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并联机器人机构为空间多自由度多环闭链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并联机构因其具有刚度高、承载能力大、累积误差小、动态特性好、结构紧凑等特点而在虚拟轴机床、微动操作台、运动模拟器以及多维力传感器等行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联机构具有2、3、4、5或6个自由度。
[0003]目前,现有的完全解耦的3转动3移动机构构型十分少见,且均存在驱动电机安装在运动构件上的情况。
[0004]一些伪完全解耦的3转动3移动机构实现完全解耦的控制时,需要驱动副的转动依次按顺序进行,其本质并不具有完全解耦的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包括:定平台和动平台,所述定平台分别通过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三支链、第四支链、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平台和动平台,所述定平台分别通过第一支链、第二支链、第三支链、第四支链、第五支链和第六支链与所述动平台连接;所述第一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定平台通过第一转动副R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R12与所述第二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通过第三转动副R1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链包括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定平台通过第一移动副P21移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球副S22与所述第五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五连杆通过第二球副S23与所述第二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支链包括第六连杆、第七连杆、第八连杆、第九连杆和第十连杆;所述第六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移动副P31与所述定平台上移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R32与所述第七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移动副P33与所述第八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转动副R34与所述第九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移动副P35连接,所述第四移动副P35还与所述第二连杆移动连接,所述第九连杆上还连接有第五移动副P36,所述第九连杆通过第五移动副P36与所述第十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连杆上的另一端通过螺旋副H37与第三连杆活动连接;第四支链包括第十二连杆、第十三连杆、第十四连杆、第十五连杆、第十六连杆、第十七连杆和第十八连杆;所述第十二连杆的一端通过第六移动副P41与所述定平台连接,所述第十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六转动副R42与所述第十三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七移动副P43与所述第十四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R44与所述第十五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九移动副P46与所述第十六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R47与所述第十七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移动副P48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十七连杆与所述第十八连杆之间还通过第十一移动副P49连接,所述第十五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连接通过第八移动副P45连接;所述第五支链包括第十九连杆、第二十连杆、第二十一连杆、第二十二连杆、第二十三连杆、第二十四连杆和第二十五连杆;所述第十九连杆的一端通过第十二移动副P51与所述定平台连接,所述第十九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R52与所述第二十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三移动副P53与所述第二十一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R54与所述第二十二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五移动副P56与所述第二十三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一转动副R57与所述第二十四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六移动副P58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十二连杆通过第十四移动副P55与所述第二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十四连
杆通过第十七移动副P59与所述第二十五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十五连杆通过第十八移动副P510与所述第三连杆活动连接,所述二十五连杆通过第十九移动副P511与所述第十八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十八连杆通过第十一移动副P49与所述第十七连杆活动连接;第六支链包括第二十六连杆、第二十七连杆、第二十八连杆、第二十九连杆、第三十连杆、第三十一连杆、第三十二连杆和第三十三连杆;所述第二十六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二十移动副P61与所述定平台连接,所述第二十六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转动副R62与所述第二十七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七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一移动副P63与所述第二十八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八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R64与所述第二十九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九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十三移动副P66与所述第三十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十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十四转动副R67与所述第三十一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十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四移动副P68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十九连杆通过第二十二移动副P65与所述第二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十一连杆通过第二十五移动副P69与所述第三十二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十二连杆通过第二十六移动副P610与所述第三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十三连杆通过第二十七移动副P611与所述第三十二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三十三连杆通过第二十八移动副P612与所述动平台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为弧形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为T型连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副R11的相对转动轴线与X轴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转动副R12的相对转动轴线沿Y轴方向;所述第三转动副R13与所述第二转动副R12的相对转动轴线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三转动副R13的相对转动轴线沿Z轴方向;所述第一转动副R11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第一转动副R11作为转动驱动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副P21沿X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副P21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副R11轴线重合,所述第一移动副P21上连接有电机,所述第一移动副P21作为第一移动驱动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解耦球面3转动3移动并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副P31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副R11的相对转动轴线重合,所述第四转动副R32的相对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副R11的相对转动轴线重合;所述第三移动副P33移动方向与所述第四转动副R32的相对转动轴线夹角为45
°
,所述第三移动副P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云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德普赛科计量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