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90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包括气帘前段和气帘后段;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分别设于气帘前段和气帘后段内且相互连通的气室前段和气室后段;气帘前段的顶部设有前段连通管,前段连通管上设有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气帘后段的顶部设有后段连通管,后段连通管上设有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前段连通管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前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另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后段连通管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后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使得侧气帘结构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对前排乘员、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进行均衡、可靠的保护。可靠的保护。可靠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气帘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的侧气帘结构大多配置单发生器,对于具有三排座椅的车型(如MPV),车身较长,若采用单气体发生器设计,则侧气帘结构展开速度慢,前后充气不均衡,难以满足侧气帘结构充满和前后均衡到位的时间要求,对乘员头部保护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保护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包括用于保护前排乘员的气帘前段,以及用于保护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的气帘后段;
[0005]所述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设于所述气帘前段内的气室前段,以及设于所述气帘后段内的气室后段;所述气室前段与所述气室后段连通;
[0006]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前段连通管,所述前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前段充气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后端出气;
[0007]所述气帘后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另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后段连通管,所述后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后段充气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后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后端出气。
[0008]可选地,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位于所述前段前出气口前方的第一缝合部,所述第一缝合部自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缝合部的背离所述前段前出气口的一侧到汽车顶棚与A柱分缝处的距离≥30mm;
[0009]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在小重叠刚性碰撞时保护前排乘员的SORB碰撞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50mm。
[0010]可选地,所述气室前段包括前段前腔室和前段后腔室,所述前段前腔室和所述前段后腔室均上下连通;
[0011]所述前段前腔室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下端连通所述前段前腔室的下端。
[0012]可选地,所述气室后段包括后段前腔室、后段中腔室和后段后腔室,所述后段前腔室和所述后段前腔室均上下连通,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和下端隔断;
[0013]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后出气口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上端,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下端分别连通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下端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下端。
[0014]可选地,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二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的下侧,第二缝合部的中段沿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向下延伸;
[0015]第二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
[0016]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二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35mm。
[0017]可选地,所述侧气帘结构上设有第三缝合部,所述第三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和所述后段连通管之间,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所述第三缝合部的顶部与所述侧气帘结构的内顶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底部与所述侧气帘结构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0018]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WS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三缝合部的前方,且厚度≥165mm。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三缝合部包括第一缝合框、第一前线型缝合部和第一后线型缝合部;
[0020]所述第一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0021]所述第一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
[0022]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
[0023]可选地,所述气帘后段上设有第四缝合部,所述第四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连通管的下侧;所述第四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中段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所述第四缝合部的顶部与所述气帘后段的内顶部之间,以及所述第四缝合部的底部与所述气帘后段的内底部之间均形成有气流通道;
[0024]所述气室后段对应于所述后段前腔室且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三缝合部与第四缝合部之间,且厚度≥135mm。
[0025]可选地,所述第四缝合部包括第二缝合框、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第二后线型缝合部和第三后线型缝合部;
[0026]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缝合框的前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缝合框和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
[0027]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所述第二前线型缝合部和所述第三前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连通管的下侧;
[0028]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缝合框的后侧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后段中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
[0029]所述第三后线型缝合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后线型缝合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三后线型缝合部位于所述后段后腔室。
[0030]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
[00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一个气室、前段连通管和后段连通管,使得侧气帘结构可连接两个外界气体发生
器,由两个外界气体发生器同时为一个气室充气,具体地,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前段连通管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前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另一个外界气体发生器经过后段连通管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同时向气室后段的前端和后端充气,提高气室充气速度,使得碰撞事故中侧气帘结构能够快速、均衡地展开到位以及充满,保证侧气帘结构具有足够的内压,对前排乘员、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进行均衡、可靠的保护。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是图1所示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的乘员保护范围示意图。
[0034]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5]1、气帘前段;11、气室前段;111、前段前腔室;112、前段后腔室;
[0036]12、前段连通管;121、前段前出气口;122、前段后出气口;
[0037]13、第一缝合部;14、第二缝合部;
[0038]2、气帘后段;21、气室后段;211、后段前腔室;212、后段中腔室;213、后段后腔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保护前排乘员的气帘前段,以及用于保护中排乘员和后排乘员的气帘后段;所述侧气帘结构的气室包括设于所述气帘前段内的气室前段,以及设于所述气帘后段内的气室后段;所述气室前段与所述气室后段连通;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前段连通管,所述前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前段充气的前段前出气口和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前段的后端出气;所述气帘后段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另一外界气体发生器的后段连通管,所述后段连通管上设有分别用于向所述气室后段充气的后段前出气口和后段后出气口,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前端出气,所述后段后出气口朝向所述气室后段的后端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位于所述前段前出气口前方的第一缝合部,所述第一缝合部自所述气帘前段的顶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缝合部的背离所述前段前出气口的一侧到汽车顶棚与A柱分缝处的距离≥30mm;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在小重叠刚性碰撞时保护前排乘员的SORB碰撞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前段包括前段前腔室和前段后腔室,所述前段前腔室和所述前段后腔室均上下连通;所述前段前腔室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前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前段后出气口,所述前段后腔室的下端连通所述前段前腔室的下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后段包括后段前腔室、后段中腔室和后段后腔室,所述后段前腔室和所述后段前腔室均上下连通,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和下端隔断;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前出气口,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后段后出气口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上端,所述后段中腔室的下端分别连通所述后段前腔室的下端和所述后段后腔室的下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前段上设有第二缝合部;所述第二缝合部位于所述前段连通管的下侧,第二缝合部的中段沿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向下延伸;第二缝合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前段前腔室,后端位于所述前段后腔室;所述气室前段的用于接触侧碰假人头部质心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二缝合部下方,且厚度≥135mm。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三排座椅车型的侧气帘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孔福刘宗华张爱民张涛谢文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