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0421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门,包括第一门体组件、第二门体组件、驱动组件及连杆组件。第二门体组件的首端铰接于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驱动组件,连接第一门体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门体组件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转动。连杆组件连接于第一门体组件、第二门体组件。需要开门时,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连杆组件带动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折叠于第一门体组件。在第二门体组件转动期间,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始终沿直线运动带移动,可以将两门柱分别设置在该直线运动带的两端,以保证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基本上在两门柱之间的范围运行。行。行。

An electric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门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门。

技术介绍

[0002]大部分小区、别墅、巷道路口会安装电动门,用于控制人口或者车辆出入。
[0003]电动门一般包括可折叠的门排,然而,门排在开、关门时,门排的尾端远远超出了两门柱之间的范围,门排的尾端有可能碰撞到行人或者车辆,给运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动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门排的尾端运行区域远远超出了两门柱之间的范围所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电动门,包括:第一门体组件;第二门体组件,其首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转动;及连杆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所述第二门体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展开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并且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折叠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转动期间,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在直线运动带内移动;其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旋转臂、连杆以及从动臂;所述旋转臂具有不共线的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以及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铰接于所述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铰接点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所述第三铰接点铰接于所述从动臂的一端,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首端。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分别转动至任意三个位置时,所述第一铰接点皆在同一圆周上,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圆周的圆心处。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门还包括首主框组件;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首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的下部,所述第二铰接点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的下部、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首端的下部;或者,
[0010]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二铰接点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的上部、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首端的上部。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臂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铰接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臂的远离所述第二臂的一端,所述第二铰接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的连接处,所述第三铰接点设置于所述第二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臂的一端。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电机臂以及第二电机臂;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臂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机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电机臂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机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门还包括尾主框组件;所述尾主框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展开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时锁紧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主框组件包括卡板,在所述卡板上开设有插槽;所述第二门体组件包括第二门体和尾固定组件,所述尾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门体的尾端,所述尾固定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展开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时插入所述插槽内。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固定组件包括卧式滑轮,所述卧式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二门体的尾端的下部,所述卧式滑轮用于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展开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时插入所述插槽内。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门还包括红外对射装置;所述红外对射装置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发射机和所述接收机两者之一靠近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首端,所述发射机和所述接收机两者中的另一者靠近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动门中,需要关门时,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连杆组件带动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展开于第一门体组件;需要开门时,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连杆组件带动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折叠于第一门体组件。在第二门体组件转动期间,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始终沿直线运动带移动,可以将两门柱分别设置在该直线运动带的两端,以保证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基本上在两门柱之间的范围运行。
附图说明
[0018]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0019]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首主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所示的首主框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23]图5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第一门体组件、第二门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图5所示的第一门体组件、第二门体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25]图7是图5所示的第二门体组件的尾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图7所示的尾固定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27]图9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驱动组件;
[0028]图10是图9所示的驱动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29]图11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2是图11所示的连杆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31]图13是图11所示的连杆组件的连杆的拆解示意图;
[0032]图14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尾主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5是图14所示的尾主框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0034]图16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运动轨迹图;
[0035]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动门在另一个角度的运行轨迹图;
[0036]图18至图20是图1所示的电动门的连杆的设计构思图。
[0037]附图标记如下表所示:
[0038][0039]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上端”、“下端”、“顶部”以及“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门体组件;第二门体组件,其首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在第一转动位置及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转动;及连杆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所述第二门体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展开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并且在所述第一门体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时,带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转动至折叠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转动期间,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尾端在直线运动带内移动;其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旋转臂、连杆以及从动臂;所述旋转臂具有不共线的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以及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铰接于所述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铰接点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所述第三铰接点铰接于所述从动臂的一端,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首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门体组件分别转动至任意三个位置时,所述第一铰接点皆在同一圆周上,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圆周的圆心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首主框组件;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首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的下部,所述第二铰接点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的下部、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门体组件的首端的下部;或者,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首主框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二铰接点铰接于所述第一门体组件的尾端的上部、所述从动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门体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德君彭松青曾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红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