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0854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包括海洋微塑料颗粒分选装置、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以及显示器;海洋微塑料颗粒分选装置使用微流控芯片作为分选平台,借助非对称通孔产生不均匀电场,处于不均匀电场区域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被极化,受到介电泳力,利用介电泳力差异实现海洋微塑料颗粒的多级分选。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使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显示器用来辅助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安装配套软件,显示被检测样品的光谱。该装置结合微流控芯片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实现海洋微塑料颗粒的识别检测,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且可重复,因此可以在海洋微塑料颗粒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微塑料颗粒分析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微塑料是指那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海洋微塑料颗粒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
[0003]研究表明,微塑料成为海洋环境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检测到,在非洲、亚洲、东南亚、印度、南非、北美和欧洲都发现了大量的微塑料颗粒,这引起了科学研究和公众健康的关注。大量海洋生物受到微塑料的不利影响,并且微塑料也对土壤生物群落(如蚯蚓)产生不利影响,可以改变土壤的生物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聚集性、容重和持水能力等。微塑料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改变了其流动性、生物利用度和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与周围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海洋微塑料颗粒分选装置、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以及显示器;其中:所述海洋微塑料颗粒分选装置,采用微流控芯片作为分选平台,借助非对称通孔产生不均匀电场,处于不均匀电场区域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被极化,受到介电泳力,利用介电泳力差异实现海洋微塑料颗粒的多级分选;所述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所述显示器,辅助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用于显示被检测样品的光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微塑料颗粒分选装置采用两级分选微流控芯片,芯片内设置一级分选区与二级分选区;一级分选区和二级分选区内利用非对称通孔产生不均匀电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分选区设置有一级微流体通道、一组非对称通孔、一级3D微电极层;其中:一级微流体通道的一侧分别连通有一级分选样品入口和一级鞘液入口,一级微流体通道的另一侧分别连通有一级出口Ⅰ和一级出口Ⅱ;所述一级微流体通道的一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第一通孔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构成一组非对称通孔;一级3D微电极层包括分别设置在一级微流体通道两侧的一级3D微电极Ⅰ和一级3D微电极Ⅱ。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电泳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联合的海洋微塑料颗粒识别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分选区设置有二级微流体通道Ⅰ、二级微流体通道Ⅱ、两组非对称通孔、二级3D微电极层Ⅰ以及二级3D微电极层Ⅱ;其中:二级微流体通道Ⅰ的一侧分别连通有二级样品入口Ⅰ和二级鞘液入口Ⅰ,二级样品入口Ⅰ连通一级出口Ⅰ;二级微流体通道Ⅰ的另一侧分别连通有二级出口Ⅰ和二级出口Ⅱ;二级微流体通道Ⅰ的一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对应第三通孔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五通孔,对应第四通孔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六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五通孔构成一组非对称通孔;第四通孔和第六通孔构成另一组非对称通孔;二级微流体通道Ⅱ的一侧分别连通有二级样品入口Ⅱ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凯董建红魏云蔓陈斌王俊生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