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8,IL12,IL15处理的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及抗病毒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41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IL18,IL12,IL15处理的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及抗病毒应用,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该外泌体由细胞因子组合物对间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所产生,所述细胞因子组合物包含IL18,IL12及IL15中的至少两种细胞因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抗病毒性肺炎活性增强的间质干细胞的外泌体,相比未经预处理的人间质干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有更好的抗病毒性肺炎活性以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反应对肺部组织的破坏,起到组织器官修复的作用;预处理后人间质干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具有均一性更好、免疫调节性蛋白更高、外泌体颗粒含量更多等特点;可应用于制备治疗病毒性肺炎或由病毒性肺炎引起的免疫炎症药物。症药物。症药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IL18,IL12,IL15处理的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及抗病毒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
,尤其涉及IL18,IL12,IL15处理的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及抗病毒应用,该外泌体具有抗病毒性肺炎活性增强的作用。

技术介绍

[0002]自2019年年底起,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引起了世界各国医药界的关注,此类病毒变异速度快,一旦感染疾病,疾病进程较快,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型病毒性肺炎并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内细胞因子风暴等。目前针对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手段,临床一般以采取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而对重症、危重症患者采取呼吸支持、防治并发症等。可以预见的是,在目前治疗手段中,对于重型、危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特别是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来说,临床治疗手段相对常规,应对相关并发症时也往往以支持治疗为主。而当发生由病毒引起的体内细胞因子风暴时,往往治疗手段相对匮乏,仅能以支持治疗为主,依靠患者自身痊愈。在新冠病毒性肺炎研究过程中,有研究者提出使用间质干细胞进行治疗及预防重型、危重型病程的发生,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0003]间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除了在组织器官修复上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外,因为其低免疫原性及较好的免疫抑制功能被广泛的应用在相关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间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的方式,抑制体内细胞炎症因子激活的免疫细胞,减少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内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的风险。且目前大部分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案例中,使用的均为异体间质干细胞,尽管间质干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但是始终存在可能致瘤、更强的排斥反应等风险。而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间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作用调节体内炎症环境,而旁分泌作用的实现除了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之外,间质干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等囊泡体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0004]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小膜泡(30

150nm),现今,其特指直径在40

100nm的盘状囊泡。1983年,外泌体首次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1987年Johnstone将其命名为“exosome”。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所有培养的细胞类型均可分泌外泌体,且外泌体天然存在于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脑脊液和乳汁中。有关他们分泌和摄取及其组成、“运载物”和相应功能的精确分子机制刚刚开始研究。外泌体,目前被视为特异性分泌的膜泡,参与细胞间通讯。学术界对外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无论是研究其功能还是了解如何将其用于微创诊断的开发,外泌体在这些方面上的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针对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手段匮乏,治疗效果不
佳。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IL18,IL12,IL15处理的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该外泌体具有抗病毒性肺炎活性增强的作用,其由细胞因子组合物对间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所产生,所述细胞因子组合物包含IL18,IL12及IL15中的至少两种细胞因子。
[0008]优选地,所述细胞因子组合物至少包含IL18,IL12及IL15。
[0009]实验结果确认,相比于普通(未经预处理)的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经过包含IL18,IL12及IL15的细胞因子组合物预处理后的间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在针对病毒性肺炎上具有更好的抗病毒肺炎活性【图1】;且预处理后的人间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具有以下特征,即均一性更好,免疫调节蛋白含量更高,外泌体颗粒含量更多。【图2】【图7】。
[0010]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外泌体”是指细胞向外分泌的包含了复杂RNA和/或蛋白质的小膜泡(30

150nm),存在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体液。为了执行凝固、胞间通讯及识别细胞性免疫的功能性作用,外泌体起到了输送作用。
[0011]在本说明书中,所述“抗病毒肺炎活性”是指经过至少包含IL18,IL12,IL15的细胞因子组合物处理后的间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
[0012]需要说明的是,IL18属于IL1超家族,主要通过巨噬细胞产生,可以刺激多种细胞类型并且具有多效性功能。IL18是促发Ⅰ型反应的促炎细胞因子,与IL12可以在被脂多糖等微生物产物感染后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IL18、IL12可以联合作用于CD4+、CD8+T细胞和NK细胞以诱导产生IFN

γ,这在激活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进一步的细胞免疫起到重要作用。已有相关报道证明,IL18和IL12可以组合抑制IL4依赖性IgE和IgG1的产生并增强B细胞中IgG2a的产生,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IL12或IL15的情况,IL18很难诱导IFN

γ的产生,因此本说明书针对IL18、IL12、IL15在体内的协同作用的特点,采用此三种细胞因子赋能脐带间质干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外泌体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
[0013]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泌体的获取方式为,经过预处理后的间质干细胞在更换基础培养基后对其饥饿处理,然后收集培养上清进行梯度离心,获得浓缩后的抗病毒性肺炎活性增强的间质干细胞的外泌体。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泌体”的获取方式为,更换基础培养基饥饿处理,收集培养上清通过差速超速离心获得,并通过纳米粒径分析仪以及western blot检测鉴定。【图7】
[0015]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预处理是指将细胞因子组合物加入到基础培养基中配置成预处理培养基,将间质干细胞加入到预处理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所述基础培养基为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的任一培养基。如:可使用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基(DMEM)、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基和F12的混合物(DMEM/F12)、RPMI 1640等等。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细胞因子组合物可选择IL18,IL12,IL15的中相应至少二种细胞因子进行组合后加入基础培养基中,配置预处理培养基对间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包含IL18,IL12,IL15至少两种的细胞因子组合物的选择方式是基于疾病发展进程所决定的,根据疾病发生时机体内的炎症表达水平确定细胞因子组合的方式后进行间质干细胞的预处理。
[0018]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预处理培养基中,所述IL18的浓度为120ng/ml至400ng/ml、IL12的浓度为10ng/ml至250ng/ml、IL15的浓度为100ng/ml至300ng/ml。
[0019]更优选地,所述IL18的浓度为125ng/ml至250ng/ml、IL12的浓度为80ng/ml至180ng/ml、IL15的浓度为110ng/ml至200ng/m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病毒性肺炎活性增强的间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其特征在于,由细胞因子组合物对间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所产生,所述细胞因子组合物包含IL18,IL12及IL15中的至少两种细胞因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泌体的获取方式为,经过预处理后的间质干细胞在更换基础培养基后对其饥饿处理,然后收集培养上清进行梯度离心,获得浓缩后的外泌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是指将细胞因子组合物加入到基础培养基中配置成预处理培养基,再将间质干细胞加入到预处理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所述基础培养基为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的任一培养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培养基中,所述IL18的浓度为120ng/ml至400ng/ml、IL12的浓度为10ng/ml至250ng/ml、IL15的浓度为100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延傅泽钦杨玉林伍世铎刘沐芸胡隽源蔡车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