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宝川专利>正文

车轮之自动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951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轮之自动发电装置,包括随车轮转动的毂体(11)、固定在轮轴上的壳座(16),其特征在于毂体(11)上有磁极组(1)和磁性元件(163)构成发电装置的转子,壳座(16)上有磁极组(2)和磁性元件(263)构成发电装置的定子,毂体(11)上的磁极组(1)与壳座(16)上的磁性元件(1263)构成一发电机组,毂体(11)上的磁性元件(163)与壳座(16)上的磁极组(2)构成另一发电机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轮之自动发电装置,尤指可组设于车轮上并利用磁极片与磁性元件之相互感应进而产生电力之自动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车轮用发电装置,虽具有小型化、轻型化等功能,可是供电量小仍是其尚待改善且最普遍的缺点,若是于车辆其它处装设两个以上需要被供电的电子设备,或于车轮上与车体上各装设两种以上不同用途的灯具时,则会因供电量不足或装设位置无法配接,导致无法发挥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车轮用发电装置的各项缺点,提供一种可供车体上多个装置使用的车轮之自动发电装置,能同时满足车辆装设两个及以上需要被供电的电子设备,或于车轮上与车体上各装设两种以上不同用途的灯具。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车轮之自动发电装置,包括随车轮转动的毂体(11)、固定在轮轴上的壳座(16),毂体(11)上有磁极组(1)和磁性元件(163)构成发电装置的转子,壳座(16)上有磁极组(2)和磁性元件(263)构成发电装置的定子,毂体(11)上的磁极组(1)与壳座(16)上的磁性元件(263)构成一发电机组,毂体(11)上的磁性元件(163)与壳座(16)上的磁极组(2)构成另一发电机组。本技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再增设复数个磁极组及复数个磁性元件形成多组之自动发电装置。毂体(11)上的磁极组(1)包括线轴(12)、左磁极(13)和右磁极(14),线轴(12)被夹在左磁极(13)和右磁极(14)之间,线轴(12)上绕有导线(121),导线(121)之引出端(123a)、(123b)与被供电装置(117)相配接,左磁极(13)、右磁极(14)为环圈状并于磁极之外缘等间隔向下延伸数片磁极片(131)、(141),左磁极(13)、右磁极(14)套接后磁极片(131)、(141)呈相互穿插状,将线轴(12)包覆于内。毂体(11)固设于车轮的轮心处。壳座(16)上的磁极组(2)包括线轴(22)、左磁极(23)和右磁极(24),线轴(22)被夹在左磁极(23)和右磁极(24)之间,线轴(22)上绕有导线(221),导线(221)之引出端(223a)、(223b)与被供电装置(118)相配接,左磁极(23)、右磁极(24)为环圈状并于磁极之外缘等间隔向下延伸数片磁极片(231)、(241),左磁极(23)、右磁极(24)套接后磁极片(231)、(241)呈相互穿插状,将线轴(22)包覆于内。毂体(11)上的磁极组(1)之线轴(12)、左磁极(13)、右磁极(14)及磁性元件(163)置于壳座(16)内但不相接触,壳座(16)上的磁极组(2)之线轴(22)、左磁极(23)、右磁极(24)及磁性元件(263)置于毂体(11)内但不相接触。3磁极组(1)之左磁极(13)、右磁极(14)的磁极片(131)、(141)与壳座(16)上的磁性元件(263)相对应,磁极组(2)之左磁极(23)、右磁极(24)的磁极片(231)、(241)与毂体(11)上的磁性元件(163)相对应。车轮转动时带动毂体(11)上的磁极组(1)、磁性元件(163)旋转并与固定不动的壳座(16)上的磁极组(2)、磁性元件(263)相互感应进而产生电力以驱动不同的被供电装置(117)、(118),这样就达到免装电池且能自动发电之功效。本技术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再增设磁极组和磁性元件以供更多的被供电装置使用。被供电装置的位置不局限于一处,可设于车体的任意位置。附图说明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车体轮轴之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于车轮轮轴之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灯具设于座椅后方之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灯具设于车体之前方之组合示意图图7为第6图中灯具接脚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第6图中受接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第一磁极组 11-毂体 111-中空柱 113-沟漕114-中空管115-钩件 116-封塞116a-透孔 117-被供电装置(发光元件) 117a-插脚 118-被供电装置(灯具)118a-接脚 118b-接脚 12-线轴 121-导线 122-定位凸123a-引出端 123b-引出端 124-电线 124a-受接件125-电线 125a-受接件 13-左磁极131-磁极片132-透孔 14-右磁极 141-磁极片 142-透孔15-导光棒 151-钩件 16-壳座 161-中心圆透孔163-第二磁性元件 164-透孔 165-透孔 167-插接件168-插接件19-轮轴 191-轮辐 192-钢圈 193-螺帽110-车体 2-第二磁极组 22-线轴 221-导线222-定位凸223a-引出端 223b-引出端 23-左磁极231-磁极片232-透孔 24-右磁极241-磁极片242-透孔 263-第一磁性元件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2、图3、图4、图5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一毂体(11),该毂体(11)于中心处向外凸伸一根可供车轮轮轴(19)贯穿之中空柱(111),而于毂体(11)外缘处开设一沟漕(113),并固设两中空管(114),毂体(11)于沟漕(113)内沟置两钩件(115),该钩件(115)的另一端再钩于沟漕(113)内,使毂体(11)得以固定于车轮之轮心处。第一磁极组(1)由线轴(12)、左磁极(13)及右磁极(14)所组成,该线轴(12)的纵剖面呈工字形,在工字形中央处上绕设导线(121),线轴(12)的两外表面上凸设数个定位凸(122),左右磁极(13)、(14)皆呈环圈状并于磁极之外缘等间隔向下延伸数片磁极片(131)、(141),且该磁极片(131)、(141)呈相互呈穿插状,该两磁极的两外表面钻有数个透孔(132)、(142),透孔(132)、(142)能与线轴(12)之定位凸(122)相套合,并将线轴(12)紧密包覆于两磁极内。左磁极(13)、右磁极(14)及线轴(12)组合后整体穿套于毂体(11)上中空柱(111)之外缘上。第二磁性元件(163)位于毂体(11)上。在毂体(11)之中空管(114)内套置一封塞(116),且该封塞(116)上钻设有两透孔(116a)供单一颜色或有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117)之插脚(117a)贯穿,线轴(12)上缠绕的导线(121)之引出端(123a)、(123b)再与发光元件(117)之插脚(117a)接连,使发光元件(117)容置固定于毂体(11)上的中空管(114)内;导光棒(15)的末端套置于中空管(114)内且导光棒(15)的末端内缘可供发光元件(117)容置,导光棒(15)的顶端设钩件(151),钩件(151)顶止于车轮之钢圈(192)上且钩件(151)再钩于车轮之车辐(191)上,使导光棒(15)达到固定。一壳座(16),该壳座(16)在顶面之中心处开设中心圆透孔(161),供轮轴(19)贯穿且固定,且于壳座(16)上开设有两透孔(164)、(16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宝川
申请(专利权)人:洪宝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