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扒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922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扒饭机构,属于中央厨房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至少两组呈一字型排列的扒饭组件,每组扒饭组件均包括松饭框、若干狼牙棒以及驱动电机,相邻扒饭组件上的松饭框保持紧密且边部平齐排列,松饭框带有上下两端连通的松饭室,狼牙棒穿过松饭室并连接于松饭框的前后两端,狼牙棒的一端通过齿轮连接驱动电机。使用时,在扒饭机构下方放置分饭机需要用到的饭斗,饭斗与扒饭组件一一对应,每一组扒饭组件能够根据对应饭斗内的饭量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单独运作,从而解决少饭或者堵饭的技术问题。从而解决少饭或者堵饭的技术问题。从而解决少饭或者堵饭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扒饭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中央厨房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扒饭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米饭分装机或者分饭机,都设有用于扒松米饭的扒饭机构或者松饭机构,参见中国专利技术公开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12009732A,申请公布日为2020 年12月01日公开的一种米饭分装机,及中国技术授权专利,授权公布号为 CN214988507U,授权公布日为2021年12月03日,公开的一种分饭机。所公开的扒饭机构,多由电机带动,具体工作时,根据设置在饭斗内的饭量检测传感器来判断是否进行扒饭,再把相应的信号传输给电机,由电机控制扒饭机构的运作。而饭量检测传感器是根据饭斗内米饭容量的高低做出判断,当米饭设置多个饭斗、匹配多个出饭口时,只有一个扒饭机构,扒饭机构的运转是同步的,并不能针对每个饭斗内的米饭容量做出切实的判断,分饭机经常出现少饭或者堵饭的现象。基于这一现象,对扒饭机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扒饭机构,针对每个饭斗设置相应的扒饭组件,每一组扒饭组件能够根据对应饭斗内的饭量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单独运作,从而解决少饭或者堵饭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扒饭机构,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至少两组呈一字型排列的扒饭组件,每组扒饭组件均包括松饭框、若干狼牙棒以及驱动电机,相邻扒饭组件上的松饭框保持紧密且边部平齐排列,松饭框带有上下两端连通的松饭室,狼牙棒穿过松饭室并连接于松饭框的前后两端,狼牙棒的一端通过齿轮连接驱动电机。
[000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狼牙棒错位设置且均沿着松饭框长度方向的前后两端安装。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狼牙棒均包括转轴以及均匀分布在转轴上的四组松饭叶,四组松饭叶的轴向呈十字型,每组松饭叶上均设有松饭齿,且相邻松饭叶上的松饭齿为错位设置。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松饭框的前后两侧,最靠近驱动电机的转轴,其连接的齿轮为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驱动电机的主轴相连接,与其余狼牙棒上的转轴所连接的齿轮为从动轮。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与齿轮为键连接,驱动电机的主轴为空心轴,主轴空心的一段套设在转轴的端部,主轴的端部对称设有插齿,主动轮上设有与两个插齿相配合的槽型孔。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松饭框的顶部四周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护边,扒饭组件上彼此靠近的护边紧密贴合,防止米饭从相邻松饭框之间的间隙中流出。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在扒饭机构下方放置分饭机需要用到的饭斗,饭斗与扒饭组件一一对应,每一组扒饭组件能够根据对应饭斗内的饭量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单独运作,从而解决少饭或者堵饭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组扒饭组件的立体图;
[001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组扒饭组件中狼牙棒的侧视图;
[001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组扒饭组件中狼牙棒的立体图;
[001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组扒饭组件中主动轮的立体图;
[001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组扒饭组件中驱动电机主轴的立体图;
[001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扒饭机构应用于分饭机上的使用示意图;
[001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扒饭机构配合使用的饭模机构的立体图。
[0020]图中:
[0021]10机架,11松饭框,111护边,12狼牙棒,121转轴,122松饭叶,123松饭齿,13驱动电机,14松饭室,15主动轮,151槽型孔,16从动轮,17主轴, 171插齿,
[0022]20储饭桶,
[0023]30饭模机构,301饭斗,302饭量检测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5]如附图1

8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扒饭机构,包括机架10,机架10 上设有至少两组呈一字型排列的扒饭组件,在本实施例中扒饭组件设有两组。
[0026]每组扒饭组件均包括松饭框11、若干狼牙棒12以及驱动电机13,相邻扒饭组件上的松饭框11保持紧密且边部平齐排列,松饭框11带有上下两端连通的松饭室14,狼牙棒12穿过松饭室14并连接于松饭框11的前后两端,狼牙棒12 的一端通过齿轮连接驱动电机13。
[0027]使用时,参见图8

9所示,在扒饭机构的上方设置储饭桶20,在扒饭机构的下方设置有相应的饭模机构30,饭模机构30包括配合扒饭机构使用的饭斗 301,米饭倒入储饭桶20内,经扒饭机构松饭后落下饭斗301内,饭斗301与扒饭组件一一对应,每一组扒饭组件能够根据对应饭斗301内的饭量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单独运作,从而解决少饭或者堵饭的技术问题。饭斗301的前后两端均设有饭量检测窗口302,在饭量检测窗口302对应设置饭量检测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一饭斗301均设置单独控制的饭量检测传感器,用于单独检测对应饭斗 301内米饭的饭量高低,进而反馈信号给到对应的扒饭组件,实现单一饭斗301、单一饭量检测传感器、单一扒饭组件的控制。
[0028]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若干狼牙棒12错位设置且均沿着松饭框11 长度方
向的前后两端安装。
[0029]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一狼牙棒12均包括转轴121以及均匀分布在转轴121上的四组松饭叶122,四组松饭叶122的轴向呈十字型,每组松饭叶 122上均设有松饭齿123,且相邻松饭叶122上的松饭齿123为错位设置,使松饭更加充分,提高用户食用口感。狼牙棒12旋转时,可以扒松储饭桶20下方的米饭,同时,还能往饭斗301内输送米饭,当驱动电机13停止运作时,狼牙棒 12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储饭桶20的米饭向下掉落的作用,避免米饭紧密堆积在储饭桶20的下端进而形成饭团,导致米饭不够松软。
[0030]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驱动电机13安装在松饭框11的前后两侧,最靠近驱动电机13的转轴121,其连接的齿轮为主动轮15,主动轮15与驱动电机 13的主轴17相连接,与其余狼牙棒12上的转轴121所连接的齿轮为从动轮16。驱动电机13工作时,驱动主轴17运转,带动主动轮15转动,主动轮15与从动轮16啮合传动,从而实现狼牙棒12的转动。
[0031]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转轴121与齿轮为键连接,驱动电机13的主轴17为空心轴,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扒饭机构,包括机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上设有至少两组呈一字型排列的扒饭组件,每组扒饭组件均包括松饭框(11)、若干狼牙棒(12)以及驱动电机(13),相邻扒饭组件上的松饭框(11)保持紧密且边部平齐排列,松饭框(11)带有上下两端连通的松饭室(14),狼牙棒(12)穿过松饭室(14)并连接于松饭框(11)的前后两端,狼牙棒(12)的一端通过齿轮连接驱动电机(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扒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狼牙棒(12)错位设置且均沿着松饭框(11)长度方向的前后两端安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扒饭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狼牙棒(12)均包括转轴(121)以及均匀分布在转轴(121)上的四组松饭叶(122),四组松饭叶(122)的轴向呈十字型,每组松饭叶(122)上均设有松饭齿(123),且相邻松饭叶(122)上的松饭齿(123)为错位设置。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军宁周普强
申请(专利权)人:华顶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