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电源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86341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器的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电源,电器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控制器电源,控制器电源包括稳压管、第三电阻、可控硅、光耦、第四电阻、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稳压管阴极与火线耦合、稳压管阳极经第三电阻和负载与零线耦合、稳压管阳极还经可控硅的阳极、阴极和负载与零线耦合,整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后跨接在稳压管两端,整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的连接点耦合到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光耦的输入模块与控制器相耦合,光耦的输出模块一端经第四电阻与火线相耦合、另一端耦合至可控硅的控制极。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器从现有单火线开关中提取电源,供给控制器,形成电器的控制系统,从而对灯或电扇等电器实行多样化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控制器电源。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灯和马达等电器的开关座里只有一根火线,无法给控 制器供电。要对灯的亮度、马达的速度进行调节很困难,无法通过控制器 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了 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可以对电器实现多样化控制。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了 一种控制器电源,通过该控制器电源可以给控制器供电,从而实现对电器 的多样化控制。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控制器电源,所述控制器电源包 括稳压管、第三电阻、可控硅、光耦、第四电阻、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 所述稳压管阴极与火线耦合、所述稳压管阳极经第三电阻和负载与零线耦 合、所述稳压管阳极还经可控硅的阳极、阴极和负载与零线耦合,所述整 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后跨接在所述稳压管两端,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 块的连接点耦合到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所述光耦的输入模块与控制器相 耦合,所述光耦的输出模块一端经第四电阻与火线相耦合、另一端耦合至 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稳压管阳极相耦 合,所述二极管阳极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耦合。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一端与所述稳 压管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阳极相连,所述第二电容一端与所述 稳压管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阳极相连。还包括保险丝,所述保险丝一端与火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稳压管阴 极相连。所述控制器电源和控制器都装在开关座内。一种控制器电源,包括稳压管、第三电阻、可控硅、光耦、第四电阻、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所述稳压管阴极与火线耦合、所述稳压管阳极经第 三电阻和负载与零线耦合、所述稳压管阳极还经可控硅的阳极、阴极和负 载与零线耦合,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后跨接在所述稳压管两端, 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的连接点耦合到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所述光耦 的输入模块与控制器相耦合,所述光耦的输出模块一端经第四电阻与所述 稳压管阴极相耦合、另一端耦合至所述可控硅的控制极。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稳压管阳极相耦 合,所述二极管阳极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耦合。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一端与所述稳 压管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阳极相连,所述第二电容一端与所述 稳压管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阳极相连。还包括保险丝,所述保险丝一端与火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稳压管阴 极相连。所述控制器电源装在开关座内。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从现有单火线开关中提取电源,供给控制器,形成电 器的控制系统,从而对灯或电扇等电器实行多样化控制。本专利技术采用光耦 控制可控硅,可控硅的触发电流不影响控制器电源的电流,本专利技术控制更 精确。本专利技术所用元器件少,成本低。 附图说明附图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附图所示, 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U1和控制器电源,所 述控制器电源包括稳压管ZD1、第三电阻R3、可控硅SCR1、光耦U3、第四 电阻R4、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所述稳压管ZD1阴极与火线L耦合、所述 稳压管ZD1阳极经第三电阻R3和负载Ll与零线N耦合、所述稳压管ZD1 阳极还经可控硅SCR1的阳极、阴极和负载L1与零线N耦合,所述整流模 块与滤波模块相连后跨接在所述稳压管ZD1两端,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 块的连接点耦合到控制器U1的电源输入端,所述光耦U3的输入模块与控 制器Ul相耦合,所述光耦U3的输出模块一端经第四电阻R4与所述稳压管ZD1阴极(也是火线L)相耦合、另一端耦合至所述可控硅SCR1的控制极。 本专利技术采用光耦U3控制可控硅SCR1,可控硅SCR1的触发电流不影响控制 器电源的电流。本专利技术所用元器件少,成本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l,所述二极管Dl阴极与所述稳压管ZD1 阳极相耦合,所述二极管阳极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耦合。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l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容Cl 一端 与所述稳压管ZD1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l阳极相连,所述第二 电容C2 —端与所述稳压管ZD1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l阳极相 连。所述控制器电源还包括保险丝Fl,所述保险丝Fl —端与火线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稳压管ZD1阴极相连。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器电源在现有单火线开关中提取电源,供给 控制器U1,形成电器的控制系统,从而对灯或电扇等电器实行多样化控制。 所述控制器电源和控制器Ul都可安装在原来的开关座中。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电器待机时(即电器不工作时),控制器Ul的I/0口输出高电平,光 耦U3的输入模块不发光,光耦U3的输出模块断开,可控硅SCR1不导通。 电器对应的负载Ll、第三电阻R3、稳压管ZD1 —起形成回路,第三电阻 R3和负载Ll串联分压。交流电的一个半周直接由稳压管ZD1正向导通, 另一半周通过稳压管ZD1反向稳压,再经二极管D1整流、第一电容C1和 第二电容C2滤波,产生-5V电源,此电源给控制器U1供电。二极管D1单 向导通,保证-5V电源为直流。此时电流小,可以节省能源。电器工作时,控制器Ul的I/0口输出低电平,光耦U3的输入模块发 光,光耦U3的输出模块导通,可控硅SCR1导通,第三电阻R3被短路。负 载L1、可控硅SCR1和稳压管一起形成回路。交流电的一个半周直接由稳 压管ZD1正向导通,另一半周通过稳压管ZD1反向稳压,再经二极管Dl 整流、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滤波,产生-5V电源,此电源给控制器 IJ1供电。二极管Dl单向导通,保证-5V电源为直流。此时可以提供大的工 作电流给控制器U1。所述电器包括电灯、电扇等。控制器in的1/o通过光耦可以对电器负载实现电源开关控制。从而实现对电灯的亮度、电扇的转速等进行多样化 控制。一种控制器电源,包括稳压管ZD1、第三电阻R3、可控硅SCR1、光耦 U3、第四电阻R4、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所述稳压管ZD1阴极与火线L耦 合、所述稳压管ZD1阳极经第三电阻R3和负载与零线N耦合、所述稳压管 ZD1阳极还经可控硅SCR1的阳极、阴极和负载与零线N耦合。所述整流模 块与滤波模块相连后跨接在所述稳压管ZD1两端,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 块的连接点耦合到控制器U1的电源输入端VSS。所述光耦U3的输入模块 与控制器Ul相耦合,所述光耦U3的输出模块一端经第四电阻R4与所述稳 压管ZD1阴极相耦合、另一端耦合至所述可控硅SCR1的控制极。本专利技术采 用光耦U3控制可控硅SCR1,可控硅SCR1的触发电流不影响控制器电源的 电流。本专利技术所用元器件少,成本低。如附图所示,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阴极与所 述稳压管ZD1阳极相耦合,所述二极管阳极与所述滤波模块相耦合。如附图所示,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 一电容Cl 一端与所述稳压管ZD1阴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l阳极 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 —端与所述稳压管ZD1阴极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和控制器电源,所述控制器电源包括稳压管(ZD1)、第三电阻(R3)、可控硅(SCR1)、光耦(U3)、第四电阻(R4)、整流模块和滤波模块;所述稳压管(ZD1)阴极与火线(L)耦合、所述稳压管(ZD1)阳极经第三电阻(R3)和负载(L1)与零线(N)耦合、所述稳压管(ZD1)阳极还经可控硅(SCR1)的阳极、阴极和负载(L1)与零线(N)耦合,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后跨接在所述稳压管(ZD1)两端,所述整流模块与滤波模块的连接点耦合到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所述光耦(U3)的输入模块与控制器相耦合,所述光耦(U3)的输出模块一端经第四电阻(R4)与火线(L)相耦合、另一端耦合至所述可控硅(SCR1)的控制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鸣蒋洪波刘建伟汪显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