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传递装置和传动系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209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扭矩传递装置(20)并且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10),其中,扭矩传递装置(20)具有第一输入侧(60)、第二输入侧(65)、输出侧(70)、液力变换器(95)、锁止离合器(100)、在分叉点(85)与汇合点(95)之间伸延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75)、以及构造成相对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75)并行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80),其中,液力变换器(95)布置在第一扭矩传递路径(75)中并且锁止离合器(100)布置在第二扭矩传递路径(80)中,其中,第一输入侧(60)能够连接至曲轴(35)以用于共同旋转,其中,液力变换器(95)具有泵轮(115)和涡轮机轮(120),涡轮机轮能够液力地连接至泵轮(115),其中,分叉点(85)连接至第一输入侧(60)以用于共同旋转,其中,泵轮(115)和锁止离合器(100)的第一离合器输入侧(105)各自连接至分叉点(85)以用于共同旋转,其中,第二输入侧(65)在第一扭矩(M1)的从第一输入侧(60)至输出侧(70)的扭矩流中连接在汇合点(90)的下游。连接在汇合点(90)的下游。连接在汇合点(90)的下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扭矩传递装置和传动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扭矩传递装置和根据权利要求9的传动系。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消除传动系中的旋转不规律,通常在曲轴输出侧与离合器的离合器输入侧之间插置有扭转振动阻尼器,例如双质量飞轮或扭转阻尼器。这种设计在轴向方向上需要相当大的安装空间,安装空间通常仅在有限程度上可获得,特别是在小型机动车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机动车辆、特别是为混合动力车辆提供改进的扭矩传递装置和改进的传动系。
[0004]该目的借助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扭矩传递装置和根据权利要求9的传动系而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供了有利的实施方式。
[0005]已经认识到,可以提供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的改进的扭矩传递装置,其中,扭矩传递装置具有第一输入侧、第二输入侧、输出侧、液力变换器、锁止离合器、以及在分叉点与汇合点之间伸延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构造成与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并行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液力变换器布置在第一扭矩传递路径上并且锁止离合器布置在第二扭矩传递路径上。第一输入侧能够连接至内燃发动机的曲轴以用于共同旋转并且第一扭矩可以经由第一输入侧引入到第一输入侧中。第二输入侧能够以扭矩锁定的方式连接至电机。输出侧能够连接至传动装置。液力变换器具有泵轮和涡轮机轮,涡轮机轮能够液力地连接至泵轮。分叉点连接至第一输入侧以用于共同旋转。泵轮和锁止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输入侧各自连接至分叉点以用于共同旋转。第二输入侧在第一扭矩的从第一输入侧至输出侧的扭矩流中连接在汇合点的下游。
[0006]这种设计提供的优点在于:扭矩传递装置设计成在轴向方向上特别紧凑。此外,在变换器操作中,即,在锁止离合器打开的情况下,第一扭矩中的旋转不规律可以至少部分地被抵消,使得输出侧处的第一扭矩比第一输入侧处的第一扭矩更平滑且更均匀。通过将第二输入侧在扭矩流中布置在汇合点与输出侧之间,包括内燃发动机和电机的传动系可以设计得特别紧凑。特别地,电机与内燃发动机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使得可以为电机提供良好的冷却并且可以避免电机过热。
[0007]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输入侧设计为刚性的。另外地或替代性地,第一输入侧连接至分叉点以用于共同旋转。该设计提供的优点在于:由于刚性的输入侧,在没有(显著)消除第一扭矩中的任何旋转不规律的情况下,第一扭矩借助于刚性的第一扭矩传递从曲轴直接刚性地传递至分叉点并且从分叉点分别传递至泵轮或者锁止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输入侧。例如,第一扭矩传递可以设计为轴或呈盘形状,使得所需的安装空间特别小。例如,第一输入侧可以是挠曲板。
[0008]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扭矩传递装置具有分离式离合器。分离式离合器布置在第二输入侧与液力变换器的涡轮机轮之间并且设计成在闭合状态下将涡轮机轮以扭矩锁定的方式连接至第二输入侧。在第一打开状态下,分离式离合器设计成将第二输入侧与涡轮机轮断开联接。该实施方式提供的优点在于:在传动系的纯电动运行期间,即,当例如燃烧室被停用并且仅电机被启用并提供第二扭矩时,第二扭矩不会因液力变换器中的阻力扭矩而降低,而是从第二输入侧基本上传递至输出侧。当内燃发动机驱动第一扭矩以驱动输出侧并且/或者在电机切换至发电机操作的情况下驱动电机时,分离式离合器处于闭合状态。第一扭矩中的旋转不规律主要在低速下发生。随着速度的增加,旋转不规律的强度减小。在低于预定速度的低速下打开锁止离合器并且扭矩传递装置以变换器操作进行操作的事实意味着来自第一输入侧的旋转不规律以大大降低的方式经由变换器仅传递至分离式离合器,使得分离式离合器可以总体上设计得特别小,这是因为分离式离合器不必传递具有高旋转不规律的第一扭矩。在预定速度以上,通过使锁止离合器闭合而绕过液力变换器。在预定速度以上,旋转不规律比在低速时弱得多,使得分离式离合器即使在锁止离合器闭合时也不会过载。
[0009]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分离式离合器布置在第二输入侧与汇合点之间。因此,分离式离合器在第一扭矩的扭矩流中布置在汇合点的下游并且布置在第二输入侧的上游。替代性地,分离式离合器可以布置在涡轮机轮与汇合点之间。
[001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扭矩传递装置具有第一减振装置,其中,第一减振装置布置在锁止离合器与第二输入侧之间,优选地布置在锁止离合器与汇合点或分离式离合器之间。第一减振装置设计成至少部分地抵消第一扭矩的旋转不规律。第一减振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扭转阻尼器、特别是双质量飞轮、串联阻尼器和/或简易扭转阻尼器和/或离心摆。该实施方式提供的优点在于:即使当锁止离合器闭合并且分离式离合器闭合时,即,当液力变换器被旁通时,在第一扭矩从第一输入侧向输出侧的扭矩传递期间,也可以抵消第一扭矩中的旋转不规律(预定速度以上)。
[001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扭矩传递装置具有界定壳体内部的壳体以及挠曲板,其中,第一扭矩传递路径和第二扭矩传递路径至少分段地形成在壳体内部中。挠曲板连接至壳体以用于共同旋转并且挠曲板形成第一输入侧。壳体将泵轮刚性地连接至挠曲板以用于共同旋转。分离式离合器形成在壳体内部中或形成在壳体外侧。第二输入侧布置在壳体外侧。该设计提供的优点在于:壳体内部的体积可以保持得特别低,使得变换器流体的体积也特别低。因此,扭矩传递装置设计成总体上特别轻。
[001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扭矩传递装置具有第二减振装置。第二减振装置布置在第二输入侧与输出侧之间并且设计成至少部分地抵消第一扭矩的旋转不规律。第二减振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扭转阻尼器、特别是双质量飞轮、串联阻尼器和/或简易扭转阻尼器和/或另一离心摆。第二减振装置在扭矩流中的下游布置提供的优点在于:第二减振装置可以布置在干燥空间中或壳体内部之外。
[001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扭转阻尼器具有第二输入部分、第二输出部分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能量储存元件,其中,第二输入部分能够克服第二能量储存元件的作用而相对于第二输出部分旋转,其中,第二输入部分连接至第二输入侧以用于共同旋转并且第二输出部分连接至输出侧以用于共同旋转,优选地以刚性的方式连接至输出侧以用于共同旋转。
另一离心摆布置在第二输出部分或第二输入部分处。
[0014]可以提供用于机动车辆的特别有利的传动系,其中传动系具有上述扭矩传递装置、内燃发动机以及电机,其中,内燃发动机具有曲轴。曲轴连接至第一输入侧以用于共同旋转。内燃发动机设计成在第一输入侧处提供第一扭矩。电机在输出侧连接至第二输入侧以用于共同旋转并且设计成在第二输入侧处提供第二扭矩。第二输入侧设计成将第一扭矩与第二扭矩叠加。该实施方式提供的优点在于:可以为机动车辆提供特别好的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特别地,该传动系在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上都具有特别短且紧凑的设计。
[001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传动系的操作状态下,内燃发动机构造成以第一速度驱动第一输入侧,并且电机构造成以第二速度驱动第二输入侧。在操作状态下,锁止离合器是打开的。如果由于第一速度与第二速度之间的速度差而使速度低于预定的差速度,则分离式离合器切换至打开状态并且第二输入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10)的扭矩传递装置(20),

所述扭矩传递装置具有第一输入侧(60)、第二输入侧(65)、输出侧(70)、液力变换器(95)、锁止离合器(100)、在分叉点(85)与汇合点(90)之间延伸的第一扭矩传递路径(75)、以及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75)并行的第二扭矩传递路径(80),

其中,所述液力变换器(95)布置在所述第一扭矩传递路径(75)中,并且所述锁止离合器(100)布置在所述第二扭矩传递路径(80)中,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侧(60)能够连接至内燃发动机(15)的曲轴(35)以用于共同旋转,并且第一扭矩(M1)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输入侧(60)引入到所述第一输入侧(60)中,

其中,所述第二输入侧(65)能够以扭矩锁定的方式连接至电机(25),

其中,所述输出侧(70)能够连接至传动装置(30),

其中,所述液力变换器(95)具有泵轮(115)和涡轮机轮(120),所述涡轮机轮能够液力地连接至所述泵轮(115),

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叉点(85)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入侧(60)以用于共同旋转,

其中,所述泵轮(115)和所述锁止离合器(100)的第一离合器输入侧(105)各自连接至所述分叉点(85)以用于共同旋转,

其中,第二输入侧(65)在第一扭矩(M1)的从所述第一输入侧(60)至所述输出侧(70)的扭矩流中连接在所述汇合点(90)的下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20),

其中,所述第一输入侧(60)设计为刚性的并且/或者所述第一输入侧(60)连接至所述分叉点(85)以用于共同旋转。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20),

具有分离式离合器(160),

其中,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60)布置在所述第二输入侧(65)与所述液力变换器(95)的所述涡轮机轮(120)之间并且设计成在闭合状态下将所述涡轮机轮(120)以扭矩锁定的方式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入侧(65)以及在第一打开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输入侧(65)与所述涡轮机轮(120)断开联接。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20),

其中,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60)布置在所述第二输入侧(65)与所述汇合点(90)之间,或者

其中,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60)布置在所述涡轮机轮(120)与所述汇合点(90)之间。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20),

具有第一减振装置(195),

其中,所述第一减振装置(195)布置在所述锁止离合器(100)与所述第二输入侧(65)之间,优选地布置在所述锁止离合器(100)与所述汇合点(90)或所述分离式离合器(160)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减振装置设计成至少部分地抵消所述第一扭矩(M1)的旋转不规律,

其中,所述第一减振装置(195)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扭转阻尼器(200)、特别是双质量飞轮、串联阻尼器和/或简易扭转阻尼器和/或离心摆。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杰明
申请(专利权)人: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