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9013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衔接主杆,其设置为工状管体结构,所述衔接主杆上端设置有连接杆,且衔接主杆两侧均卡合连接有调整杆,所述调整杆一侧中间设置有导管,且调整杆导管一端贯穿限位块一侧;定位杆,其卡合连接在所述调整杆导管内部,所述定位杆两侧螺纹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下端设置有单向出气阀,所述单向出气阀下端中间设置有伸缩杆。该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通过装置内部的螺纹杆与螺纹管内部之间的螺纹连接,摩托车维修需要对把手的高度进行调整使用时,可以通过将螺纹杆直接与螺纹管旋转调整整体的高度,便于使用者的骑行驾驶,便于摩托车行驶的使用效果。托车行驶的使用效果。托车行驶的使用效果。

A height adjustable motorcycle front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前减震器
,具体为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公路大面积的铺设之后,汽车已经成为较为便利的运输工具,但在面对崎岖山区山路以及不便行驶道路上已经常用摩托车进行运输和交通工具,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依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具有轻便灵活以及行驶迅速,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前减震器作为较为重要的保持平衡以及对地面反弹产生的震荡进行减震使用,现有的前减震器在摩托车在后期的维修时难以对前减震器的高度进行调整配合使用的身高调整驾驶把手高度,且现有的装摩托车减震器内部为单一弹簧减震使用,对较大振动难以起到减震效果,并且现有的摩托车减震器内部的结构复杂部分区域损坏时,只能将前减震器以及把手整体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前减震器在摩托车在后期的维修时难以对前减震器的高度进行调整配合使用的身高调整驾驶把手高度,且现有的装摩托车减震器内部为单一弹簧减震使用,对较大振动难以起到减震效果,并且现有的摩托车减震器内部的结构复杂部分区域损坏时,只能将前减震器以及把手整体进行更换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衔接主杆,其设置为工状管体结构,所述衔接主杆上端设置有连接杆,且衔接主杆两侧均卡合连接有调整杆,所述调整杆一侧中间设置有导管,且调整杆导管一端贯穿限位块一侧;/>[0005]定位杆,其卡合连接在所述调整杆导管内部,所述定位杆两侧螺纹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下端设置有单向出气阀,所述单向出气阀下端中间设置有伸缩杆,且单向出气阀下端设置有伸缩气腔;
[0006]单向进气阀,其安装在所述伸缩杆下端,所述单向进气阀下端设置有螺纹杆,且螺纹杆螺纹连接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下端螺纹连接有衔接管,且螺纹管外表面设置有辅助弹簧,并且辅助弹簧上端连接有单向进气阀。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摩托车进行高效的减震使用,便于对整体的维修更换。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上端设置有螺纹凹槽,所述衔接主杆两侧均设置有凹槽,且调整杆的导管设置为C状管体结构,所述调整杆导管内壁设置有锯齿状结构。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装置内部进行连接使用,便于装置内部进行连接使用。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一侧设置有盖状结构,且限位块的盖状结构一端与调整杆的导管一侧接触,所述调整杆的导管内部的锯齿结构与定位杆上、下两侧的锯齿凹槽卡合。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调整杆与定位杆之间进行调整使用,便于装置内部的稳定。
[0012]优选的,所述定位杆设置为环形结构,且定位杆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单向出气阀一侧设置有出气口,且单向出气阀下端等距设置有圆形出气口,所述伸缩气腔将伸缩杆包裹在内部,且伸缩气腔上端包裹住单向出气阀下端的圆形出气口。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装置的左右位置进行调整使用,便于装置内部的使用效果。
[0014]优选的,所述单向进气阀一侧设置有进气口,且单向进气阀上端等距设置有圆形进气口,并且单向进气阀与单向出气阀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单向进气阀与单向出气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使用。
[0016]优选的,所述螺纹管上端内部设置有圆柱体凹槽,且螺纹管圆柱体凹槽内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纹杆下端与螺纹管圆柱体凹槽底端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装置的高度进行调整,保持调整后减震器的稳定性。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
[0019]1.在使用该装置时,通过装置内部的螺纹杆与螺纹管内部之间的螺纹连接,摩托车维修需要对把手的高度进行调整使用时,可以通过将螺纹杆直接与螺纹管旋转调整整体的高度,便于使用者的骑行驾驶,便于摩托车行驶的使用效果;
[0020]2.通过装置内部的减震弹簧与辅助弹簧在伸缩杆外部与螺纹管之间进行减震使用,通过伸缩杆与伸缩气腔可以辅助单向出气阀与单向进气阀形成第一减震管,保持减震效果,在通过螺纹杆与螺纹管与外部的辅助弹簧辅辅助其成为第二减震管提高减震效果;
[0021]3.通过装置内部的定位杆与调整杆一侧的导管之间卡合,通过连接块将单向出气阀上端进行固定,通过限位块与调整杆一侧的导管之间定位卡合,便于调整杆和限位块的弯钩固定单向出气阀,保持单向出气阀上端的稳定,在损坏时可以通过打开限位块将定位杆取出更换无需跟换整体结构。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内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整体外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单向出气阀与螺纹管连接状态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衔接主杆与调整杆连接状态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衔接主杆;2、连接杆;3、调整杆;4、限位块;5、定位杆;6、连接块;7、单向出气阀;8、伸缩杆;9、伸缩气腔;10、减震弹簧;11、单向进气阀;12、螺纹杆;13、螺纹管;14、连接弹簧;15、辅助弹簧;16、衔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衔接主杆1、连接杆2、调整杆3、限位块4、定位杆5、连接块6、单向出气阀7、伸缩杆8、伸缩气腔9、减震弹簧10、单向进气阀11、螺纹杆12、螺纹管13、连接弹簧14、辅助弹簧15和衔接管16;
[0029]其中,衔接主杆1,其设置为工状管体结构,衔接主杆1上端设置有连接杆2,且衔接主杆1两侧均卡合连接有调整杆3,调整杆3一侧中间设置有导管,且调整杆3导管一端贯穿限位块4一侧,连接杆2上端设置有螺纹凹槽,衔接主杆1两侧均设置有凹槽,且调整杆3的导管设置为C状管体结构,调整杆3导管内壁设置有锯齿状结构,限位块4的一侧设置有盖状结构,且限位块4的盖状结构一端与调整杆3的导管一侧接触,调整杆3的导管内部的锯齿结构与定位杆5上、下两侧的锯齿凹槽卡合;
[0030]在使用该装置时,衔接主杆1上端连接的连接杆2与摩托车把手之间进行连接配合,通过2个调整杆3与衔接主杆1两侧之间进行连接使用,通过调整杆3一侧中间设置的导管与限位块4之间进行卡合,在使用时根据摩托车车轮的宽度调整2个调整杆3导管内部卡合的定位杆5位置,由于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衔接主杆(1),其设置为工状管体结构,所述衔接主杆(1)上端设置有连接杆(2),且衔接主杆(1)两侧均卡合连接有调整杆(3),所述调整杆(3)一侧中间设置有导管,且调整杆(3)导管一端贯穿限位块(4)一侧;定位杆(5),其卡合连接在所述调整杆(3)导管内部,所述定位杆(5)两侧螺纹连接有连接块(6),且连接块(6)下端设置有单向出气阀(7),所述单向出气阀(7)下端中间设置有伸缩杆(8),且单向出气阀(7)下端设置有伸缩气腔(9);单向进气阀(11),其安装在所述伸缩杆(8)下端,所述单向进气阀(11)下端设置有螺纹杆(12),且螺纹杆(12)螺纹连接有螺纹管(13),所述螺纹管(13)下端螺纹连接有衔接管(16),且螺纹管(13)外表面设置有辅助弹簧(15),并且辅助弹簧(15)上端连接有单向进气阀(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度可调型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上端设置有螺纹凹槽,所述衔接主杆(1)两侧均设置有凹槽,且调整杆(3)的导管设置为C状管体结构,所述调整杆(3)导管内壁设置有锯齿状结构。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淑斌安丰谦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微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