伸弹性形变范围≥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最大间隙。
[0015]所述内圈1和外圈2的外侧,分别安装有通过螺栓连接的上端承载板9和下端承载板10;
[0016]所述上端承载板9用于连接待减振设备;所述下端承载板10用于连接基座或者支撑座。
[0017]所述垫片7改变弹簧3初始预紧力;根据胡克弹性定律指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3的弹力F和弹簧3的形变长度x成正比,即F=kx。
[0018]所述减振单元在受到振动冲击力F
i
时,弹簧3会受到径向作用力f
Ri
=f
i
cosα=

k1x
i
cosα和弹簧3切向作用力f
Ti
=f
i
sinα=

k1x
i
sinα,其中α为弹簧3轴心方向与平面方向作用力分力F
Hi
的夹角,k1为弹簧3弹性系数,x为弹簧3形变量。
[0019]所述上端承载板9和下端承载板10由弹性体构成;
[0020]当内圈1受到振动冲击力F
i
时,上端承载板9和下端承载板10发生弹性形变产生轴向作用力f
Ri


k2a
i

[0021]其中,a为上端承载板9和下端承载板10变形量;
[0022]k2为上端承载板9和下端承载板10弹性系数。
[0023]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0024]1、本专利技术内圈与外圈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减振单元;减振单元用于缓冲径向作用力,即吸收径向振动能量;
[0025]本专利技术外圈的外部还包括一个外环,外环与外圈之间的连接,是由阵列分布在外环与外圈之间的若干块屈服板连接;屈服板塑性变形的应力,用于缓冲轴向作用力,即吸收轴向振动能量;
[0026]本专利技术沿外圈沉孔的径向方向,开设有用于插入垫片的矩形通孔;该矩形通孔位于外圈沉孔的底部;在矩形通孔内插入垫片,用于调节减振单元的弹簧预紧力;可安装不同厚度的垫片,能改变减振单元初始预紧力,从而对内圈施加不同大小预紧力,以满足不同条件的减振需求。
[0027]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三维减振、无需外部供能、结构紧凑、安装方便、预紧力可调节的优点。
[0028]本专利技术根据胡可弹性定理指出:在线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和弹簧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因此,所述内圈预紧力能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快速调整。
[0029]2、本专利技术中,当冲击振动较大,即将超过弹簧弹性限度时,内圈外周壁与活塞套端部直接相抵接触,实现过载保护,保证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工作。该设计能够避免作为减振体的弹簧超出弹性形变范围而破坏,提高了所述减振单元的可靠性。
[0030]3、本专利技术中,减振器受到振动冲击时,减振单元发生弹性形变,吸收平面方向振动能量;同时,减振机构外圈与外环之间的屈服板弯曲发生非弹性形变、上端承载板和下端承载板发生弹性形变,吸收轴向振动能量,最终实现三维方向减振。
[0031]4、本专利技术减振器为纯机械结构,相比于传统液压结构和磁流变液结构,无需其他设备进行供能,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减振结构。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减振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加装上端承载板和下端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减振单元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内圈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外圈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上端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8为本专利技术下端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0041]实施例
[0042]如图1

8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器,包括彼此同轴套设的内圈1和外圈2;内圈1和外圈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圈1与外圈2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减振单元;减振单元用于缓冲径向作用力,即吸收径向振动能量。减振单元的数量根据实际应用而定。
[0043]所述内圈1与外圈2相向的圆周面上,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减振单元的沉孔;
[0044]各减振单元的一端对应置于内圈1的沉孔内,另一端对应置于外圈2的沉孔内。
[0045]所述减振单元包括弹簧3;在位于外圈2的沉孔内置有活塞套4;所述弹簧3的一端部置于该活塞套4内;所述活塞套4外壁与沉孔内壁之间为间隙配合。当冲击振动较大,即将超过弹簧弹性限度时,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彼此同轴套设的内圈(1)和外圈(2);内圈(1)和外圈(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圈(1)与外圈(2)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减振单元;减振单元用于缓冲径向作用力,即吸收径向振动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与外圈(2)相向的圆周面上,分别对应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减振单元的沉孔;各减振单元的一端对应置于内圈(1)的沉孔内,另一端对应置于外圈(2)的沉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单元包括弹簧(3);在位于外圈(2)的沉孔内置有活塞套(4);所述弹簧(3)的一端部置于该活塞套(4)内;所述活塞套(4)外壁与沉孔内壁之间为间隙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2)的外部还包括一个外环(5),外环(5)与外圈(2)之间的连接,是由阵列分布在外环(5)与外圈(2)之间的若干块屈服板(6)连接;屈服板(6)塑性变形的应力,用于缓冲轴向作用力,即吸收轴向振动能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沿外圈(2)沉孔的径向方向,开设有用于插入垫片(7)的矩形通孔(8);该矩形通孔(8)位于外圈(2)沉孔的底部;在矩形通孔(8)内插入垫片(7),用于调节减振单元的弹簧(3)预紧力。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3)的压缩弹性形变范围≥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最小间隙;所述弹簧(3)的拉伸弹性形变范围≥内圈(1)与外圈(2)之间的最大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和外圈(2)的外侧,分别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光余秋霖骆春林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