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032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该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上部的风道主体,所述风道主体包括固定在车体上部的安装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风道;所述安装座下方设有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线槽,所述线槽内设有多个电缆放置区,所述线槽的上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安装座包括与车体顶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端,以及与车体侧墙连接的第二安装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客室侧顶部有限空间内,将布线结构与风道结构或其他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结构,实现布线与通风的功能实现及结构一体化,在实现布线及通风功能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空间,减少了各自安装的安装座结构及重量,且不会对周围系统产生干涉的风险。的风险。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轨道交通车辆的客室布线采用线槽等结构对所有车辆内外电气设备的连接电缆进行布设,同时通过金属隔板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进行EMC电气隔离,防止电气干扰,实现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由于车辆内空间有限,而在车辆侧顶部有多个系统需要占用空间,如:布线、空调风道、内装、车门、PIS设备等;因此该位置的结构及空间管理尤其重要。以往项目布线结构由于是通长的往往设置在靠近车体侧墙或顶板位置以便于安装及固定,但如果空间有限,而布线位置需要设置在远离车体侧墙或顶板时,将给布线结构的设计造成较大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于安装在车辆侧顶有限空间内的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该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上部的风道主体,所述风道主体包括固定在车体上部的安装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风道;
[0006]所述安装座下方设有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线槽,所述线槽内设有多个电缆放置区,所述线槽的上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
[0007]所述安装座包括与车体顶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端,以及与车体侧墙连接的第二安装端。
[0008]由此,风道主体与线槽两者集成以后,可以有效减少布线结构对车辆侧顶内空间的依赖,同时实现布线及通风的功能,并能够根据车辆侧顶的空间分配关系对组合集成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车辆侧顶复杂的空间结构。
[0009]进一步,所述安装座沿所述风道的长度方向的间隔布置。
[0010]进一步,所述安装座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竖直段的另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安装端;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端。
[0011]再进一步,所述水平段下端靠近竖直段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耳板,所述线槽的上端与所述耳板连接。
[0012]再进一步,所述线槽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与底板,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通过立板连接,所述立板与所述顶板和底板垂直,所述立板的一侧或两侧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沿纵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顶板和底板平行,所述线槽通过立板与隔板分隔成多个电
缆放置区;利用立板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分隔开来,避免交流电缆对通讯电缆的电磁干扰等从而提高了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且,将各电缆分开布置,还可以降低多个电缆绞结在一起的情况发生,方便布线操作,提高布线工作效率。
[0013]更进一步,所述隔板和底板的边缘均向上弯折,形成第一加强及止挡部;所述顶板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加强及止挡部;以进一步辅助定位电缆、避免电缆侧滚滑脱。
[0014]更进一步,所述隔板和底板上设有多个扎带固定孔,方便扎带通过固定其上方的电缆。
[0015]更进一步,所述隔板和底板上设有多个分线孔;在部分电缆需要改变走向时,可以将电缆穿过分线孔,引入到其他线槽中,更加方便了布线施工。
[0016]此外,多个所述分线孔内同轴固定穿设有绝缘套管;以防止分线孔将电缆的绝缘外皮磨破引发危险,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
[0017]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客室侧顶部有限空间内,将布线结构与风道结构或其他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结构,实现布线与通风的功能实现及结构一体化,在实现布线及通风功能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空间,减少了各自安装的安装座结构及重量,且不会对周围系统产生干涉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风道主体与线槽集成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记说明:1、风道主体;2、安装座;21、第一安装端;22、第二安装端;23、竖直段;24、水平段;241、耳板;3、风道;4、线槽; 41、顶板;42、底板;43、立板;44、隔板;45、第一加强及止挡部;46、第二加强及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2]如图1所示,在客室侧顶部有限空间内,布线预留空间放在远离车体位置,四周都有不同系统,布线只能占用中间剩下的小片空间用于功能实现。本技术的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上部的风道主体1,所述风道主体1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部的安装座2,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上的风道3,风道3与安装座2为铆接一体化结构;为了节省安装成本,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安装座2沿所述风道3的长度方向的间隔布置;所述安装座2下方设有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线槽4,所述线槽4的上端与所述安装座2连接。从而实现布线与通风的功能实现及线槽4与风道3的结构一体化,在实现布线及通风功能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空间,并减少了安装座2的重量。
[0023]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座2包括竖直段23和水平段24,所述竖直段23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段24的一端连接,所述竖直段23的另一端折弯形成第一安装端21;所述水平段24的另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端22;所述水平段24下端靠近竖直段23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耳板241,所述线槽4的上端与所述耳板241连接。
[0024]如图2所示,所述线槽4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41与底板42,所述顶板41与底板42之
间通过立板43连接,所述立板43与所述顶板41和底板42垂直,利用立板43可将交流电缆与其他电缆分隔开来,避免交流电缆对通讯电缆的电磁干扰,从而提高了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所述立板43的一侧或两侧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沿纵向延伸的隔板44,所述隔板44与所述顶板41和底板42平行,利用隔板44可以将除交流电缆外的其他不同类型的通讯电缆进一步分开,并分别布置在隔板44 的上方或底板42的上方;所述线槽4通过立板43与隔板44分隔成多个电缆放置区,将各电缆分开布置,不仅可以分隔不同种类的电缆,避免对周围系统产生干涉的风险,还可以降低多个电缆绞结在一起的情况发生,方便了布线操作,提高了布线工作效率。所述隔板44和底板42的边缘均向上弯折,形成第一加强及止挡部45;所述顶板41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加强及止挡部46;这样可以进一步辅助定位电缆、避免电缆侧滚滑脱。
[0025]作为本技术的另一项优选实施例,所述隔板44和底板42上设有多个扎带固定孔,以便扎带通过扎带固定孔,固定其上方的电缆;同时所述隔板44和底板42上设有多个分线孔,且多个所述分线孔内同轴固定穿设有绝缘套管,以便对电缆进线分线并防止分线孔将电缆的绝缘外皮磨破引发危险,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
[0026]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上部的风道主体(1),所述风道主体(1)包括固定在车体上部的安装座(2),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上的风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下方设有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线槽(4),所述线槽(4)内设有多个电缆放置区,所述线槽(4)的上端与所述安装座(2)连接;所述安装座(2)包括与车体顶板连接的第一安装端(21),以及与车体侧墙连接的第二安装端(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沿所述风道(3)的长度方向的间隔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包括竖直段(23)和水平段(24),所述竖直段(23)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段(24)的一端连接,所述竖直段(23)的另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安装端(21);所述水平段(24)的另一端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端(2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客室内通风及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24)下端靠近竖直段(23)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耳板(241),所述线槽(4)的上端与所述耳板(241)连接。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爱民周安德陈爱军李行李丰收张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