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包括模型支撑骨架和发动机舱车身总成,发动机舱车身总成包括前壁板、左发动机舱边梁、右发动机舱边梁、左轮毂包、右轮毂包、压力室板、前端框架和前碰撞横梁。在传统的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中,将发动机舱车身总成做成一个整体,不能单独更换其中某一部分,无法满足多个车型方案验证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以满足汽车开发中多动力总成、多车型验证的需求。
[000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包括支撑骨架、右轮毂包本体模块、右发动机舱边梁模块、右减震器安装座模块、右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右大灯支架模块、右吸能盒模块、左轮毂包本体模块、左发动机舱边梁模块、左减震器安装座模块、左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左大灯支架模块、左吸能盒模块、前壁板模块、压力室板模块、前碰撞横梁模块和前端框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骨架、右轮毂包本体模块、右发动机舱边梁模块、右减震器安装座模块、右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右大灯支架模块、右吸能盒模块、左轮毂包本体模块、左发动机舱边梁模块、左减震器安装座模块、左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左大灯支架模块、左吸能盒模块、前壁板模块、压力室板模块、前碰撞横梁模块和前端框架模块;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和所述右发动机舱边梁模块连接成一体成型件,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和所述右发动机舱边梁模块均支撑在所述支撑骨架的上侧,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所述右减震器安装座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的上侧,所述右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的后部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的右侧,所述右吸能盒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发动机舱边梁模块的前侧;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和所述左发动机舱边梁模块连接成一体成型件,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和所述左发动机舱边梁模块均支撑在所述支撑骨架的上侧,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所述左减震器安装座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的上侧,所述左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的后部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的左侧,所述左吸能盒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左发动机舱边梁模块的前侧;所述前碰撞横梁模块的右端部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吸能盒模块的前侧,所述前碰撞横梁模块的左端部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模块的前侧;所述前端框架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发动机舱边梁模块的前端部和所述左发动机舱边梁模块的前端部之间,所述右大灯支架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和所述前端框架模块之间,所述左大灯支架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左前轮罩上加强梁模块和所述前端框架模块之间;所述前壁板模块支撑在支撑骨架上,所述前壁板模块的右部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的后侧,所述前壁板模块的左部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的后侧;所述压力室板模块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前壁板模块的上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整体上为左右对称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板模块的右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右轮毂包本体模块固定连接,所述前壁板模块的左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左轮毂包本体模块的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室板模块支撑在所述前壁板模块的上侧,所述前壁板模块和所述压力室板模块中的一个上设置有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销,所述前壁板模块和所述压力室板模块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销配合的第一定位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模块化发动机舱验证模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减震器安装座模块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健,曾仁杰,丰慧珍,吴亚东,林强,王品,李苗,陈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