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776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散热件与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一金属导热薄片;一复合框体,设在基板与金属散热件之间,并围绕在发热元件的四周,其至少是由一刚性框体及一缓冲性框体所复合而成,使复合框体呈现可定位性及压缩弹性,使金属散热件紧迫复合框体并下压至紧密贴合接触在发热元件四周借此,运用复合框体的特性及金属导热薄片的搭配,二者相辅相成,可同时解决现有的「液态金属」导热材料及「传统散热装置」所造成的缺失,具有散热佳、填缝性及安全稳定性等多重功效增进。填缝性及安全稳定性等多重功效增进。填缝性及安全稳定性等多重功效增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具有复合框体及金属导热薄片二者相辅相成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由于高功率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等的半导体元件的发展迅速。而电子装置愈趋于轻薄多工,且由于电子元件密度提高、频率增快,经长时间使用后会导致于局部出现过热现象,通常电子装置的晶片在工作时是主要热源,散热不仅是为了降低晶片自身温度以保证其能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同时还要兼顾散热时不能造成壳体局部过热,给消费者造成不良使用体验,目前电子装置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利用简单的开孔、热传导、热对流等方式,但该些散热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今高效能晶片所产生的热能,因此会有过热的问题,热能无法均匀散布,导致电子装置内部的散热效率降低,进而导致系统指令降频或过慢死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0003]「液态金属」是一种常温下呈现液状的低熔点合金,其主要成分为镓铟锡合金、铟铋锡合金,或铟铋锌合金等所构成;其性质稳定且具有优异的导热及导电性,因此目前有很多业者以「液态金属」作为导热材料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使用液态金属作为散热材料也并非没有缺陷;相对于传统商用热界面材料,镓基液态金属具有极低的热阻,良好的流动性。目前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以镓、铟、铋、锡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其总热阻最低为0.5K
·
mm2/W。但是,镓及镓合金表面张力较大(0.5

0.72N/m),涂布操作较为困难,存在与基材润湿不良的缺点;液态金属良好的流动性使其容易从界面处溢出,存在使电子元器件短路的风险。
[0004]目前液态金属在达到相变化温度时,其流动性大幅提高,容易溢出污染电子元器件,因此针对半导体涂抹周边需要设计密封结构,并且以加设中框和铺垫密封材料,以达到防漏、吸收液态金属用量公差,加大散热模块设计难度和局限性。液态金属在常温条件下呈现液状,对涂装工艺有一定限制,液态金属只能单一涂抹在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等半导体晶片表面,而不能涂抹在散热模块平面处且不流动。液态金属与晶片材质浸润性差,在施工过程中多数呈液珠状,施工难度大于传统导热膏,需要严格控制液态金属的用量以防泄漏。
[0005]相反的,使用传统导热膏的缺点是他的流动性或延展性差,当其涂抹在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等半导体晶片表面,或涂抹在散热模块平面处,在操作扣合过程时需使用很大的作用力,才能将传统导热膏压挤,此时很容易伤害半导体晶片,因此使用传统导热膏,半导体晶片与散热模块之间始终无法降低导热膏的厚度,使其厚度都在0.4cm以上,然而过厚的导热膏其热阻大,影响其导热性,为其缺失。
[0006]市面上液态金属薄片,在到达相变化温度后,会形成流动性较好的流体,无法高效填补晶片与散热模块之间之间隙,甚至应长时间慢慢流失导致模块与晶片之间的界面材料缺料,晶片温度逐渐上升,从而引发晶片过热降频保护。
[0007]图1A及1B是中国台湾公告第M579819号新型专利,揭示一种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100包括一散热本体110以及一弹性体120。散热本体110具有一结合部111,其中结合部111具有一中央区112及一周围区113,其中中央区112系用以接触发热元件200。弹性体120配置于周围区113以及发热元件200之间,并进而形成一密闭空间S,且密闭空间S系用以容纳一导热介质C。且该弹性体120位于结合部111与发热元件200之间且「抵压」发热元件200,以使结合部111、弹性体120与发热元件200共同形成一密闭空间S。但查,中国台湾M579819号新型专利中,该弹性体120不易定位,造成制程上的困扰;且以该弹性体120“抵压”发热元件200,会对该发热元件200造成压迫,易导致发热元件200的损坏;因此尚有改善空间。
[0008]本技术设计人有鉴于上述问题点,乃针对液态金属导热材料及传统散热结构所造成的缺失,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于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具有散热佳及安全稳定性等多重功效增进。
[0010]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一种散热装置,适用于一基板,且该基板上至少设有一发热元件,该散热装置包含有:一金属散热件,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对面的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是面向该发热元件的上方;且该金属散热件的第一表面上镀有一防腐蚀层;
[0011]其特征在于:
[0012]该金属散热件与该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一金属导热薄片;一复合框体,设在该基板与该金属散热件之间,并围绕在该发热元件的四周,该复合框体的围绕面积大于该发热元件的面积,使该复合框体与该发热元件之间形成一间距,且该复合框体至少是由一刚性框体及一缓冲性框体所复合而成,使该复合框体呈现可定位性及可压缩性,且该复合框体的高度大于该发热元件的高度,使该金属散热件紧迫该复合框体下压至使该第一表面的防腐蚀层紧密贴合接触在该金属导热薄片及该发热元件上。
[0013]依据上揭特征,该复合框体可包括上、下层为刚性框体,中间夹着缓冲性框体所复合而成的三层结构。
[0014]依据上揭特征,该复合框体可包括上、下层为缓冲性框体,中间夹着刚性框体所复合而成的三层结构。
[0015]依据上揭特征,该缓冲性框体可包括为泡棉、硅胶、橡胶或其他高分子材料所构成的框体。
[0016]依据上揭特征,该刚性框体可包括为塑胶、金属或玻璃纤维构成的框体。
[0017]依据上揭特征,该金属导热薄片可包括呈膏状体或胶固体所构成的非液态片状结构。
[0018]依据上揭特征,该发热元件可为一半导体晶片。
[0019]依据上揭特征,该金属散热件的第二表面上还可设有多个散热管、散热鳍片或均热板。
[0020]依据上揭特征,该防腐蚀层可由镍金属或钛金属所构成。
[0021]借助上揭技术手段,本技术运用复合框体及金属导热薄片的配合,相辅相成,
可同时解决现有的“液态金属”导热材料及“传统散热装置”所造成的缺失,达到相变化温度后,形成胶固体或膏体,在有间隙的界面中完全填充,成为良好的界面材料,即能在晶片上顺利延展呈薄层状,可均匀结合在该热源表面,且未出现固液分离现象,其操作过程不会伤害到晶片,且薄层状的导热胶,可降低热阻,具有散热佳及安全稳定性等多重功效增进。
附图说明
[0022]图1A是现有中国台湾公告第M579819号专利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1B是图1A的结构剖视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第一可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第一可行实施例的剖视分解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第一可行实施例的剖视组合图。
[0027]图5是本技术第二可行实施例的剖视分解图。
[0028]图6是本技术第二可行实施例的剖视组合图。
[0029]图7是本技术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适用于一基板,且该基板上至少设有一发热元件,该散热装置包含有:一金属散热件,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对面的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是面向该发热元件的上方;且该金属散热件的第一表面上镀有一防腐蚀层;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散热件与该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一金属导热薄片;一复合框体,设在该基板与该金属散热件之间,并围绕在该发热元件的四周,该复合框体的围绕面积大于该发热元件的面积,使该复合框体与该发热元件之间形成一间距,且该复合框体至少是由一刚性框体及一缓冲性框体所复合而成,使该复合框体呈现可定位性及可压缩性,且该复合框体的高度大于该发热元件的高度,使该金属散热件紧迫该复合框体下压至使该第一表面的防腐蚀层紧密贴合接触在该金属导热薄片及该发热元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框体是复合而成的三层结构,上、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宥嘉方惠杰
申请(专利权)人:华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