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447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包括两根软管和两根压差硬管;两根软管中,一根为进气软管,另一根为出气软管;进气软管和出气软管的同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标识;进气软管和出气软管上均套接有两个喉箍;两根压差硬管中,一根为进气硬管,另一根为出气硬管;进气硬管和出气硬管的端部均具有墩头;进气硬管和出气硬管的外壁上均设有标示线,标示线与其所在压差硬管上的墩头的间距满足在插入所在的压差硬管时,标示线与所插入的软管端部相重合时,墩头完全通过所插入的软管上的第一标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止压差硬管与软管的脱落,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的有效连接。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的有效连接。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的有效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排气系统压差传感器总成结构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压力传感器及管路布置是汽车排气系统用来检测相应排气管前后的压力差值,从而判断转换效率及颗粒物堆积的含量。压力传感器对排放标准有着重要的监测作用,压力传感监测一旦失效将不能正常监测排气系统的相关数据。通常压差传感器结构是在硬管与压差器之间有根软管连接过渡,在硬管插入软管时,硬管的墩头处用喉箍卡住,使其固定连接,但有时由于喉箍的错误位置,喉箍没卡住硬管,极易造成硬管与软管的脱落,使得压差传感器不能正常监测相关数据。
[0003]基于以上失效风险,期望设计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防止压差硬管与软管的脱落,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的有效连接。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包括两根软管和两根压差硬管;
[0007]两根所述软管中,一根为进气软管,另一根为出气软管;所述进气软管和所述出气软管的同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标识;所述进气软管和出气软管上均套接有两个喉箍;
[0008]两根所述压差硬管中,一根为进气硬管,另一根为出气硬管;所述进气硬管和所述出气硬管的端部均具有墩头,所述墩头的外径大于两根所述软管的内径;所述进气硬管和出气硬管的外壁上均设有标示线,所述标示线与其所在压差硬管上的墩头的间距满足在插入所在的压差硬管时,标示线与所插入的软管端部相重合时,所述墩头完全通过所插入的软管上的第一标识。
[0009]优选地,两个所述软管上远离第一标识的一端外壁上设有第二标识。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均为“工”字图案,所述“工”字图案印刷在所述软管的两端。
[0011]优选地,所述喉箍的材质为不锈钢。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防止压差硬管与软管的脱落,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的有效连接;需要增加零件费用,方案成本低;对于硬管与软管的连接能够有效的识别,易于工人安装;
[0014](2)减少对安装的检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
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的安装示意图1;
[0018]图3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的安装示意图2;
[0019]图4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的安装示意图3。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包括两根软管和两根压差硬管。
[0022]两根所述软管中,一根为进气软管1,另一根为出气软管2;所述进气软管1和所述出气软管2的同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标识6;所述进气软管1和出气软管2上均套接有两个喉箍7。
[0023]两根所述压差硬管中,一根为进气硬管3,另一根为出气硬管4;所述进气硬管3和所述出气硬管4的端部均具有墩头9,所述墩头9的外径大于两根所述软管的内径;所述进气硬管3和出气硬管4的外壁上均设有标示线5,所述标示线5与其所在压差硬管上的墩头9的间距满足在插入所在的压差硬管,标示线5与所插入的软管端部相重合时,所述墩头9完全通过所插入的软管上的第一标识6。
[0024]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软管上远离第一标识6的一端外壁上设有第二标识8,便于稳固地将两根软管与压力传感器的进气端和出气端相连接。
[0025]具体地,所述第一标识6和第二标识8均为“工”字图案,所述“工”字图案印刷在所述软管的两端。
[0026]在进行安装时,在进气硬管3和出气硬管4的外壁上均划上标识线5,所述标示线5与其所在压差硬管上的墩头9的间距满足在插入所在的压差硬管,标示线5与所插入的软管端部相重合时,所述墩头9完全通过所插入的软管上的第一标识6,而后将进气硬管3和出气硬管4分别插接在进气软管1和出气软管2上;
[0027]当标示线5位置与所插接的软管的端部重合时,停止插入;
[0028]滑动软管上的喉箍7,将喉箍7卡在第一标识6处;
[0029]最后在将进气软管1和出气软管2的另一端分别插接压力传感器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再通过剩下的两个喉箍7卡住即可。
[0030]进一步地,所述喉箍7的材质为不锈钢,有效防止生锈,延长其使用寿命。
[0031]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
‑‑
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压差硬管与软管组装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软管和两根压差硬管;两根所述软管中,一根为进气软管,另一根为出气软管;所述进气软管和所述出气软管的同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标识;所述进气软管和出气软管上均套接有两个喉箍;两根所述压差硬管中,一根为进气硬管,另一根为出气硬管;所述进气硬管和所述出气硬管的端部均具有墩头,所述墩头的外径大于两根所述软管的内径;所述进气硬管和出气硬管的外壁上均设有标示线,所述标示线与其所在压差硬管上的墩头的间距满足在插入所在的压差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彬严燕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